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洋
(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北京 100875)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Beethoven,1770—1827)德國人,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獻給特蕾澤的音樂禮物,傾訴了對特蕾澤的深情愛意。這首奏鳴曲在1809年10月完成,前面作品中的火熱的激情和飽滿的情緒在這里已經不存在了,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音樂開始出現了深刻的、哲理性的沉思特點,放棄了幻想激情的特點,風格更加寧靜溫柔。即興的幻想,采用了左右手不斷交替的陳述法,精細的奏法、休止符的停頓、樂句的呼吸,使其越來越減少以前那些龐大管弦樂的效果,流露出更多的細膩感人的情感。
引子是曲式結構的附屬部分,左手低音在#F主音上八度持續,演繹出優美、安靜的序奏,此處是一個速度型的引子,延長號相當于一小節的時值,這里有一個動機式的移動(#B-#D-#C)表明#F大調的屬性。接入主部(dolce)歌唱性的主題充滿了溫柔的力度、八分音符的伴奏要彈得輕盈連貫。
1.主部(5-13小節)開始部分敘述主要主題,#f大調,快板(Allegro),主部主題由弱漸強進入,右手柱式和弦形式彈奏,左手運用八度式和弦織體輕柔的將動機敘述出來。第七小節處八度的旋律音換指要非常準確,不能破壞圓潤連貫的效果,左手低音聲部的根音可以表現的更加厚重,leggieramente(輕巧的)下指要非常有顆粒性,盡量做弱處理。在第十一小節出得crese處,八分音符不能一劃而過,大膽地將下行的樂句演奏出來。主部最終以屬七和弦到主和弦結束,以完滿終止結束主部主題陳述。
2.連接部(14-20小節)調性依然延續了為#F大調,沿用主部主題動機,左右手均為柱式和弦,隨后出現四個十六分音符式的動機,在連接部剛進來也就是15小節處,D(屬和弦)-T(主和弦)-D7(屬七和弦)鞏固調性。連接部主要功能是承上啟下,在主部主題材料上運用分離、拉長等作曲手法進行材料的轉換,從而進入副部。在彈奏方面,注意第18小節的力度符號,句逗要明顯,可以加強每個十六分音組的第一個音。
3.副部(21-28小節)調性進入#c小調,副部的開頭第二十一小節由導七和弦到屬七和弦,表明調性此時從#F大調轉入近關系調的#c小調,符合奏鳴曲式的調性附和的特征,右手為分解和弦式柔和、如歌的十六分音符織體結構一直持續,左手則以柱式和弦的旋律線條展開進入,織體具有小調調性特點,為之后展開部的大小調交替展開提供支持。副部的動機通常相比主部主題動機顯得更加復雜,副部主題動機為跑動型的十六分音符,和主部主題動機形成鮮明的對比。第28小節以#c小調的屬七和弦進行到主和弦(全中止)宣告副部的結束,這是劃分副部和結束部的唯一標志。
4.結束部(29-39小節)材料運用主部副主題的材料,弱進彈奏優美清新,由#c小調轉入#F大調,為展開部做準備,注意力度標語,在第37小節的地方十六分音符要天衣無縫的轉入左手,連貫圓潤且速度不變。
1.引入(40-42小節)運用主部主題材料在主調的#f小調上陳述,與呈示部起連接的作用。顫音要彈奏地優美具有顆粒性。
2.展開中心(43-52小節)左右手都在主部主題附點的材料的基礎上不斷展開,分別在A大調-#d小調-#c小調-B大調-#F大調上模進,調性復雜多變,力度為弱,十六分音符的跑動要輕柔清脆。
3.屬準備(53-57小節)屬準備是展開部與再現部的準備部分,在奏鳴曲中非常常見,長度自由,一定是奏鳴曲式的主調,通常是呈示部主部的屬做準備,也有可能是導和弦,主和弦。回歸主調#F大調,左右手的織體都是十六分音符跑動,注意56小節的ff音量,要十分肯定而強烈。
1.主部(58-79小節)再現呈示部主題,最大的特點是在再現部對應的位置沒有找到全中止,因此此處的主部為變連接部。力度的變化是再現部的另一個特點。再現部的主部主題力度更強。變連接部中間轉調進入#g小調,體現出再現基礎上的改變。
2.副部(80-87小節)回歸主部主題的調性,在#F大調上完滿終止。
3.結束部(88-106小節)鞏固副部主題的調性,依然在#F大調上演奏,使用主部主題材料,在100節處的cresc速度要保持不變,106小節主和弦結束,右手的八度和弦要整齊而有力,強有力地結束。
貝多芬第二十四鋼琴奏鳴曲是一首典型的奏鳴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題旋律柔和婉轉。展開部壓縮主部材料,主要是主部材料的不斷展開,展開中心經過多次轉調,織體流暢。再現部大體上遵循了傳統,巧妙的手法對呈示部進行了大膽的變更,延伸形成變連接,主副主題在原調再次回來,形成華麗的高潮。■
[參考文獻]
[1]鄭興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2]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新版前言[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0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