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良 趙琳博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7)
清咸豐八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為擴大侵略的特權,俄美英法強迫清政府在天津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與英法兩國簽訂的《天津條約》里,增設開放了登州、臺灣、九江等九個通商口岸,英國在各個口岸可自由通商,并允許耶穌教、天主教教士可以自由傳教等。至此九江作為贛北及華東地區的內陸口岸,拉開了江西近代門戶開放的歷史,英法美日的洋行宗教紛紛沓至而來,傳教得到了自由合法的特權,很多的教會將九江作為華中地區的基地,開始了傳教。美以美會是最具代表的教會,是江西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教派,他們在傳教中除了一般的傳播福音外,教會學校也是其最重要的方針與策略,自第一所學校開設以來,他們陸續的在江西境內開設了多個教會學校。這些學校不僅成為基督教的教育機構,而且在新式學堂沒有創立之前成為了中國早期音樂家培養的搖籃。
隨著九江口岸的開埠,傳教士可自由傳教為江西基督教的傳播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最早進入江西的教會是美國的美以美會。1867年,美以美會進入江西后先在九江設立傳教區[1]。1873年,美以美會的第一座教堂化善堂在九江坐落而成。1875年,美以美會第一次在九江召開了華中布道年議會,成立男布道會及女布道會。此后九江成為長江溯上循下各城鎮的傳教基地,宣傳牧區并不斷沿著長江開拓[2]。由此美以美會成為來贛傳教的代表教派,為以后在中國的傳教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早期基督教教會在中國傳教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最早的時候他們是慈善活動,以醫療為主,但后來發現醫療傳教的傳播速度較慢,他們需要一個有組織有規模的傳教方式,于是教育應用而生。
最早興辦的教會學校以幼稚園為主,后來逐漸發展到小學,再到中學和大學。當時的學生大多來自于信徒子弟,條件大多比較貧困,所以學校都是免收學費并免費提供衣食,且有零用錢發放。隨著學生的增多,學校也從教堂內擴展到民間大院授課,學校環境、宿舍、操場及學校設施設備在當時堪屬一流。例如葆靈女中有會客室、圖書室、隔音鋼琴風琴室[3]等等。
江西早期創辦教會學校聘用的教師有三種情況,即外籍教師、國內教師與兼課。教會學校創建初期規模較小,學生比較少,學習的課程比較簡單,所以學校任課的老師就由創辦學校的傳教士兼任,他們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后來學校與教堂分離,規模擴大,學生人數也逐漸增多,隨著學制課程的規范化需要,對任課教師的要求也逐漸增高,國外總教會會派遣外籍教師前來授課,同時聘用一些國內畢業于教會學校的、有良好的掌握新的教授法并有傳教敬業精神的畢業生任教。各個教會學校為節約師資,兼課的情況也非常普遍,例如九江桑林書院的美籍校長李凱德每周上5小時的音樂課和2小時英語課[4]等。可見,基督教教會學校的教師雖有大量的兼課情況,但師資力量也是非常的雄厚,教師的文化水平普遍較高。
傳教學校按學籍分劃共分為四級,即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專。學制以美國的學制課程為基本標準再由各個學校自己擬定。例如南昌宏道初等女學堂為四年制小學,分甲乙丙丁四個班,每年考試合格者升班一次。共有八門課程,即地理、宗教、國文、算學、音樂等。品學兼優的學生可升送到武昌圣希理達女子大學或上海圣馬利亞女子大學就讀[5]。對于音樂課,從一定的角度認識,也可說是為了宗教活動而設。每逢做禮拜時,都是由八年級以上學生組織的唱歌隊唱圣歌,事實上也演變成音樂課的音樂練唱。學校也很注重音樂課,配置有數架鋼琴,規定學生定時輪流練習彈奏,但學生家長為此也要付出比較昂貴的代價,每年要為自己的子弟交付音樂實習費80美元[6]。基督教學校的創辦較早的將西方的教學體制引入了江西,在宣教的基礎上,音樂也成為了必修課,音樂教學的內容也逐漸增多,從唱贊美詩擴展到各種器樂課、聲樂課以及各種類型的音樂課。例如儒勵附小每周長達5小時的音樂課,并且還有口琴,演奏樂器等課程;豫章中學購置了銅管鼓號等全套軍樂設備,學生可根據愛好自由參加等等。這對西洋音樂在江西的發展有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基督教的布道活動對江西音樂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將西方民主科學的思想帶入內地,讓人們逐漸接受西方文化并理解,使江西較早的西學中用,這大力促進了江西教育事業的發展,對音樂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詹海烈.江西近代史中值得研究的一頁—江西基督教衛理公會簡史,文史大觀,1994;陳書平.民國江西新教學校及其基督化人格培養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05:15,再引用.
[2]黃志繁,周偉華.近代基督教新教江西美以美會研究[J].江西: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4:99.
[3]周蘭清.南昌葆靈女中往事回憶,江西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1982,12(內部發行):127.
[4]政協九江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九江近現代教育史料(上集)[M]九江,1992:30.
[5]圣公會初等女學堂啟,南昌宏道堂落成十周年紀念,1935:74-75.
[6]政協九江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九江近現代教育史料(上集)[M]九江,199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