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歌星
(江漢大學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按作品產生年代的先后,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可劃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分別為1792-1800年、1800-1815年、1815-1825年。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使作品在演奏上有所不同。
貝多芬早年受法國啟蒙運動與德國狂飆運動的影響,對世界充滿美好的想象,相信自由和平等并且勇敢追求。在早期,貝多芬共創作了十三首鋼琴奏鳴曲。早期的鋼琴奏鳴曲簡潔、粗獷、質樸、熱情,遵循古典主義的創作規范。貝多芬在創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抒發了自己對于時代和社會的見解及認識,這一切使得他早期的作品別具感染力,富有戲劇性和英雄性。由于貝多芬晚期與早期創作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所以在創造風格上也有著很大的區別。
在傳統鋼琴奏鳴結構中,一般會有三至四個樂章。樂章一般采用“快——慢——快”的形式。貝多芬早期的奏鳴曲多是傳統的四個樂章的形式,但在貝多芬的晚期鋼琴奏鳴曲作品中打破了這一傳統。他在作品創作中沒有固守陳規,而是將奏鳴曲的結構做了調整,將樂章縮小,作品109、111都是兩樂章的形式,作品110是三個樂章,作品101、106依然是四個樂章。樂章的順序也不按照傳統的快慢快形式,使晚期的奏鳴曲更加新穎和獨特。
速度及節奏在貝多芬奏鳴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品的速度對風格的表達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貝多芬早期的作品遵循傳統的古典音樂風格,節奏嚴謹、速度準確。盡管貝多芬晚期奏鳴曲的創作有浪漫主義音樂的傾向,但總體上仍舊要遵循古典主義的原則,速度要穩定勻稱,保持統一,不能隨意自由的去表現。為了表達個性以及復雜的情感,貝多芬晚期奏鳴曲也應用自由速度標記。但要在樂曲基本速度的前提下演奏,切記隨心所欲的演奏,要根據情感進行速度的變化。
在貝多芬的奏鳴曲中,力度的起伏及對比是非常普遍的。他的力度起伏明顯超過同時期的海頓和莫扎特。要想把鋼琴作品情感、氛圍和風格良好的表現出來,前提就是要控制演奏力度。同時,力度的存在為鋼琴樂曲的情感表現提供了一個廣漠的空間。力度的強烈對比使得作品充滿矛盾,富有戲劇性,給人帶來聽覺上和心理上的雙重沖擊。在演奏強烈部分的音樂時,要協調好身體各部分的力量,使得彈奏出來的音色堅實飽滿。而在彈奏較弱部分的音樂時,要控制好自己的手指,太弱就會顯得聲音很虛,太強則又無法與強烈部分形成對比。我們在貝多芬早期的奏鳴曲中幾乎看不到中間級力度的運用,如mf、mp等的運用。而貝多芬晚期創作風格轉向深刻,不僅追求極端的力度對比,頻繁使用突強突弱,而且愛用中間級的力度,呈現出晚期深沉內斂的風格。
對感情的抒發和表達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旋律的起伏和踏板的運用。在演奏貝多芬奏鳴曲時,旋律的走向我們要十分注意。當旋律往高音方向上行時,要有漸強的處理,我們的情緒也要跟著往上走,一層一層推進。當旋律往低音方向下行時,往往力度要逐漸減弱,這就需要我們的手指有很好的控制能力。貝多芬晚期奏鳴曲的旋律比早期更加連貫優美,并且具有浪漫主義特征,這時期的音樂效果簡潔、樸實,音樂語言直接、親切。同時,貝多芬晚期的奏鳴曲模仿了歌劇中的宣敘調及詠嘆調,豐富了音樂效果,表現了貝多芬內心的復雜,思想感情也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在鋼琴演奏中,踏板能夠加強音樂的總體演奏效果,改變鋼琴音樂的音色,使旋律更加豐富。
多芬創作晚期的五首奏鳴曲正處于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交替之期。這是一個研究,也是一個提醒,提醒廣大學習者和演奏者,同一個作曲家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是有區別的,不要因為都是貝多芬奏鳴曲就按照一個模式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