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怡
(贛南師范大學科技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作為高等院校音樂專業教學中的一門基礎性課程,曲式與作品分析對于音樂專業學生今后的音樂學習與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價值,而且其也是高校音樂專業理論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因此,就必須要確保此課程的教學效果。要找到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進而有效地彌補不足,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水平,幫助音樂專業學生掌握更加扎實的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促進其良好發展。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音樂專業教材往往是選自于西方音樂,其中許多的音樂理論都和西方的古典音樂理論具有非常緊密。選取作品也大多是西方的音樂作品,與西方音樂國家的教學內容比較相似。所以,在我國現有的高校音樂專業教材內容中還存在的許多不足之處,其尚未科學地融入中國的傳統音樂,于是會導致許多學生不能全面地掌握中國的傳統音樂,更多的是學習西方音樂,于是就會大大地阻礙中國傳統音樂的良好發展以及弘揚[1]。
對于高校的音樂學生專業而言,其往往都是經過了多年的音樂培訓,學習了《音樂欣賞》、《音樂樂理》與《和聲》等許多有關課程,因此對于幾大曲式類型的結構也有所了解。通過實踐研究發現,許多學生往往會將比較相近或者類似的曲式類別進行混淆。盡管有些學生認為其對小型的曲式掌握較好,然而實際上其在此方面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比如,許多學生對于二段式和復式段彼此間存在的區別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這些小型的曲式類別都是組成大型曲式類別的重要基礎。通過研究調查發現,許多學生現有的音樂理論知識不扎實,能夠準確區分各種曲式的學生少之又少。
當前,我國傳統音樂還尚未得到良好的傳承和發展,這是我國的巨大損失。隨著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也使得更多西方的現代音樂以及古典音樂在多種平臺上得以展示[2]。學生在對音樂作品進行選擇時,更多的是選擇這些音樂,沒有對傳統音樂作品給予充分重視。此局面產生的主要原因即為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音樂專業教材內容更多的是取自于西方的音樂,忽略了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創新以及發展。因此,為了能夠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優秀音樂人才,那么就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與完善,實現中西音樂的有機融合,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優秀音樂人才。
在高等院校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初始階段,教學效果會決定著學生是否順利完成整個學習過程。由于學生在學習此課程以前已初步掌握四部和聲寫作知識與樂理,然而無法明確這些知識在音樂作品中的實際應用方法與技巧,另外也缺乏對作品曲式結構布局關系的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對一些基礎性的理論問題難以準確把握。假如無法在課程初始階段將諸多問題進行解決,那么隨著課程的逐漸深入,也會加大學生的學習難度,最終會導致其喪失學習的信心。因此,教師就要充分重視對學生的基礎訓練,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與技能,從而更好地學習此課程的知識,樹立較強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效果。
對于高校的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而言,其具有獨有的特點。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果,那么教師就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例如,多媒體教學法。因此在此課程中需要向學生展示大量的學習資料,其中會包括許多聲音、文字以及圖畫,另外還必須要隨時加入一些關系結構圖與樂譜等,假如缺乏多媒體的幫助,那么就會加大教學難度,而且在教學資料的準備時也要面臨更多的工作量,耗費許多的時間與精力。另外,在此課程的教學中,對于曲式理論知識的闡述以及音樂作品的分析而言,都必須要分層次與分步驟的開展[3]。假如采板書式的教學方式,不僅會占用許多的授課時間,而且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得學生覺得乏味無趣。而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有效地節約板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此課程的教學中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啟發式教學法與分層次教學法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記憶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效率。
總之,當前在高校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教育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這會直接影響到整體的教學質量,影響到學生對相關音樂知識的掌握,因此就需要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廣沙.曲式與作品分析的教學內容與要點分析[J].黃河之聲,2017,14:52.
[2]唐藝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通俗歌曲,2016,07.
[3]李雁飛.曲式與作品分析教學方法的革新[J].教育,2016,0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