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琛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月兒高》為著名琵琶套曲,版本眾多,不同版本各具特色,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展現出了傳統音樂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及獨特魅力。比較分析《月兒高》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演奏版本,對理解與研究其作品音樂審美觀、個性表現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月兒高》為傳統大套文曲,由“月兒高”、“桂枝香”等曲牌所構成。其風格清新淡雅,寫盡月色朦朧皎潔之美,極富意蘊與詩情畫意,在旋律節奏、文化底蘊以及藝術魅力上也都有著自身的獨到之處,展現出了深厚的藝術感染力。追根溯源,《月兒高》最早為明嘉靖年間《高和江東》中的一首琵琶曲,此后清代琵琶演奏家華秋蘋將其編入《華氏琵琶譜》當中,成為最初的刊印版本,并流傳至今。《月兒高》是現存琵琶傳統曲目當中的經典之作,更是器樂作品中描繪月光的頂級之作,琵琶音樂中也素有“武有‘十面’(《十面埋伏》),文有‘月兒’(《月兒高》)”之說。
當前琵琶曲《月兒高》版本眾多,不同版本也體現出了不同流派音樂風格與演奏手法特征。當前《月兒高》不同同源曲版本中流傳最廣的為汪派與浦東派版本,因此下文也將具體對比分析這兩個版本。其中汪派創始人汪昱庭先生的學生整理出版了《汪昱庭譜》,其琵琶譜保留了華氏琵琶譜《月兒高》的精髓,因此《汪昱庭譜》與華秋蘋《華氏琵琶譜》(以下簡稱《華譜》)為同名同源曲。浦東派為清代鞠士林所創,其手抄琵琶譜《閑敘幽音》流傳至今,其中包括取自《華氏譜》的《月兒高》,此后其第五代傳人林石城將其派別琵琶藝術發揚光大,于1983年將《閑敘幽音》改為《鞠士林琵琶譜》出版,廣為流傳。[1]
《月兒高》全曲包括起、承、轉、合四個部分,不同曲譜版本雖然樂曲長短以及段落存在一定差異,但都遵循著這種結構。總體來看,兩個版本中《月兒高》的前兩段小節數均較少,速度較慢,表現出“起”的結構;第三段的小節數變多,速度中等,是為“承”;第四到第七段的小節數較多,且彈奏時間迅速,為“轉”;第八段到尾段小節數較少,速度變慢,為“合”。從旋律特征來看,汪派與浦東派《月兒高》版本主題材料的應用基本相同,但旋律走向有差異;從節奏比較來看,旋律相似以及相同部分,兩個版本運用了不同的節奏型,例如第五段中浦東派以八分音符為主,而汪派則具體運用了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其旋律靈活性更強。總體來看,汪派《月兒高》的節奏型比浦東派要更為多變。
演奏力度與速度的對比分析上不難看出,汪派更為注重樂曲音色變化、力度以及速度的層次感,樂感表達較為強烈,更具張力;而浦東派則注重音色銜接性與細微轉變,體現出了靜謐、安寧,因此兩者在力度與速度上有著一定的差異性。例如汪派《月兒高》在第一段演奏中展現出了力度由弱到強、再轉弱的起伏,浦東派則展現出了由強到弱的變化;再如第五段“承”的部分,汪派在演奏力度與速度處理上有著非常強烈的強弱對比,而浦東派則表現出了較強的力度以及較快的速度。[2]同時,從整體演奏速度上來看,“起”部汪派要比浦東派演奏時間長,“承”部兩個版本時長無明顯差異,“轉”以及“合”部汪派版本時間稍長,可以看出在速度的處理上汪派稍長,渲染出了神秘、靜謐的音樂氛圍,而浦東派則通過較快的速度表現出了瀟灑的意境。
不同版本也有著不同的演奏技法。其中汪派右手技法主要用了“彈”、“挑”、“分”等,而浦東派主要運用了“臨”、“分”、“雙彈”等;左手技法汪派版本大量運用“打音”、“綽”等,浦東派則大量運用“拉音”、“泛音”等。同時不同版本也擅于通過特有的技法展現出琵琶曲的獨到之處。其中汪派使用了獨具特色“扣”的技法,用大指在弦上往左勾,食指則在另一根弦上左扣,使演奏同時發出兩種音色,讓音樂更豐滿。“扣”這種技法在汪派《月兒高》全曲中也得到了多處應用;同時在樂曲第二段也使用了“提”的技法,第一段、第三段等使用了掃拂技法。浦東派在《月兒高》演奏中也多處使用了特有的滿輪技法,提升了音樂的層次感;第八段使用了“下、上、下”技法。總體來看,汪派《月兒高》更多地利用左、右手技法,通過繁雜多變的技巧展現出豐滿、富于層次感的音樂形象,使演奏出的樂曲變得更為優美、生動;而浦東派則更傾向于通過細膩的演奏技法來表現出“月兒高懸”的清幽、柔美之感。[3]
總而言之,通過對不同版本琵琶曲《月兒高》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版本各有所長,各具特色,也能夠感受到琵琶作品豐富的音樂表現力與多變的技巧,我們在欣賞以及練習琵琶作品時,也應做到多嘗試,融各家之所長,不斷提升音樂品味與演奏技巧。
[1]林珠萍,章淑蓮.傳統琵琶曲《月兒高》賞析[J].音樂時空,2014,12:114.
[2]萬莉.琵琶曲《月兒高》諸版本源流關系辨析[J].中國音樂學,2011,03:87-93.
[3]何麗娜.淺析琵琶曲賞析及演奏要點[J].劇作家,2014,0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