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瀝瀝
(星海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2016年,一部叫做《百鳥朝鳳》的電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也把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問題引向深入。近兩個小時的影片,我幾乎是飽含著熱淚看完的,這種感動一方面來自于嗩吶王焦三爺與徒弟游天鳴之間的情義,但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逐漸走出人們生活與視野的無奈感慨。
影片首先打動我的是那份樸實而深厚的音樂信仰。在傳統的中國鄉土社會,音樂很多時候并不僅僅是音樂本身,而是一種鄉土文化、民俗文化、生命觀念與道德觀念的載體。
影片所描寫的黃土高坡上的那個無雙鎮,吹嗩吶除了是一種人們閑暇的娛樂,更重要的是,它還代表著對亡人的人生評價——道德平庸者只吹兩臺,中等的吹四臺,上等者吹八臺,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為之吹奏《百鳥朝鳳》,這其中蘊含著道德的考量。音樂中被賦予的這種道德高度使嗩吶師傅備受村民敬重景仰,那首技巧高深、被奉為德樂的《百鳥朝鳳》也成為了嗩吶匠人最崇尚和敬畏的曲子,嗩吶音樂也因為人們心目中的傳統信仰而變得神圣,千百年來,它無比穩固地植根于當地人的生活與觀念中,能成為一名嗩吶匠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
影片中的焦三爺是個遠近聞名的嗩吶王,他用心呵護著老祖宗傳下來的嗩吶技藝與德樂精神,他看似傲慢的態度以及對徒弟挑剔、苛刻、不近人情的背后是對傳統技藝與價值觀念的無比珍視。所以,在徒弟中,雖然藍玉更具天分,但焦三爺最終把嗩吶班社交給了天資并不是最高,但品行厚道的游天鳴。在焦三爺看來,只有德藝兼備者才能真正擔得起這份傳承的重任。游天鳴原本并不想學嗩吶,他是被父親趕去學的,因為父親的嗩吶夢沒做成,想讓兒子替他實現。但最終,焦三爺精湛的技藝以及嗩吶藝人在村民中德高望重的地位深深地感染了他,他發現自己已經再也無法離開嗩吶,而當師傅把焦家班傳給他的時候,一種文化傳承的使命更是讓他肅然起敬。但是不久,一場社會、文化的變革卻將他和他的班社拋向困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浪潮席卷中國大地,歐美文化伴隨著經濟浪潮強勢來襲,一個貧弱而又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在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強烈期待著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那些從農業時代積累下來的傳統文化也在猝不及防的新時代浪潮下陷入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
作為出生在70末的這一代人,我至今仍記得當時的情形,國樂市場陷入低迷,戲曲劇團紛紛倒閉,演員們要么選擇下海經商,要么混跡于歌舞廳,要么就是默默忍受劇團的清貧。城鎮如此,鄉村也不能例外。當鄉村的市場被開放,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到城市之后,傳統觀念被逐漸打破,古老的鄉村音樂所依托的社會環境正在失去。在影片中的那個無雙鎮,紅白喜事不再是嗩吶班的天下,西洋的銅管樂隊、電聲樂隊、歌舞樂隊艷麗登場,在現代農民的心目中,這成為新的時尚,古老的嗩吶班子就算是使出吃奶的勁兒,也擋不住人們對新興流行音樂的興趣。嗩吶班的樂手受不了被冷落、嘲笑的命運,紛紛離去,連當年死活要讓兒子學嗩吶的游本盛也覺得這老玩意兒沒了希望。可是,游天鳴舍不得師傅傳下來的手藝,更不愿背棄當年許諾將嗩吶發揚下去的誓愿,作為班主,他苦苦地堅守著,然而心頭更多的是無奈與困惑,時代的改變讓他感覺回天無術。四散的班社讓焦三爺感到痛心,他不顧惜肺癌晚期的病體,執意要幫游天鳴重整班社,在喜喪中領奏《百鳥朝鳳》,泣血而終,焦三爺對傳統文化的那份堅守讓人肅然起敬,悲壯蒼然。但,面對時代的深刻變革,這種堅守又顯得是那樣的無力、渺小,讓人唏噓感嘆……
當影片的最后,游天鳴在焦三爺的墳前吹起《百鳥朝鳳》,他似乎又看到師傅端坐在那兒,然后站起身來朝遠處走去,那個漸行漸遠卻步履堅實的畫面充滿了寓意,似乎是意味著一個時代的遠去,又似乎是代表了一種渴望傳統文化回歸的愿景,讓人陷入深深的思索與感慨。
其實,傳統音樂的傳承保護是一個熱議了很多年的問題,但又似乎怎么也討論不清楚,因為這其中牽扯到的因素實在太多,情況復雜。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覆?傳統音樂植根于不同地域的獨特歷史文化環境,它是一種生態音樂,源自于不同族群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審美訴求與生命態度,而當這一切都在改變的時候,相應的文化自然會改變,甚至會消逝,這幾乎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如果硬要原樣維持,不過是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固然不對,但無視傳統文化的價值,在還沒有領悟其精髓的情況下就將它一股腦地拋棄,則更是一種可怕的選擇。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嚴峻問題是,社會的快速巨變讓古老的農業中國來不及思考和沉淀就急于要邁向工業化和后工業化社會,傳統音樂幾乎在沒有任何緩沖和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就被拋向了市場,并且瞬間失去了它原本賴以存在的社會文化土壤。中國的年輕人從小就泡在了異國的文化里,對自己的文化茫然無知。影片中無雙鎮嗩吶鼓吹班子的離散與尷尬的境地正是當代中國在經濟變革之后所帶來的文化沖擊的縮影。
毋庸置疑,傳統音樂是一個族群的土地記憶,與其他類別音樂所不同的是,它有一種歷史的溫度和土地的厚度,這是一個族群集體審美的凝結和對生命的獨特認識。當陜北人不再熟悉信天游、江浙人不再聽越劇和評彈,請問我們自己的文化在哪呢?重要的是,這些古老的音樂中蘊含著極為獨特深刻的傳統美學與歷史沉淀,它是一個民族之所以存在的文化基因,如果在還沒弄明白的情況下失去了,未免太可惜,太不應該!就拿中國戲曲來說,不親自學一學永遠不知道它的魅力在哪兒,一學便讓人肅然起敬,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有相當多的東西是非常高級的!
影片中備受無雙鎮人推崇的《百鳥朝鳳》便是那片黃土地千百年來族群文化的沉淀,它那精妙的技藝代表了群體的藝術智慧,樸實酣暢的旋律體現了那片土地的氣質與格調,這絕對不是哪一位作曲家的創作可以達到的高度,它所蘊含的文化價值來自于時間的沉淀。面對這樣的古老文化被無情地沖擊,直至消逝,未免讓人覺得心情沉重。近些年,政府大力倡導的非遺保護工作雖然對于傳統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有益作用,但經濟浪潮席卷下浮躁的群體心態,導致許多的所謂保護工作不過是政府官員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和商業行為,缺乏長遠的謀劃與真正有效的管理、引導,最終將傳統文化毀壞殆盡,弄得面目全非,叫人心寒。
當回顧整部影片,我最深的感觸是,一方面是歷史流傳下來的豐厚文化遺產,一方面是無法停止的社會變革,導演吳天明并沒有在影片中對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給出明確的答案,但他拋給了我們一個值得深深思索的嚴峻問題,炙烤著每一個關心與愛護傳統文化的人們的心靈,久久難以平靜。
或許我們更應該相信傳統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和回轉力,古往今來,許多的文化都因為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變化而逐漸消逝,而事實上,這種消逝大多只是表現形態和藝術載體的變更,其藝術精華通過其他的樣式得以重新嫁接并流傳。相信很多觀看過《百鳥朝鳳》的觀眾都被其深情、富有情懷的電影配樂所深深感動,作曲家張大龍的音樂靈感與素材正是來源于那片黃土地的古老音樂韻律,這何嘗又不是一種傳統音樂的完美傳承與藝術靈魂的轉嫁呢?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音樂的傳承從未停止,且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唐月梅.傳技藝更要傳精神-電影《百鳥朝鳳》有感[J].讀天下,2016,05.
[2]郭曉妍.電影《百鳥朝鳳》的成功原因[J].四川戲劇,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