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達爾克羅茲將“節奏”作為第一個教學核心,“節奏”成為了他的體態律動教學方法最先要解決的音樂教育問題。在達爾克羅茲教學體系的三大教學內容板塊中節奏學習部分稱之為“節奏律動”。“節奏律動”可以分為節奏、律動兩個概念。節奏作為核心,不僅是指音樂中的基本元素,同時也概括了人類生命的運動規律。柏拉圖指出:“人的生命運動和生活都必須具有一個正確的節奏……”這就指出了“節奏律動”并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對舞蹈的邊緣定義,也不是一種單一的人類肢體的解放,而是一種對生活和生命都起到重要作用的生命活動的原則。節奏最突出表現于音樂中,感受音樂中被具象化了的節奏可以帶動出生命的鮮活;節奏也滲透于生活中,從音樂中的節奏感受到跳躍的生命統一于生活中。律動是兩個概念的相互滲透。其一,動作,動作是人的最基本的行為方式,分為有意識的動作和無意識的動作,能最為直接地表達人的情緒、感情或意思。動作既是一種行為方式也是一種語言,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然地流露人們的感受;其二是韻律感,將有控制的身體運動作為一種方式來表現音樂,即跟隨音樂的信息體驗音樂并外化音樂。無論是演奏者還是音樂欣賞者,前者不能只是滿足于重現作曲家對音樂的情感而忽視他們自己作為聆聽者的內心體驗,不能僅靠指尖流暢的運動而拋棄了他們自己對音樂本身的敏銳感覺。對他們來說純熟的技巧是需要精神的表達作為靈魂方可有血有肉的。后者就如同學習書法,需要理解字的意思才能傳神一樣。音樂的學習是需要體驗并予以表達才能完美的。
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8歲時隨父母前往瑞士日內瓦并成為當地音樂學院的一名學生。此后他在比利時和維也納拜訪名師,之后他接受了阿爾及爾一個小劇院的音樂指導職務,使得他有機會開始接觸流行音樂的特殊節奏和風格。1892年他成為了日內瓦學院的和聲教授,在課堂音樂教學中達爾克羅茲發現獨奏演員無一例外地滿足于模仿作曲家的意圖,有意隱藏了自己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或是忽視了自身對音樂的共鳴。他們忽略了在技術之余手指還是傳達自身對音樂的敏銳性以及精神表現的媒介,而不是機器所產生的機械動作或一種慣性。達爾克羅茲在1912年的《節奏作為音樂教育中的要素之一》一文中提到:如今喜愛音樂的人只需任何一點發自內心的自然,便可享受到他們表現音樂和體驗音樂的快樂。而這是一種對音樂的意識以及表達音樂的能力……
達爾克羅茲將“節奏”作為音樂教育的一個元素來尋求這樣一種途徑一一解決在音樂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是否音樂家的技巧程度完全等同于他們對音樂的感悟?是否掌握非凡的技巧能幫助音樂感的提升?如何將技巧和感受音樂的能力結合起來?……或許當今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已經對這些問題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但是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是音樂教育者需要潛心研究和實踐的核心。
體態律動方法在音樂教育中無論對專業音樂教育還是普通音樂教育來說都能直觀地對音樂進行體驗和表達。體驗和表達是一個欣賞音樂的過程,體驗如同一種信息的“輸入”,而表達則是將這種信息轉化以后的“輸出”。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體驗的過程是內化的,對音樂的理解以及共鳴則意味著信息需要外化的表達,體態律動方法能直接地將音樂信息在空間、時間和力量上呈現出來。視覺上的動作與動作之間的流暢,空間、時間、力量的使用都直接反映了參與者對音樂本體的感受程度,他的聽覺都通過這種視覺、運動覺轉換出來。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中最有個性且最有成效的部分是“體態律動”。這一學說的核心是音樂教育應從身心兩方面同時入手去訓練學生,讓學生從剛開始接觸音樂起,就不僅學習用聽覺去感受音樂,學習用整體肌體和心靈去感受節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緒變化的規律。只有在身心兩方面都真正投入到音樂進行中之后,內心對音樂的感受、理解才能是精確的、生動的;由此而產生的動作也才可能是一種真正充滿生命活力的律動。
這一學說把缺乏運動反應的訓練看成是傳統音樂課程不能有效發展敏銳樂感的癥結所在,所以在新體系的創建中特別增加了身體運動訓練和身體對音樂的即興運動反應訓練。體態律動課程主要是由這兩部分訓練內容組成的。
身體運動訓練的目的主要是使身體的各個部分都能做到隨心所欲地適當緊張和放松;可輕松、自然、迅速、靈活地獨立運動和聯合運動;能充分地了解時間和空間,并能準確地使時間與空間相結合;能掌握身體運動的各種基本方式,并能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它們。
身體對音樂的運動反應訓練的總目標是:提髙大腦與身體之間合作的效率,提髙身體對音樂即興運動反應的速度、準確性和獨創性水平。具體的反應訓練內容包括:對速度、力度變化的反應,對重音、小節及節拍變化的反應,對節奏、旋律、和聲、織體、曲式的反應,對音色的反應等。
由于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課程強調的是即興反應訓練,因此,這一體系對教師有著相當高的素質要求。他們必須有準確的聽辨能力和熟練的視奏能力,必須熟記盡可能多的民歌、童謠和有戲劇性效果的其他曲調,能隨心所欲地即興創作出音樂來激發、指揮和促進學生的動作表達。
訓練學生的動作是體態律動教學的基礎。如拍手、走、跑、跳躍、列隊行進、單腳跳、搖擺等自然動作,通過配樂,使學生感覺到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等特點。
達爾克羅茲認為,學生身體的各部分是他們進行體態律動訓練的工具。首先必須讓他們充分認識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然后使各部位和諧地結合起來,獲得一種整體的感覺。如以整個身體代表一個管弦樂隊:手指——小提琴;手臂——單簧管;腳趾一一大提琴;腳——小號;手——長笛;足跟——鼓,等等。
可以分開獨奏,也可一起合奏。在訓練中,首先訓練身體的各個部位,再將身體的各個不同部位和諧地結合起來,并隨著音樂來表現。
發展大腦與身體的協作是節奏訓練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學習音樂和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智力(發出命令)和體力(執行命令)間密切地控制和協作。訓練的方法是:讓學生自由行走,當聽到約定的信號(口令、打擊樂聲、和弦、音區或調式的變化),立即作出約定的反應(停止行走、反方向行走等),在這一訓練的基礎上進行更為復雜的練習。讓學生按規定的方向、速度行走,聽到信號時改變方向和速度。讓學生隨教師即興彈奏的音樂節奏行走。當教師彈奏的節奏發生變化,則學生行走的節奏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以此逐漸深入。教師在琴上用左、右手彈奏不同節奏的音樂,讓學生用腳走出教師左手所彈的節奏,用手拍出教師右手所彈的節奏(也可以與此相反)。當教師所彈的節奏發生變化時,學生的手、腳動作也要作出相應的變化。在這種訓練中,如何利用空間來表現時間的延續,是完成大腦和身體間協作的重要因素。讓學生運用動作幅度的大小,表現不同時值的音符。當拍出一個音后,動作在空中延續,形成一個圈,表示音值時間的延續。音值短,則動作幅度小,在空中形成的圈也小;音值長,則動作幅度大,在空中形成的圈也大。同樣的方法,不同速度、力度的音樂,也可用不同幅度、高度、方向的相應動作來表現。
體態律動的教學內容,即節奏要素,是達爾克羅茲依據音樂與身體運動的關系而制定的。這里的節奏要素與人身體的運動密切相關,而并非是音樂基礎理論中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