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晴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
武漢是一座碼頭城市,流行的是碼頭文化,傳承的也是碼頭文化。武漢碼頭號子是在這濃厚的碼頭文化背景之下,產生并流傳于武漢市的一種由碼頭工人所演唱的勞動歌曲。是長江、漢水碼頭工人在長期的繁重的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富有強烈節奏感且粗獷高亢的勞動號子。深深影響了武漢一代又一代人的武漢碼頭號子,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社會文化價值。
武漢,是一座依水而興的城市,她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武漢地區文明的發展進程中,隨著漢口鎮的興起,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武漢三鎮。明清以來,隨著商業的不斷發展,武漢成為了全國經濟貿易的重要集散地。據乾隆《漢陽府志》卷十二中記載:“漢口一鎮耳,而九州島之貨備至焉,其何故哉?蓋以其所處之地勢使然耳。武漢當九州島之腹心,四方之孔道,貿遷有無者,皆于以相對代焉。故明盛于江夏之金沙洲,河徙而漸移于漢陽之漢口至本朝而盡徙之,今之盛甲天下矣……勢者使然耳。”地勢上的絕對優勢,造就了武漢的繁盛,歸根結底,就是武漢的河流、碼頭及其周邊的貨棧、堆棧造就了這一切。受到條件的制約,碼頭工人成為了武漢碼頭上的主要勞動力。當商船停靠碼頭后,就由碼頭工人將貨物由商船上搬運至貨棧中堆放。
貿易的繁盛必定會吸引全國各地甚至是外國的商人來投資、建廠或者互通有無,人員、商品在此大量集散,便有了船夫、扁擔等一系列的碼頭工人。在此長期繁重、單一的勞動中,便產生了一種勞動人民自己的娛樂方式——碼頭號子。碼頭號子,可謂是武漢碼頭文化的一種活的見證。
談到武漢碼頭號子的演變歷程,就不得不談到武漢的發展。武漢地位優勢明顯,居于天下之中,而且地當長江、漢水之交,與眾多省區毗連,形成了全國首屈一指的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絡,特別是水路交通異常發達,給武漢的崛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在這么一個優越的地理環境下,武漢的崛起是必然的。哪里有商業,哪里就需要勞動力。
在沒有現代化機械作業的過去,所有的貨物從碼頭上裝載、卸貨、搬運以及擺渡全都是依靠人力。由于商船來往頻繁密切,碼頭工人休息娛樂的時間少之又少,為了能夠多掙一點錢,不得不賣力地來回運送貨物。最初的碼頭號子就如同人最原始的喊叫聲,它不僅能協調眾人的動作,凝聚力量,還是重壓之下碼頭工人們的一種宣泄的方式,多以“嘿呀!”這類簡單卻又鏗鏘有力的感嘆詞為主,這時,勞動號子的雛形開始形成。隨著人流的集散,勞動號子開始逐漸形成了新的模式,已經不僅僅是發泄般的喊叫了,而是逐漸參雜地方戲曲或者別的地區的勞動號子,但是歌詞主要還是發力的口號。
明朝至解放前夕,碼頭工人都是碼頭上最為廉價的勞動力。他們幾乎沒有自由,勞動所得的錢財只能勉強糊口。在這種強烈的剝削下,碼頭工人幾乎被壓迫得喘不過氣來,敢怒不敢言的他們只能將這些不滿化作號子喊出來。這時的碼頭號子大都旋律沉重、平緩,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歌詞,篇幅較短,重復部分較多。這種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直到解放后才得到了改善。解放后,工、農民翻身當家做主人,成為了革命的主力軍、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不再被剝削,碼頭工人們有了人身自由,在物質上得到了滿足,生活越來越幸福、美滿。此時的碼頭工人們雖然工作依然繁重,卻仿佛看到了希望,歌聲中也帶著微笑。這一時期的碼頭號子不再僅僅只有簡單的無實際意義的擬聲詞,更多地加入了有實際意義的詞句,描寫了當前碼頭工人們的幸福生活及工作時的場景,曲調也變得輕快,節奏織體不再僅限于單一的節奏。
武漢碼頭號子這一武漢碼頭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武漢人。就說這武漢碼頭號子中表現出的江湖習氣,在今天的武漢人身上都多多少少能顯現出來。
武漢碼頭號子,簡單,鏗鏘有力,卻是地位低下的勞動人民所演唱的歌曲,不是上層人士所欣賞的藝術,它只能在中低層次的勞動人民中發展,無法立足整個社會甚至于無法立足于武漢。碼頭文化,是粗俗的它不如詩歌優雅,不如歌劇高檔,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碼頭文化影響下的武漢,文藝、文化氛圍雖不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深遠,卻是親民的。武漢碼頭號子雖不如京劇那樣令人回味,卻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簡單而粗獷,深深根植于勞動人民的心中。
武漢碼頭號子以簡單明了的形式記載了千百年來在碼頭上工作的武漢人的生活感受,是寶貴的歷史資料。武漢是一個市井城市,它欣賞的是市井文化,即粗俗的文化,流傳的也是粗俗的文化。武漢碼頭號子反映了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的生活,它一直伴隨著武漢的發展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武漢人的生活。在高速發展的今天,碼頭號子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碼頭文化的精神已經深入武漢人的骨髓,也造就了武漢人敢為人先的豪情壯志和不凡的氣度。
武漢碼頭號子給我們創造的社會價值是不可限量的,它是武漢城市發展歷史上的活化石,是我們生活所依托的城市的最原始形態的闡釋,使人能夠很輕易地感受到它獨特的魅力所在,感受到武漢這座城市的豪爽,感受到武漢人民的熱情。
[1]彭繼寬.《酉水號子》的社會歷史價值[J].民族論壇,2013,12:54-56.
[2]譚宏.勞動·生活·音樂—川江號子的音樂人類學解讀[A].人類學高級論壇秘書處、重慶文理學院.人類學與江河文明—人類學高級論壇2013卷[C].人類學高級論壇秘書處、重慶文理學院,2013:10.
[3]宮修建.川南“鹽工號子”的社會及藝術功能價值[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