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仁
遺產研究的興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后發起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21世紀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始將遺產研究推上了新的臺階。在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遺產之于多層次認同建構的意義和對遺產保護中國經驗的論證成為當前中國遺產研究的熱點。作為國際性的文化實踐,遺產保護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中發生的,需要在全球社會的格局中梳理遺產保護興起的歷史脈絡。在對遺產保護國際性經驗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反思中國學界的遺產觀,推動中國遺產研究理論和保護實踐進步,實現中國與世界遺產研究的交互推進。
遺產的出現是全球社會發展秩序與格局的產物。遺產保護概念的提出,著眼的不僅是對具體文化形態的保護,更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秩序的自省與調試。由此,批判性的遺產研究理應成為遺產研究的自然維度。批判性遺產研究包含著兩個層面的維度。首先是對于遺產自身的批判。作為文化的遺產之所以成為遺產,是既有的發展秩序下權力與意識形態建構的產物。這一發展秩序與格局,可能是全球層次上的,也可能發生在民族國家內部。批判性遺產研究首先需要反思的便是遺產所處的多重權力格局。其次,世界范圍內遺產保護工作多重問題的出現意味著批判性遺產研究需要對既有的保護格局與措施進行批判性的分析,探究建立合理的保護體系、實現人類文明傳承與綿延的可能。這也正是遺產保護興起的最初訴求。
本期的五篇論文立足于遺產保護的中外區域性案例,對“批判性遺產研究”這一主題進行闡釋。龔浩群的論文《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范式轉型》在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分析的基礎上,系統介紹了批判性遺產研究的基本主張與觀點,并對這一理論在推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式轉型的可能進行探討。沃爾迪瑪·哈福斯坦的論文《山鷹之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造過程》對《老鷹之歌》這一流傳在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民歌因為被錄制成多種唱片而引發的爭議,以及這一爭議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要意義予以闡釋。文章不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興起的深層次國際背景進行了分析,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權力建構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剝奪性保護的悖謬進行了闡釋。希特拉里·蓋楚阿·雷納的論文《墨西哥非裔族群政治動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對墨西哥奇卡海岸黑人社區的田野調查,認為可以將黑人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作為社群動員的一種方式,倡導多元主體參與的遺產保護,改變遺產保護物質化、商業化及民俗化的桎梏,實現遺產作為社會結構過程的屬性和意義。張青仁的論文《殖民主義遺跡與墨西哥恰帕斯州印第安人的“反遺產化”運動》,通過對墨西哥恰帕斯州印第安民眾抵制圣克里斯托瓦德拉斯卡薩斯遺產化動因的分析,指出了既有遺產保護框架中反思性和包容性缺失的深層次問題,倡導遺產保護應當融入“熱闡釋”的理念,包容納入少數族群對于特殊遺產的情感性訴求,反思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袁劍的論文《中亞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現狀及特質》梳理了中亞各國文化遺產的源流,在世界格局變動中對中亞各國文化遺產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呈現,并對中亞各國文化遺產之于民族國家建構以及文明交流互鑒的意義予以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