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晶
(武漢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民族聲樂是我國特有的藝術種類,它的來源還要追溯到戲曲、民歌等藝術類型,不僅吸收了這些藝術的人文內涵,并且汲取了精湛的演唱技巧,逐步形成了我們所知道的民族聲樂。隨著中國新時代的到來、社會的進步,優秀的文化必然要推層出新,民族聲樂也應當吸收其國家的藝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使自身有著更持久的生命力。民族聲樂從演唱技巧,風格的轉變方面都吸收借鑒了其他國家、不同唱法的精華,不僅彌補了自己的不足,而且有了新的創新,本文將從當今民族聲樂與西方唱法、通俗唱法等的交融來進行分析。
西洋唱法統稱美聲唱法(Belcanto)也稱“完美的歌唱”,最早源自于意大利的民族音樂演唱形式[1],之后風靡全球,最著名的特點是科學的發聲方法,強調聲音的共鳴與掩蓋,追求具有強烈穿透力的聲音效果,不僅圓潤飽滿、音色華麗流暢,穿透力強,并且演唱風格的跨度也很大。而民族唱法注重發音的自然,主張“字”正“腔”圓,強調行腔與咬字的完美結合。如將科學的唱法與自然情感的流露相結合,必將推動聲樂這門藝術的大發展。所以我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的交融成為了不可抵擋的趨勢,當今的“學院派”們借鑒美聲唱法的發聲原理和呼吸方法,也就是用胸腹式呼吸使氣息帶動聲音的傳播,喉頭向下喉嚨充分打開,真假聲相結合,使之更加的飽滿、流暢,聲音的穿透力大幅度增強,完美地達到“唱響整個音樂廳”,同時依靠這些科學的方法也減少了聲帶長期歌唱帶來的磨損,有效地延長了聲帶的使用期限。借鑒后的民族聲樂者們,音域得到了擴展的同時嗓子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使歌者的“演唱壽命”大大增長。
在與美聲唱法結合之前的民族聲樂,如大多數人所知的特點就是明亮的音色,這在傳統民族唱法尤為突出,這也是從民歌中演變而來的,但對于一味追求明亮音色而缺少了音樂的飽滿感和流動感的傳統民族唱法來說這是不足的,十分容易形成人們所說的“白嗓子”,這讓空間有限的音樂廳中缺乏聲音的通透感,而且還會帶來審美疲勞,這對民族唱法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美聲唱法更側重于對音色的訓練,強調音色通透圓潤,不僅要有明亮的音色也要有暗淡的音色,以適用于不同風格作品。借鑒更加科學的方法后,民族唱法演唱者的聲音更加具有張力,明中有暗,暗中有明,風格也就更加鮮明,聲音自然更加集中、穩定,大大增加了演唱效果,更能夠把觀眾帶入音樂之中。
當代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的交融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這在我國民族唱法的代表人物中尤為突出,例如新生民族聲樂博士雷佳,“東方夜鶯”吳碧霞等,她們成功的將民族與美聲兩大唱法完美結合,一方面繼承了民族唱法對咬字清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借鑒美聲唱法對聲音通暢和控制能力的要求,兩者相結合極大地提高了民族聲樂的藝術價值,給民族聲樂帶來了新的生命力,使民族聲樂能夠繼續向前發展。
通俗唱法是有別于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一種“大眾的”演唱形式,以簡單、流行、易上手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民族聲樂與通俗的融合是當今的一大流行趨勢,一方面因為要讓我們的民族聲樂進一步深入發展,另一方面大眾對以通俗唱法為主的流行音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民族與通俗的融合也就水到渠成。
通俗唱法以真聲演唱為主,以傾訴性和深情性為主要特點,發音時的自然、流暢、深情成為了與觀眾感情交流的關鍵點,民族聲樂與通俗的結合不僅能夠表現民族唱法的細膩、明亮,而且可以像通俗唱法那樣更深入人心,加強演唱者與聽眾的情感交流。
民族與通俗相結合的代表人物譚晶,她不僅在春晚上使這兩種唱法的結合大放異彩,在演唱節目中取得了很大的反響,還把民族與流行相結合,既高雅又不失真情的流露,既“接地氣”又不失風度,在不斷提高大眾審美的同時也把民族的東西帶向更廣闊的舞臺。
在多元化的地背景下,民族聲樂作品也在不斷的創新,藝術家們承擔著傳承經典的責任,秉承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于是有了傳統民歌改編的出現,改編民歌不僅滿足了對經典民歌作品傳承的要求,也滿足新一代人民對審美的需求。例如耳熟能詳的《瑪依拉》,這是哈薩克民族的一首民歌,活潑動聽,十分具有民族色彩。在著名作曲家胡廷江的手里它變成了《瑪依拉變奏曲》,在不改變原來《瑪依拉》的基礎上加入了花腔女高音的成分,不僅完美的將東方民歌和西方的技術相結合,而且使這首曲子有了新的生命力,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花腔女高音作品之一。而這只是改編民歌的冰山一角,除了家喻戶曉的《茉莉花》《在那遙遠的地方》外,還有很多更高技術的作品如《北京的金山上》等等。而今天,藝術家們還在不斷挖掘優秀的民歌資源,將其改編成為大眾所接受的作品,繼續為民族聲樂作品庫增添色彩。
戲曲藝術與民族聲樂都是我國眾多特有藝術中的瑰寶,而民族聲樂與戲曲有著一脈同生不可分割的關系,隨著各種藝術大融合的開始,藝術家們也開始思考將戲曲與民歌相結合,不斷地豐富民族聲樂,于是越來越多的戲曲與民歌結合體誕生了,例如著名的歌劇《紅燈記》中的片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將戲曲的表現手法與民歌的敘事功能結合,既有戲曲的風味又朗朗上口,成功的實現了藝術的創新。之后還有一大批優秀的作品誕生,例如.《貴妃醉酒》,在作品的中間部分加入了戲曲的演唱手法,一個“醉”字不僅僅將體現歌唱者的功底,還生動地展現了作品的意境,將觀眾深深地帶去其中,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受觀眾們的喜愛。戲曲與民歌的結合是創新的展現也是民族聲樂多元化的體現,將繼續健康地發展,成為藝術殿堂中閃亮的一顆星。
俗話說理論是實踐的基石,實踐與理論是相輔相成的,一位優秀的藝術家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而且需要理論知識為其作支撐,這樣才能夠在藝術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民族聲樂在時間的積累下已形成一套科學嚴謹的理論體系,但是還是有很多教師或學生沒有以理論為指導去學習民族聲樂,這固然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唱法不規范、難以進步等等。所以我們呼吁普及民族聲樂理論知識,以理論為指導,實踐也會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理論知識的普及可以從基礎教育抓起,在義務教育階段可以多加重視傳統民間音樂、民歌、戲曲等知識的普及,這不僅可以增加藝術修養,也可以為以后的聲樂發展打下基礎。在基礎教育加強的同時,高校也應當承擔自己的責任,在科研技術領域不段的挖掘探索,成為現進理論與技術的領跑者,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新的人才,繼續傳揚下去。
理論只是不僅包括中國傳統的理論,也包括西方的理論,例如和聲曲式等等,民族聲樂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須與世界接軌,而這些西方的理論知識正可以達到接軌的目的,所以民族聲樂者也應當具備全方面的理論知識,中西貫通才能更好地發展民族聲樂。
本文從四個方面對民族聲樂發展趨向進行了探討,可以看出新時代下的民族聲樂正良好的發展著,但凡是都有兩面性,民族聲樂也同樣面臨著各種挑戰,這就需要向我們這樣的民族聲樂者繼續的努力,以自身為準則去研究、總結,不斷地推陳出新,將更好的表現帶給觀眾,將更先進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為民族聲樂發展貢獻力量,更好地走向國際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