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啟辰
(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德沃夏克出生于布拉格內拉霍奇夫斯鎮,早年跟隨教堂唱詩班領唱學習鋼琴及管風琴,于1870年完成第一部歌劇作品《阿爾弗雷德》,后與勃拉姆斯相識出版了二重唱合集《摩拉維亞之聲》而逐漸蜚聲國際。代表作有《第八交響曲》《第九交響曲》別名“自新大陸”、《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吉普賽之歌》以及歌劇《水仙女》和《國王與礦工》等。
受到古典樂派作品的影響,德沃夏克的創作結構穩定、緊湊。他的作品豐富、敏銳且具有旋律感,與傳統古典主義注重技法的發揮相比,德沃夏克的作品同時也更注重韻律和旋律的表達。
梳理德沃夏克一生的創作生涯過程中,對他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角色有幾位人物。第一位是杰出的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Bed?ich Smetna),作為捷克民族音樂流派的開拓者,斯美塔那善于挖掘捷克民間音樂、舞蹈元素并融合創新,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表達了極具個人色彩的獨特音樂語言。德沃夏克追隨前輩一同為保護和傳承捷克民間音樂作出了畢生貢獻。第二位則是以歌劇作品被世人所銘記的德國作曲家瓦格納(Richard Wagner),瓦格納將戲劇化及舞臺表現的張力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境界。擔任樂隊樂手的職位使得德沃夏克參與了大量的由瓦格納指揮其本人作品的片段,這段經歷也對德沃夏克在創作風格的發展方向上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另外一位殿堂級的大師便是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勃拉姆斯具有極其深厚的巴洛克、古典時期創作技巧及相當高的文學功底造詣。兩者最初產生交集源自于德沃夏克贏得了勃拉姆斯擔任作曲比賽評審委員的一場較量,摘得桂冠并獲得邀約出版作品的機會,這不僅為兩位作曲家搭建起了友誼的橋梁,而且勃拉姆斯在隨后的音樂創作道路上一直給予德沃夏克以充足的支持和提攜。由此可見,德沃夏克的創作風格是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兼備與融合的優秀代表。
他的作品涉及各個領域,其中包括室內樂、交響樂、協奏曲、歌劇、宗教作品、和聲樂作品等。他的器樂作品,尤其是鋼琴獨奏作品,流傳并不算廣;然而他的四手聯彈創作尤為出色,至今在教學與演奏中被廣泛運用。其中,兩組各包含8首的《斯拉夫舞曲》,作品46號和72號。正是因為這部作品,讓當時中年仍不得志的他,從此聲名遠揚。德沃夏克就是在聽到勃拉姆斯創作的匈牙利舞曲后萌生了創作靈感。這套作品后來由作曲家本人改編成了交響樂版本,引用了典型的捷克民間舞蹈元素,描述了人民勞作、生活的場景,表達了對生活充滿積極向上的態度,展示了熱情淳樸的民族特色。其中運用的具有捷克民間特色的音樂種類包括Furiant,Sousedská和Sko?ná。在作品中德沃夏克并沒有直接復制民間存在的旋律,而是提煉了典型舞蹈節奏、旋律特點等創作元素,經過改編形成了具有典型捷克民間風格的個人創作。此外,在這部作品中德沃夏克還借鑒了各民族民間舞蹈的代表性節奏型如源自波蘭的Polka和烏克蘭的Dumka。
Furiant是一種快速的單拍子民間舞蹈,譜面通常標記為3/4拍。主要特征是演奏的時候需要具備飽滿的情緒,每兩小節為一個小分句并且伴有跨小節的重音,和譜面標記的拍號不會持續保持統一,通常會在3/4+3/4和2/4+2/4+2/4之間快速轉換,重音也因此從常規的“強-弱-弱-(次)強-弱-弱”變成“強-弱-強-弱-強-弱”這樣復合節拍的形式。Sousedská是一種較慢速的通常標記為3/4的單拍子民間舞蹈,具有舒緩、溫柔的情緒表達特點。而Sko?ná是一種速度極快的通常標記為2/4拍的單拍子民間舞蹈,充滿激情的極具感染力的特點,通常是民間的大狂歡或聚會進行到高潮時人民齊跳的舞種。旋律的走向是會有持續向上的長音型后再反向進行一個下行的長音型,以此來增強音樂的夸張對比性。
通過上文中結合的具體分析,在《斯拉夫舞曲》這部作品中,作曲家德沃夏克融合了傳統的捷克民間音樂元素以及個人創新的音樂理念和創作手法,成功展現了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并為世人留下了一部優秀的作品,為探索作曲家的創作風格進行了更深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