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成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校園暴力又被稱作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中小學、幼兒園及其合理輻射地域,學生、教師或侵入人員故意攻擊師生人身以及損害學校和師生財產,破壞學校教學管理秩序的行為。①校園暴力的主體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老師,甚至可以是校外人員。校園暴力所傷害的客體不僅僅是學生的身體健康,也可以是心理健康和財產等。此外,校園暴力行為也不一定是毆打等肉體接觸行為,可以是語音攻擊,甚至歧視行為等“冷暴力”也屬于校園暴力的范疇。
根據一系列有關于校園暴力的社會調查表明,如今的校園暴力事件除了過去的特征外,又出現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特征,以“起綽號”和“謾罵”等為主的精神暴力已經成為當下校園暴力的主要行為。網絡和手機的普及也讓校園暴力不僅存在于人們面對面的現實世界,在網絡世界里也存在著大量的以精神暴力為主的校園暴力。此外,校園暴力還呈低齡化趨勢發展,越來越多的身體發育較快的中學生和小學生成為了校園暴力的主體。
在絕大部分中小學的課程里,只有思想政治課會提到一點有關于憲法和法律的知識,但是宛如滄海一粟,因此學生不直接接受優質的法治教育,而是靠其他學科一帶而過的做法實在是效果不良。法治教育的缺失將直接影響到法律社會規范的傳播,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極其不利,很難養成其正確的法治意識。
不知法很有可能就意味著不知怎么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狈ㄖ谓逃娜笔б苍斐闪饲嗌倌晟呢熑我庾R缺乏,容易產生一些容易觸及法律底線的行為。學生缺乏法治意識也讓“校園小霸王”和“教師體罰學生”等校園暴力的現象屢見不鮮,原因正是因為他們不懂什么才是判斷事物的準繩,什么才是公平與正義,什么才是合法的行為。
青少年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處于這一年齡段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據相關研究表明,許多實施校園暴力的學生之前也受到過校園欺凌,這些學生將怨恨和仇視埋藏在自己的心中,不愿告訴家長與老師。許多青少年生的心理問題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和方式去解決,日積月累后會產生十分嚴重的后果。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是導致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的主因之一。
目前,雖然許多學校漸漸重視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配備不夠問題在各種中小學都普遍存在,往往一個學校就只有一個心理老師。若是學生想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心理咨詢,就會存在著“預約難,排隊長”的難題,不能及時地解決學生當時的心理問題。由于許多學校并不會給每個年級都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課,這也造成了青少年接受專業心理輔導的機會實在太少。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得不到解決,就容易產生一些不良行為,其中就包括了校園暴力行為。
相比起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傳播與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征,適應了當下人們快節奏的個性化生活的同時,也對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沖擊。青少年由于未形成正確的、完整的三觀,在面對如浩瀚大海般撲面而來的信息時,他們無法準確地去判別是非對錯。新媒體在快速地傳播正能量的同時,也將一些不良的信息傳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例如網絡暴力、黃色圖片及視頻等。青少年可能一時感到新鮮,又追求刺激,容易在生活中對網絡上一些不良的言行進行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模仿,漸漸形成暴力行為。
網絡已經成為當下人們交流的一個重要的平臺,可是許多學生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言論謾罵和恐嚇等精神暴力。網絡平臺的特殊屬性讓一些在老師與家長眼里乖巧的學生一改往日的形象,變得什么都說得出口,對其他人產生消極影響。一些學生甚至會將網絡上的誤會帶到了現實生活中,讓同學關系變得緊張,甚至出現暴力行為。這些精神暴力行為看似不會造成什么皮肉傷,但是對于一個人的精神傷害是巨大的,一些受害者因此會變得抑郁、焦慮,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與時俱進、以人為本。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于青少年生最直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例如將當下的時事新聞、身邊優秀的學生榜樣等作為課程案例,而不是單純地灌輸枯燥的理論,通過不同的教育方式讓青少年生從根本上理解什么是高尚的道德,什么是惡劣的行為。思想品德教育必須與時俱進,不可總是用老一套的說法來進行說教,只會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道德教育。對于教師的考核標準中,往往以學科教學能力和教學班級成績作為主要內容,相較之教師道德品質方面卻容易被人忽視。許多教師將“嚴格”用錯了地方,對學生進行口頭攻擊,甚至體罰,這會對學生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有的學生會模仿教師這些行為,對身邊無辜的同學進行類似的校園暴力行為。擁有優秀師德的教師會用自身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學生,幫助學生知榮辱、明是非。因此,對于教師思想道德教育也是預防校園暴力的重要手段。
強化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在家里有“家暴”行為對于孩子影響是非常惡劣的。許多有過校園暴力行為的學生,其家庭都是存在著類似“家暴”的問題。家長應當注意到此類不良行為對于孩子的影響,盡量克制在孩子面前的此類行為,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家長在關注孩子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的同時也應當關注孩子的道德問題,必須采用科學的方式對于孩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與老師交流,將德育的家校一體化做好,及時發現孩子的道德問題及時解決,將校園暴力行為扼殺在思想動機階段。
組建專業化的法治教育教師隊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學校可以通過直接招聘法學專業教育背景的教師解決師資問題,也可對學校里有志從事青少年生法治教育的其他學科教師進行在職教育培訓,讓法治教育和德育一樣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另外,學校也可聘請資深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作為兼職教師,定期來學校為青少年生上課和交流。
開設適合青少年生特征的法治教育課程。法治教育課程不應掛靠在思想政治課里,應當構建新的課程體系。青少年生法治教育和大學生法治教育的不同點在于,受教育者本身的特殊性,青少年生作為限制行為能力人,許多方面需要監護人的照顧,因此在教育內容方面需要結合青少年本身的特點來定,以法治意識的培養與基本法律規范的認知作為主要目標。在授課方面,青少年生由于學識有限,無法理解過于抽象的概念,在講課的時候更加要注意深入淺出,讓學生聽得懂、好理解,明白自己實施校園暴力時的過激行為很有可能會違反法律的,在面對校園暴力行為時也可以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另外,利用校內外實踐進行法治教育,可以通過組織參觀禁毒館、法院和少管所等作為社會實踐,了解我國法律社會規范與法治社會的發展。
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會。針對青少年生學習任務重、課業任務忙的特點,心理教師隊伍不應當僅限于心理課教師,班主任應當也做好青少年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青少年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小問題班主任解決,大問題心理教師解決”的工作分配方式,一旦發現具有校園暴力心理傾向的學生,及時進行以“一對一心理交談”為主的方式教育學生,甚至轉介到心理治療機構。學校心理咨詢室應當安排專業教師在放學后和周末進行值班,為學生提供更多心理咨詢的機會和時間。
重視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教師群體不僅平時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大,而且還需要面對社會和家庭等其他方面的壓力,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如果教師本身存在著心理健康問題,容易在日常教育教學和學生管理方面出現偏差,進而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關注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通過教師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心理沙龍、心理座談會等方式,解決教師心理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更好地為學生提供“示范”作用。
教導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青少年之間開始進行一些社交,出現的一些誤會容易造成同學關系緊張等問題,為校園暴力的發生埋下種子。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當重視學生人際關系的指導,引導學生做到友善待人,互相幫助,而不是惡言惡語與拳腳相加。如果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問題,老師也應當教同學用更適當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代替校園暴力的冤冤相報。
將人文教育貫穿于日常教學教育中。人文關懷的核心是“人”,“以人為本”的原則和理念要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把人作為主體和目的②。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明確學生具有發展性的特點,對于成績相對比較落后的學生,不能用“差生”之類具有偏見和歧視的言辭去批評學生,避免學生產生自卑或者厭學的心理問題。教師在教書的同時也要在學校里充當好“家長”的角色,以身作則要教導學生以“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美德來修身養性,把對于學生“成人”作為教育教學的首要目標。
構建充滿人文色彩的校園文化。學校應結合青少年教育的特點開展有益于學生發展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學生教育之中。例如針對青少年生體力充沛又好動的特點,可以開展以太極拳為代表武術教育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習武的真正目的和其中的人文精神,預防暴力思想的產生。老師也應當在活動中發現一些“不良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使其揚長避短,向著正確的方向成長。
進行多種方式的情感教育。青少年生的情感教育應以“親情、友情、師生情”為主,用一對一談心、家校聯誼、師生游戲等方式對青少年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學會與長輩交朋友、尊敬老師和長輩,增進同學之間的情誼正確處理好青春期愛情萌芽等問題。要將情感矯治和情感發展結合起來,使之由自律向他律過渡③,讓學生學會多與周圍真心關愛他的人交流,更好地成長成才。
[ 注 釋 ]
①姚建龍.校園暴力:一個概念的界定[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4):43.
②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7.
③陽榮威.情感教育與校園暴力事件防治,思想理論教育[J].200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