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靜
(淮安市生態文旅區實驗小學,江蘇 淮安 223001)
音樂的血肉是旋律,骨架則為節奏。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就是節奏,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節奏訓練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理解與表現能力,培養其節奏感。因此,小學音樂教學必須重視節奏訓練,針對小學生的特點與水平,靈活應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綜合能力。
音樂其實是人的一種情感表達與情感抒發,但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的曲目比較固定,音樂教學方式主要是讓學生反復學唱某一句歌詞或同一首歌曲,簡單、枯燥,不利于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也影響了其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的發揮。學生在課中的歌曲學習很難符合其演唱的心境,音樂學習呈現機械化,影響了其學習的意愿,學生也缺乏對音樂的體會與感悟。
節奏感能夠體現一個人的音樂天賦,具有較強節奏感的人,能夠更快學會一首新歌,而后天的訓練則更能強化節奏感。因此,節奏訓練在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就顯得具有現實意義,加強小學音樂教學的節奏訓練,有利于學生節奏感的培養與增強,促使學生在音樂課內外更快速地學習喜歡的音樂,逐漸提升音樂能力與綜合素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針對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認識規律,小學音樂教師應將音樂節奏訓練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或熟知的事物有機結合,增強音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從而在啟發教學的影響下,將節奏訓練的相關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如在教授學生認識音符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突出讀音的形象性,啟發學生模擬生活中的聲音節奏。× × | × ×|| 可以模擬:咚咚 咚咚(心跳聲);× × 可以模擬:嘀嗒(秒針走動的聲音)......再加上琴上彈奏,讓學生在充滿趣味的教學活動中獲取形象的感性認識。
再比如以三角鐵、雙響筒、碰鈴伴奏,融入節奏音樂游戲“時鐘”,× — × — |× — × — ||表現時針(三角鐵),× × × × |× × × × || 表現分針(雙響筒),×× ×× ×× ×× |×× ×× ×× ×× || 表現秒針(碰鈴),引導學生在游戲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節奏訓練。
律動就是通過身體的韻律動作去感受、體會音樂,進而增強學生的韻律感和節奏感。針對小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引導其進行簡單的身體律動,從而加強節奏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其音樂素質。
比如在《愉快的夢》的律動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手拉手、背靠背,跟著音樂節奏慢慢搖曳,并鼓勵其自我創作一些波浪手、小碎步等簡單的動作,從而在促使其體會音樂意境的同時,實現韻律訓練,增強學生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啟發其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
不同的打擊樂器有不同的音色,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材料自制打擊樂器,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主動性,還能有效培養其想象力、表現力及節奏感。比如不同的玻璃瓶可以成為不同音色的打擊樂器,把碎石子裝進易拉罐可成為沙球,用啤酒瓶蓋可制成串鈴……
以《快樂的小木匠》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全體學生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邊拍節拍邊唱,另一部分用自制樂器進行伴奏,第三部分則自編動作即興表演。這樣,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到音樂教學之中,在訓練其節奏感的同時,培養其音樂感受與表現的能力,從而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創作積極性,提升其協作能力與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旋律是音樂的血液,情感是音樂的靈魂!沒有節奏,其他也都是空談。音樂教學最基礎、最根本的訓練就是節奏訓練。因此,在新課改和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立足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靈活應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有計劃、有針對性、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節奏訓練,奠定學生音樂學習的堅實基礎,并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