邢 穎
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近年來,我國農村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基礎設施、經濟收入、醫療教育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與此同時,基層社會領域中的非敵我性、非對抗性矛盾沖突不斷涌現,并且伴有逐步增多的高發態勢。我國大量的社會沖突發生在農村基層社會,基層也是化解矛盾沖突的前沿陣地。基層社會沖突體現了民眾的政治觀念、社會秩序及農村社會利益的重組,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公民權益與經濟發展、經濟與政治、權益與供給沖突的表現。[1]其維穩工作的成效直接關乎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局。[2]“四直為民”改革模式是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為解決“四風”問題、推進黨的群眾教育路線活動、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和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形成的聯系服務群眾工作的新機制。鳳岡縣運用“四直為民”改革模式對于執政新理念的貫徹,既明確了工作要求和工作方向,也為當前治理基層社會沖突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鳳岡縣位于貴州東北部,全縣轄有14個鄉鎮,86個村,縣域面積1833平方公里,屬于武陵山片區。鳳岡全縣人口數有44萬人左右,其中非農業人口約有4.15萬人,農業人口約占39.85萬人,常住人口約有31萬人。2015年鳳岡縣地方生產總值達到60.1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累計達到19335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基層社會沖突仍就持續存在和發生,影響和干擾社會健康有序發展。[3]
根據基層社會沖突的涉及事件主題不同,可以將鳳岡縣基層社會沖突的類型分為議發展類、議法律類、議道德類、議和諧類四類。這四類主題的社會沖突事件主要集中在需要村民讓地修路、項目落地讓地建廠這類土地糾紛、鄰里糾紛以及籌資投勞這三個方面。[4]這幾個方面的社會沖突有時相互關聯,可以采取措施一并解決。
進化鎮中心村是“四直為民”工作機制的發源地。2005年,進化鎮中心村開始修建中心組至雙龍組的通組公路,由于投工投勞、集資及占地等方面群眾未達成統一意見,四年多沒有修建成。2009年,在村支“兩委”的支持下,群眾自己選出了自己的當家人——議事小組,由村民在黨員的帶領下開展議事,自主解決了以上問題,修成了這條路。
2009年,鳳岡被列為全省第四輪農村改革試驗試點,通過廣泛調研,將以上做法列為改革課題進行研究,創新提出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建立民主議事會,并以“五議五促進”為核心內容開展議事。組議事會形成了“四直為民”的雛形。
鳳岡縣“四直為民”改革模式共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改革實踐催生議事會的產生。其次是議事會的不斷推進催生了黨群直議制的產生。由于村莊改建后村級區域面積變大、村組織服務半徑過大、基層自治組織與基層黨組織之間的配合度、協調度不夠。導致了黨內民主引領人民民主開始面臨新的挑戰,為此,黨群直議應運而生。最后是黨群直議制催生“四直為民”改革模式的產生。
鳳岡縣以黨群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著重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踐行“十破十立”、開展“五個梳理”,在實現“零距離”聯系服務群眾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經過深入實踐調研,鳳岡黨員干部與群眾共同探索出了“四直為民”實踐模式。“四直為民”實踐的內容有“黨群直議話民事、干群直通連民心、縣鄉直達惠民利、民生直辦解民憂”;實現途徑有通過完善群眾工作網絡、服務黨型組織服務平臺、信息化服務功能,建立聯系服務群眾新機制,推進實現“四直為民”制度保障、效果評價、考核績效體系;主要目標是實現零距離服務群眾,做到精準、高效、優質;核心是“為民”;黨群直議制直接促成了“四直為民”改革模式的形成,其中,黨群直議為基礎、干群直通為前提、縣鄉直達為手段、民生直辦為目的。四個實踐模式的關系是互為關聯又相互獨立的有機整體。
具體內涵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黨群直議話民事
鳳岡縣基于農村事務行政干預過多、村民群眾與黨員干部與自主參與議事和民主監督意識薄弱現象,探索出了“黨群直議制”。包括發展直議、法律直議、道德直議、風氣直議、和諧直議。
(2)干群直通連民心
鳳岡縣立足于新形勢,依托互動電視平臺、“新華鳳岡”宣傳平臺、群眾工作平臺、大力推進“百名領導關聯村寨、千名干部下到基層、萬名村民群眾心連心”的“百千萬”工程,實現了群眾與黨員干部面對面、心連心。包括平臺直通、信息直通、聯系直通。
(3)縣鄉直達惠民利
為解決縣直部門和鄉鎮在服務群眾工作、服務發展上權責不統一問題,充分發揮上下兩個積極性,集聚發展合力。[5]包括政策直達、項目直達、技術直達、監管直達、人才直達。
(4)民生直辦解民憂
主要將個人事項審批權限、服務項目開展、項目實施管理、等工作的中心下放到鄉村。[6]包括民需直辦、民訴直辦、民盼直辦、民急直辦、民意直辦。
黨群直議是化解基層社會沖突的有效途徑。其工作措施之一是圍繞“五議五促進”進行議事,目的在于明確基層組織服務方向。其中一議是團結和諧促進社會穩定,夯實發展基礎。這一議圍繞農村如何消除矛盾、搞好團結、增進友誼開展議事,及時化解因農村低保、養老補助、危房改造、鄰里關系、環境保護、占地、籌資等帶來的矛盾。為更好理解“四直為民”改革模式對解決基層社會沖突所具有的顯著功能,此處將引入兩個案例做進一步的闡釋與分析。
1.案例描述
案例1:連心的黨群力量大
王寨鄉土璜村位于鳳岡縣王寨鄉東南部,該村地處偏遠、群眾思想相對落后、發展瓶頸較大。2012年6月,王寨鄉土璜村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大理石加工廠,預計投資1000萬元,首期已投資300萬元,該項目的前期工作進行了大量的考察與調研,選定落戶于土璜村黃家壩組,此時一些村民卻強烈反對,認為項目組對于土地的利用會威脅到自己的利益。
但是一個好項目對當地帶來的發展前景是百年不遇的,土璜村黃家壩組組長找來村內黨員大家一同商議,大家一致認為必須抓好發展機遇,然后又經過與6名議事會成員進行商議,決定通過廣泛宣傳、召開群眾會、走家入戶做群眾工作,最終群眾解放了思想、理清了思路、從被動趕著發展到主動爭取發展,項目最終得以落戶。
案例2:“黨群直議”是化解矛盾糾紛的有效途徑
永安鎮田壩村勝利組幾十戶人家矛盾糾紛不斷,經多次解決未果,成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通過“黨群直議制”,組里的黨員和議事會組織雙方的村民代表座談,各姓都有代表參加。通過講政策、講發展、講和諧,最后大家握手言和,不到一天時間就解決了十多年來的歷史積怨。
自從“黨群直議制”實施以來,組里的矛盾糾紛事件便由黨員和群眾共同商議后決定,這減輕了基層干部的工作壓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強了公民參與,促進了當地基層民主協商形式的發展。“黨群直議制”實現了黨委、政府組織管理與村民群眾自我管理的有機結合。
2.案例分析
以上兩個案例均體現了“黨群直議制”實踐模式對于處理基層社會沖突的有效作用。在過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百姓表達自身訴求的方式和渠道較為單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基層社會整體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交通愈加便利、科級持續進步,電話、電視等信息傳播媒介走入了老百姓視野,這使得村內的大事小情、村民組長的單方面的個人指令受到了群眾的質疑,催生了群眾對事關自身權益的民生意識、參與意識、發展意識。群眾要有知情權、也要參與、監督、決策,還可以行使投訴權,更要求組織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新時期村民群眾的權利意識增強,村組對一些政策的落實和兌現也要重新審視群眾滿意與否。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和條件下議事會和議事組就應運而生。對此,我們得出對“黨群直議制”的幾點啟示,首先要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真正實現還權于民,創新設置村民自治組織,規范各類組織的議事職能,調整優化基層組織。其次要充分發揮黨內民主對于引領人民民主的作用。“黨群直議制”進一步拓寬了基層黨內民主渠道。再次是學會運用思想教育、民主、經濟、法制等各種方式方法帶領農民,最終實現群眾意愿與黨的主張的有機統一。以上無不印證了“黨群直議制”是來自基層的發明創造,是廣大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7]
經過上述分析,可以總結出鳳岡縣基層社會沖突的一些新特點和新情況,第一,社會沖突的多元化特征更加明顯。社會沖突的主體、種類均呈現多元化特征。基層社會沖突的主體已由過去主要是單純的公民之間,擴大到了法人與公民,法人或公民與政府、其他社會組織團體、經濟組織之間的雙方甚至是多方的多元特征。在社會沖突的類型方面,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征地拆遷類、矛盾糾紛類、投資投勞類不斷增多。第二,社會沖突的趨利性特征更加明顯。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導致基層社會沖突的大多數事件,其核心是當事人受到經濟利益的損失而引發矛盾沖突。基層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精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更加多元化,更注重追求維護自身利益和權益,追求與自己相關的實際利益。因此,由利益沖突、利益受損引發的社會矛盾越來越多,基層社會的趨利性特征明顯增強。第三,社會沖突的關聯性、復雜性更加明顯。因此,面對基層社會沖突出現的新特點和新情況,總結“四直為民”改革實踐中處理社會沖突的科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從“四直為民”處理基層社會沖突的現實作用來看,“黨群直議”踐行了把矛盾沖突消滅在基層的美好愿景,對基層的有效治理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縣鄉直達”進一步優化和理順了縣鄉兩級之間的權責關系。“干群直通”在干部與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有效溝通的橋梁。“民生直辦”提升了群眾對政府的信任,減少了基層社會沖突的發生。[8]總的來看,“四直為民”自實施以來,對完善基層社會沖突的解決機制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和制度成果。但是也存在著議事主體力量薄弱、改革深層次矛盾凸顯、政府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問題。以上三點如果處置不當或放置不管很有可能導致社會沖突現象的發生。基于此,筆者認為,應從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深化行政體制建設以及加大群眾教育力度等幾個方面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