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剛
(河津市文物局,山西 河津 043300)
眾所周知,各行各業利用新技術手段進行改革創新,正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的內在要求。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博物館產業也處在進步浪潮中。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另一方面數字化建設對于文物管理工作也有著深遠意義。
單論數字化,其實外延極其寬泛。它既可以說是整個數字智能系統,又可以局限到某一項傳統事項的電子數字化。但無論是哪一種外延,都無外乎是一種方式方法的更迭。博物館數字化是指將博物館相關的器物、標本及文件等各類信息,通過3D模型虛擬制作、三維掃描、數字化拍攝等技術,將藏品信息以數據的形式儲存,提供藏品的多角度、近距離的3D圖像,將藏品相關的歷史、藝術、文化信息以圖文介紹、語音解說、動畫展示、視頻延展等方式進行信息推送。
博物館是依附于藏品而存在的,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從某種程度而言,博物館對文化傳承、知識普及有著功不可沒的價值。在歷史的長河中,諸多物質文化遺產因自然因素或非自然因素影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有的甚至徹底消失。無可否認的是,過往的歷史文化在物質文化遺產上得到了充分體現。換句話說,精神依托于物質,物質的隕滅勢必造成精神的缺失。博物館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現代博物館不再像傳統博物館那樣,只是簡單的藏品收藏、展示、研究機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技術,在互聯網上構建一種新型的博物館,實現博物館結構和功能的轉變。這種數字化的博物館既可以實現藏品數字化和操作智能化,還能夠實現信息共享,促進知識的傳播,提高藏品的利用率。
在博物館數字化建設中,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如何進行數字化。在理論上,數字化僅僅是從數據統計、數據模擬和數據再現三方面進行。但對于博物館這樣以文物為主要載體的收藏、展覽機構,數字化建設的意義遠不止此。在博物館數字化的建設中,有三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①對于文物的數字化管控。當前我國大約有5000座博物館,共計收藏文物2000余萬件。截止2017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顯示,已經進行電子備案的博物館不超過1000座,已經進行電子識別和電子身份登記的文物未超過800萬件。筆者認為,應當建立、健全全國性質的文物管控數據平臺。以廣東、浙江、江蘇三省為例,按照三省聯合出臺的文物管控條例,已經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逐步開始試點文物電子平臺建設和應用工作。不難看出,給文物辦理電子身份證,更有利于文物的管理與保護。②明確數字化建設的內容。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因而必須明確數字化建設的各項內容。一是對文物進行數字化登記,通過對文物的掃描、比對,確定文物的物質構成、年份、基本屬性。二是利用最新的三維建模技術或3D自動成像系統對文物進行數字存檔。三維模型不僅可以用來保存文物的數據,還可以用于虛擬展示。參觀者無需親自前往,即可瀏覽到文物的全貌。③利用數字技術完善考古過程。文物來源于考古,考古服務于文物。現代數字技術的發展,使考古專業的入門門檻降低了許多。一來眾多考古專業學生不必再通過大腦記憶來判斷文物的基本屬性;二來數字化信息能在最大程度上對考古過程和考古信息進行最科學的管理和應用;三來通過建立三維數字模型,可以很容易的測量文物的幾何尺寸,并且通過把模型以正投影的方式按照一定的比例繪制出來,讓考古學家照著模型的截圖繪制會使得整個工作量大大減少,并且結果更為準確。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件指出,要健全文物管理工作,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切實做到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尋保護,以數字化建設為依托,建設一套數字化文物管理體系。新時代歷史背景下的文物管理工作,已經完全區別于以往的傳統管理方式。實施文物數字化管理,可以更高效準確地記錄文物的原始數據。當文物受損時,可以通過調取原始數據進行修復,使文物恢復原貌。
建立統一的文物數字化管理平臺勢必使文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統一性的特點。統一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數據管理的統一性,即平臺按照固有模式對每件文物進行統一管理,這種管理要保證文物的唯一性,又要保證文物的合法性;二是文物身份的統一性,每件文物都必須具有電子身份證,并按地區、屬性、年代等主要信息進行歸類,方便工作人員在數據庫中查找。
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對文物進行比對、分析、歸檔后,博物館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對文物進行復制,也可以利用全息立體投影技術對文物進行模擬成像。先前的文物登記和管理制度,容易對文物造成損壞,不利于文物的長久保存。利用當前流行的技術,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從而極大地減少了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對文物的破壞。
筆者所在的山西省,是文物出土較多的省份之一。山西省建設一套數字化文物管理體系,勢在必行。作為文物出土大省,山西省本身就肩負著文物保護和管理的職責,而且文物保護管理的技術手段要與時俱進,要更好、更高效地完成此項工作。山西各大博物館中的文物眾多,數字化文物管理體系的建立將為文物信息匯總和歸檔、文物保護、文物修復提供極大的便利。
現如今,數字圖書館、數字展覽館層出不窮,即便是娛樂場所,也時常見到數字化技術的身影。文物數字化管理重新定義了文物管理的方式方法,傳統的統計、建檔方式已經逐漸被淘汰。文物數字化管理支持大范圍、分布式的數字化文物信息服務,游客可以通過網絡查找文物資源,高效訪問以多種數字格式存儲在其中的知識信息。將文物數字化技術應用到博物館中,可以緊跟科技發展脈搏,提高博物館自身的科技含量,給更多的游客提供便利。
數字技術可以完善博物館管理體系,既有利于保護文物,又方便觀眾獲取文物信息。以文物數字化管理為基礎,能夠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能更高效地做好文物的保護、防火、防盜工作。通過建立聯網的文物數據庫,不僅方便工作人員檢索信息、開展工作,更能使廣大民眾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資源。
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大多只承擔文物收藏、保護和展覽的職能,許多學者、研究人員往往需要親自跑一趟才能一窺文物的芳容。不久前,上海博物館宣布,由其建設的國內首創、全面基于數據的博物館數字化管理平臺通過驗收,即將投入運用。據介紹,該平臺以博物館管理為核心,以流程管理為主線,按人、館、物對數據進行分類管理。項目所采集的數據內容包括上海博物館的藏品、觀眾客流、新媒體傳播、展區觀眾的行為、文創產品銷售等,涵蓋了博物館收藏、研究、傳播三大功能的基本面。各個博物館都應建立起自己的數字化管理體系,也可以幾個館聯合起來共同建設。一旦一些大館建立起了文物數字化管理體系,以點帶面,相應地各個地區的文物數字化管理體系也就會逐漸完備。如此一來,創建全國文物數字化信息平臺也就十分容易了。
綜上所述,博物館是重要的文物聚集地。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找尋正確的文物管理方式,一直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文物數字化管理是當前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實現館藏文物數字化管理對于提高館藏文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博物館應不斷利用先進科技手段,不斷創新,提高館藏文物管理、保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