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婷
(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云南 曲靖 655011)
從西方音樂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其音樂形態歷經了非常復雜的演變,才最終構成了如今的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但縱觀我國音樂的發展史,卻相對較為簡單,沒有經歷太過于繁復的變化。然而,這并不表明我國音樂不如西方音樂先進。單從古琴的發展就能窺見,這種特色鮮明的中國樂器給古代音樂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值得深入探究和分析。
古琴在古時又被稱作琴或是瑤琴,而這種樂器并不是某一位圣賢發明出來的,其是由歷史先師在逐步的研究與探索過程中產生的智慧結晶。不論是戰國時期所著的《山海經》抑或《在大荒東經》,里面都或多或少地提及了古琴。比如“帝顓頊于此,弄起琴瑟。”以及“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等。而后面這句出自《海內經》,更是把古琴的來源同“晏龍”結合在了一起。但不管是晏龍創造了古琴,或是神農、伏羲的“削桐為琴”,都僅僅為遠古神話和傳說,不能作為切實的憑據[1]。
依照現有的資料可以看出,古琴最早誕生于三千年前的周朝。實際上,目前所發現的歷史最為悠久的古琴,當屬湖北隋縣秦楚地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十弦琴,還有荊門郭家店楚墓出土的七弦琴。該種古琴的結構比較簡單,琴箱狹長,且輕質短小。那個時候還尚未出現琴徽,因此便是古琴發展的初始階段。早期的古琴不單是造型獨特,且弦數亦各不相同,但依然具有著古琴的完整構造[2]。
到了漢魏時期,古琴又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較為成熟的共鳴箱,并且還出現了標志音位的琴徽。古琴具備了非常悠久的制造歷史,根據《廣博物志》的記載便可以看出,其中提到“列子嘗游泰山,見霹靂傷柱,因以制琴,有大聲。”這也是最早見于書中的霹靂木制琴的有關記錄。古琴的琴式多種多樣,比如唐代的“九霄環佩琴”為伏羲式,宋代的“鳳凰來鳴琴”為連珠式,元朝的“金風吹玉璣琴”為仲尼式,明朝的“蕉葉琴”為蕉葉式,清朝的“殘雷琴”為落霞式等。南宋時我國出現了最早的琴論專著,即《大古遺言》,其中記載了共38種琴式,包括伶官、響泉、靈機、落霞等。而在不同的時期中,琴式各個部位的尺寸也各不相同,規格亦存在差異。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關景略先生利用鋼絲弦提高了琴的音量,而管平湖先生則設置了7個螺絲軸,使琴的調音變得更為簡便、準確[3]。
早在我國的戰國與秦漢時期,古琴已經非常流行。歷代的文人、士大夫等,都喜歡抱著樂器邊彈邊唱,以此來表達出自己內心豐富的情感。而到了南北朝時候,古琴已經采用文字譜來記錄,這便成為了世界上最早誕生的樂譜。如《碣石調·幽蘭》,流傳到今天已經有了一千四百年的歷史。該曲由丘明創作于南朝梁代,主要是表述孔子不得志,用幽蘭來自比的思想情感。而唐宋時期起就有不少的經典古琴曲調流傳了下來,從南北朝直到清朝,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琴譜多達上百種,琴曲超過了三千首。這些成百上千的古琴曲大多都是表述目標十分明確的作品,如《幽蘭》、《陽春白雪》、《高山流水》等,其中無論是喜怒哀樂的感情,或是對于自然美景的描繪,都能通過古琴而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4]。
在很長一段時期中,古琴的功能主要都是自娛自樂,讓彈奏者直面自己的內心,抒發出真實的感受,并側重于個人的生活體驗,表達即興的思想與意識。所以,這樣的音樂形式通常包含了發展技巧、曲式結構等,和相關的音樂內容密不可分。這就涉及到樂曲所表述的情感、邏輯、看法,以及演奏者的個性、喜好、氣質等。如果其中的內容不相同,那么古琴曲調的發展形式以及結構形態也應呈現出不一樣的特色。古琴音樂中包含的中國音樂,正隨著時代的腳步而不斷向前發展。如今,在許多電影作品中也經??吹焦徘俚纳碛埃热纭肚?、《知音》等。這便是以另一種形式突出了中國音樂的特征。我國作曲家及演奏家們所創作或改編的古琴曲,主要有《梅園吟》、《瀟湘水云》等,而無論是古琴還是中國音樂,都處在與時俱進的不斷發展過程中,通過對古琴樂曲的傳承,中國音樂也會進一步發揚光大。
我國的古琴音樂屬于民族文化中十分關鍵的一個組成元素。千百年來,傳說中的神農、伏羲、虞舜、唐堯,直到文人雅士、士大夫等,都用獨到的方式發展了古琴音樂,讓古琴音樂流傳到今天依然能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而與此同時,古琴音樂又涵蓋了我國多個領域的思想與知識,如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等,這些種種因素結合起來,融匯成了璀璨多姿的古琴文化。根據古琴的發展歷史對中國音樂進行探究,可以促進古代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傳承。
[1]耿仁甫.古琴音樂中和音手法簡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36,12:181-184.
[2]胡奇章.儒道學說對立統一背景下的中國古琴文化[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12:247-249.
[3]戴昕萌,溫波.論古琴文化中的和合思想[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7,31,06:44-50.
[4]管建華,楊靜.中國古琴音樂的文化價值體系[J].音樂探索,2014,1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