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梅
(陜西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在我國民歌的百花園里,有一株熠熠生輝、奪人眼目、芬芳四溢的獨特之花——陜北民歌,被國家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對于它的開發項目實在太多,“陜北民歌大舞臺”就是其中之一,這個項目集演唱、文化探源與傳播和交流、傳承于一體,將陜北民歌的各路人才、方方面面展現給大家。
一個歌者的演唱行腔與音色是體現歌曲靈魂的主要手段。陜北民歌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影響力,主要是因為歌者演唱過程中行腔與音色受陜北自然環境影響,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陜北民歌靈魂的原因。陜北民歌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歌詞里,這些歌詞就是從生活中的方言俚語里篩檢并集結在一起,體現陜北人民特定歷史時期的生活風貌和心理變化的,這些因素在歌者演唱地方民歌時,都會從歌者的演唱行腔與音色中毫無保留地體現出來,這也就難怪陜北民歌手的演唱具有濃郁風情的陜北“土特產”味道,當然像侗族大歌的演唱者、藏族民歌的演唱者、蒙古族呼麥的演唱者等等都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對他們行腔與音色影響的烙印。
“行腔”一詞是聲樂演唱技巧專業術語詞。基本解釋為行腔咬字。經查資料,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指戲曲演員根據劇情發展、曲譜線條和唱詞(字的四聲調值,句、字、音節的旋律運用聲腔)特點,結合自己聲帶發聲條件而進行的演唱腔體狀態,;另一方面指“唱腔”。關于“唱腔”的解釋多種多樣,但總體都是“漢族戲曲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指中國戲曲中,需要穿插曲調(如歌謠體、曲牌體)的演唱法的總稱。”,是人聲歌唱的部分,在京劇唱腔中,主要以板腔體的“西皮和二黃”為主。陜北民歌(主要指信天游)在演唱方面的行腔即“唱腔”,主要以“平腔”“高腔”為主,其中“平腔”主要以真嗓演唱為主,輔以真假嗓結合演唱,唱腔樸實、高亢、嘹亮,適合于曲調平緩,敘事性強的曲子,如《攬工調》《一對對鴛鴦水上漂》《天心順》等等,“是最為主要的唱法。這種唱法決定了其音樂的流暢度和旋律線的大起大落,尤其是很多中長音的處理中均采用這種平腔唱法,是陜北民歌的代表性唱法。”;而“高腔”在演唱時,主要以假聲為主、真聲為輔,大多用于節奏自由、音律寬廣、旋律起伏大且高亢奔放的曲子中,如《圪梁梁》《上一道道坡下一道道梁》《這么好的妹子見不上個面》《趕牲靈》《淚蛋蛋》等等,使用高腔演唱,能將陜北梁峁溝壑、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自然地理風貌下陜北人所獨有的情懷、心思展現出來。
“音色”是指聲音的感覺特性,由構成發音體的材料、體積、形狀以及大小等等決定。李曉貳在其《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一般來說歌唱發出的聲音,音高取決于聲波振動頻率的大小。歌唱聲音的音量取決于聲帶振幅的幅度大小。音量強聲帶的振幅較寬,音量弱聲帶的振幅較窄。聲帶振幅的大小與氣息沖擊聲帶的大小也有關系。歌唱聲音的音色取決于振動時泛音的數量、頻率和強度。一般來說,泛音越多,聲音的音色就越優美動聽,越富有穿透力。”,可以領悟出:“人聲音色”是一個復雜的概念綜合體,要闡述清楚它所蘊含的意思及意義,就得將引起它的載體——聲帶及其構造,聲帶在氣息沖擊下振動頻率的高低,聲音的音量大小等等一系列因素一一闡述準確。在聲樂演唱藝術中,“音色”是最富表現歌曲意蘊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每位聲樂老師對學生進行發聲訓練時,都要想方設法調理出學生應有的最佳音色,這是基礎,然后再根據歌曲體裁、風格以及所體現的音樂意境來要求學生唱出歌曲所需的音色來,這樣才能準確表達歌曲的存在環境。
陜北民歌是陜北人民生活情景的寫照,民歌手們演唱時,這種生活習慣在歌手的演唱行腔和音色形成中貫穿始終,陜北民歌文化源遠流長,其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民歌手的演唱,這些演唱從行腔到音色,無不體現陜北這塊土地的神奇。陜北的地理環境溝壑縱橫,雨水罕見,加之人煙稀少,人們的生活水平極其貧乏,在這種生活環境下,形成了陜北人高聲大嗓、隔空喊話、直抒胸臆,爽朗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