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諾彤
(龍巖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福建 龍巖 364000)
貝多芬出生于德國波恩,是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OP.31的3首奏鳴曲作于1891—1802年。該作品沒有呈獻給任何人,這也是貝多芬新風格產生的鋼琴作品的分界線。革命性已在這作品中萌芽,并大步接近成熟時期。
呈示部主部主題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共有四個聲部,以復調手法寫成,高聲部波浪式的旋律結合著相對平穩的節奏、內聲部節奏較為統一并多以協和音程作填充,增添了飽滿、明亮的色彩,低聲部出現多次持續低音后接內聲部上行和下行音階、分解和弦及八度音程,且在上行半音階處均作漸弱處理,營造輕快的氣氛,描繪了伯爵夫人們典雅的舞姿。第二部分旋律與第一部分相同,不同的是聲部減少至3聲部,以主調方式呈現,低聲部為主旋律,突出了貴族的氣質,高聲部作為伴奏,像是描繪了瀟灑將軍的形象。在快速進行中前半部分(17-23小節)多以三連音形式呈現,情緒更顯強烈、極具動力性。后半部分(24-25)出現二對三不規整節奏,直至末兩小節(30-31)以6組三連音形式出現,配合不斷變化的力度記號,表現出作者內心的雀躍,自然銜接連接部。
連接部選取了主部的部分材料,部分片段交替演奏,形成對話般感受,描繪出了將軍對夫人發出的共舞邀請、夫人害羞遲遲不敢答應的畫面。剛開始的二聲部在充滿韻味的e和聲小調上陳述,隨后部分片段擴充至3聲部且轉為在光明的A大調上陳述,在進行三次突強處理后落在單音A上,同時作突弱處理,預示著副部新材料的誕生。
副部主題在材料上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由兩個平行性句子構成,前一句高聲部在持續下行的旋律上作漸強處理,營造出了輕快的氛圍,就像夫人們優雅的舞姿,低聲部以平穩的四分音符構成,就似將軍穩重的舞步。值得一提的是,整個副部的中聲部只由A音保持,間接傳達出作者對和平的渴望,后半句作了三次突強處理,體現了作曲家內心的激動,自然過度到結束部。
結束部減少至二聲部,高聲部前半部分主要由建立在I和弦上的三連音構成,后半部分旋律音主要由F音構成的分解八度且同時以三連音方式呈現,并在55小節采用了小小七和弦作潤色,增添了幾分浪漫的情愫。巧妙的是61、63小節高聲部以三個音為一組作連續迂回下行的旋律,與長時值的全音符構成的和弦形成斜向關系,渲染了將軍與夫人交談中濃濃的愛意,末尾三小節(64-66)以三連音作為伴奏并使用了3個力度標記,柔和-突強后突弱-弱,表達出了他們之間戀戀不舍之情,為展開部埋下伏筆。
展開部是主部主題及結束部材料的變化發展,均以卡農方式進行67-82小節與主部相比,旋律相同,伴奏部分選取副部材料,多以三連音方式呈現,節奏更加緊湊,形成向前不斷發展的趨勢,隨后旋律交替演奏至102小節,再次形成對話交流般的感受。103小節開始。增添了級進式音程連接、八度的使用,期間還進行多次轉調,給人更強烈的舞會畫面感。與副部相比,主旋律于125小節落在I和弦后作3組強后突弱的力度處理后僅剩低聲部,最后停留在建立在D音上的三連音的連續使用,使得該片段音樂情緒更加激動,對再現部形成一種自然傾向性。
再現部材料與呈示部相似。主部與呈示部主部相比,不同的是前半部分材料有所改變,聲部減少但旋律以八度音程呈現,情感更飽滿;副部回歸至G自然大調上呈示結束部與呈示部的相比,材料相似,但是經過了多次轉調,196小節開始低聲部連續突強演奏處理,給人不斷向前沖感覺。213小節連續八度的演奏配合漸強的處理,把隱藏在作者內心的激動情愫展現的淋漓盡致,至217小節突弱,于223小節落在#C延至下個小節同時標有自由延長記號,最后通過6小節主部主題材料的再現,給人流連忘返的感受,自然進入尾聲部分。
尾聲部分主要選取主部主題材料,首尾呼應。由小快板進入,于239小節低聲部上行音階作弱處理,充滿幻想,隨后通過顫音表達出了表達出了作曲家對當下社會的期待,接著進入急板,給予一種光明的肯定。末尾通過多組經過強弱處理的I和弦,就像是勝利喜悅的號角聲,巧妙的是中間還全休止了兩個小節,給人以在宣告勝利之際嚴肅的感覺,最后一小節自由延長記號,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
貝多芬的第十六號鋼琴奏鳴曲《Op.31no.1》不僅是他中期創作的開始,也是其作品31號的開山之作,更是貝多芬創作風格改變的標志,在此之后貝多芬的鋼琴音樂風格變得越來越獨特與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