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約翰·金登(John W.Kingdon)于1984年出版《議程、備選方案與公共政策》一書,在本書中首次提出政策形成過程中的“多源流”——問題溪流、政策溪流和政治溪流。多源流理論源自邁克爾·科恩(Michael Cohen)、詹姆斯·馬奇(James March)和約翰·奧爾森(John Olsen)提出的“組織選擇的垃圾桶模型”。該模型成立的前提在于科恩、馬奇和奧爾森所提出的“有組織的無序”組織,該組織有三個普遍的特性即未定的偏好、不清楚的技術和不固定的參與,而貫穿這種組織或決策機構的是四條分離的溪流:問題、解決辦法、參與者以及選擇機會。約翰·金登就是在這一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他把聯邦政府視為“有組織的無序”組織,并認為在某一政策制定過程中也會存在三條溪流:問題識別、政策建議的闡明和修煉以及政治活動,這三條溪流都有其自己的特性,其發展和運作都是相互獨立的,但是他們會在一些關鍵時刻匯合在一起,并促使“政策之窗”的打開。
1.問題溪流
問題即理想情況與現實之間存在的界限和距離,正是因為問題本身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我們的身邊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被政府內部及周圍的人員所注意,但有些問題常常被忽略。約翰·金登所界定的問題溪流即這些問題需要通過一系列指標、某些焦點事件(危機)、反饋表現出來,正是通過它們的體現,我們才能注意或者感知到問題的實際存在以及某些問題待解決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2.政策溪流
政策溪流也被金登稱為“政策原湯”,即某一特定領域的專業人員所組成的政策共同體在某個階段有許多思想產生,而這些思想有些是對既有問題所提出的對策,有些是防患于未然的對策,但他們都同時受到了重視。而為了某一政策建議能夠在“政策原湯”中脫穎而出就需要政策企業家對其支持的政策受眾進行“軟化”工作,這樣的政策企業家愿意投入各種資源來支持或者宣傳他們所擁護的政策來回報人民,政策建議會受到更多的重視。
3.政治溪流
政治溪流獨立于政策溪流和問題溪流而存在,政治溪流主要由公眾情緒、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競爭、選舉結果、以及政府換屆選舉等因素組成,這些因素的存在,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政策議程的建立、發展起到推動或阻礙作用。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當下互聯網和以此為基礎的通訊軟件迅猛發展的時代,公眾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集中表達和凸顯,但這也為我們前面所提到的焦點事件或者危事件的發生提供了機會。
目前我國對多源流理論的研究多集中于講實際政策與理論結合起來展開分析,周超、閆學勇利用多源流理論梳理了我國從強制收容到無償救助的政策變遷過程;王安結合A市PX項目建設為案例證實多源流理論在我國政策領域展開研究的適用性;甄智君結合《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將多源流理論與國內政策制定機制結合,展開該理論的本土化研究;王世靚運用多源流理論對《城鎮污水排水管理條例》展開分析;景安磊、周海濤對備受關注的異地高考政策議程展開分析;此外柏必成將多源流理論擴展至政策變遷研究中,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住房政策的變遷為例對政策變遷的動力和過程展開研究;范逢春、姜曉萍在多源流視角下著重研究農業人口向市民轉變過程中所涉及的政策變遷;魯全將多源流理論的運用拓寬至民生方面,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展開理論闡述。我們可以看到以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將我國不同階段頒布的重要政策于多源流理論進行結合,完整的說明政策出臺的整個過程,包括某些問題是如何進入公眾議程進而成為政府或政策主體關注的對象,以及在政策議程設置過程中有哪些主體處于三大源流之列為政策出臺起到了推動作用,這些研究都為多源流理論在國內政策研究領域的運用開拓了新的研究路徑。
目前國內對多源流理論的研究還具有一種趨勢就在于,這些學者試圖將多源流理論與當前我國存在的主要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尤其是在新時代語境下我國具有與西方不同的現實背景,這就需要我們的研究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也為多源流理論增添許多中國特色。比如魏淑艷、孫峰結合我國出租車改革的案例,深入探討在互聯網時代政策議程設置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同時結合中國實情豐富了三大源流的內容;唐斌著重強調了企業是如何進入政治源流并與其他兩大源流相互配合促成政策之窗的打開;王法碩也在三大源流中著重突出公眾作為政治溪流的作用,結合上?!搬烎~執法”案件闡明公眾通過網絡參與推動新的政策出臺的過程;況廣收、胡寧生在多源流分析基礎上強調社交媒體時代政策議程設置應該更加注重多元性、民主性、開放性和互溶性;此外,于永達、藥寧從源流匯合的角度解釋了13年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動因;柳發根試圖通過多源流理論解決我國存在的農民工家庭離散問題;張麗珍、靳芳分別分析了三大源流對政策終結的作用,避免政策終結所導致的政策沖突。
1984年約翰·金登提出多源流理論為此后政策制定過程研究開拓了新的研究視角和領域,彌補了過去對政策產生過程研究的不足。除此之外尼古拉斯·扎哈里爾迪斯利用多源流理論分析歐洲國家在石油、電信和鐵路部門私有化過程中的政策問題,體現多源流理論適用性之廣。尼古拉斯·扎哈里爾迪斯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該理論可用于政策比較研究,進一步擴展了多源流理論的工具價值,在內容方面,尼古拉斯·扎哈里爾迪斯將政治源流中的國民情緒、利益集團和政府換屆選舉整合為執政黨的意識形態。此外,美國學者杜蘭特和迪爾以及布萊特在不同方面詮釋了多源流理論的適用性之廣。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對多源流理論的研究主要是運用多源流理論框架來解釋現有政策的制定過程,或者是從歷史維度掀開某些政策變遷的動力。這些研究首先有助于我們對產自西方的多源流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從整體上把握多源流理論的實質內容,其次是將政策出臺或者發展歷程以高度的專業理性呈現出來,有利于我們這些后來的學習者展開研究和探討。筆者認為,過去大部分學者著重研究的對象是已出臺的政策,也就是約翰·金登教授所闡述的“被注意到的問題”的解決對策,而對于那些沒有進入政策議程的問題是什么原因被“拒之門外”?這應該是我們未來研究的方向之一。未來研究的另一方向就是當某些政策之窗順利被打開并促成某項政策的出臺,后期的政策執行中又是哪些源流在起作用?而當我們的政策并沒有實現預期的效果時,是否能在問題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甚至是政策企業家等角色中找到失敗的原因?這些疑惑正是未來的研究動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