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煜 婕 滑 靜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樂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善的音樂美學著作,也是一部最能夠體現儒家音樂思想的著作,在中國的音樂美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我國音樂美學理論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也是世所公認的。
對于《樂記》的成書年代和作者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具體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類人認為《樂記》是戰國時期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所寫,還有一類人認為《樂記》的內容是先秦以來儒家音樂思想的總結,應該是通過大量的汲取了前人的資料后編纂而成。①《樂記》為我國后來的許多音樂美學著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書中多方面的獨到見解奠定了我國音樂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地位,推動并且完善了我國近現代音樂美學思想的建構。
儒家的禮樂思想體現的是以人為中心的美學思想。《論語·八佾》中說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更是強調了以人為本,音樂是人用來表達感情的,是禮的一部分,是在做人觀點的同時來談論禮和樂的。
《樂記》的開篇,也就是《樂本篇》的開頭說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②意思是所有音樂的源頭都是由人的內心情感產生,而人的內心情感都是受到外物的影響的,內心受到外物的影響而激動、以聲音的形式呈現出來,各種聲音相互呼應,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將變化進行整理形成條理清晰的聲音就叫做音;再將音組合起來進行演奏或者演唱,配上一些舞蹈和道具之后就叫做樂,音樂由此產生。音樂的產生與人的內心情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自然界的一切聲音都可以通過組合和整理形成優美的旋律,形成悅耳的音樂,這種音樂是由人的內心情感所產生。綜上所述“樂”的形成和實現過程是“物—心—音—樂”。這句話具有唯物論因素,也體現出了音樂是用來抒發人的情感的這一個美學的基礎問題。
“感于物而動”這一美學論點并非主要說明音樂的產生過程,同樣也是《樂記》人性論的重要內容,下面將結合其人性論思想,從“靜”與“動”和“德”與“欲”這兩個對立面,對“感于物而動”命題在《樂記》思想中的主要內涵作一闡述。③
1.“靜”與“動”的對立
《樂本篇》說:“人生而靜,……性之欲也。”④意思是人生來是沉靜的,這是人的天性;但通過外界的影響使得人的內心情感發生變化,這也是人的本能體現。《樂言篇》又說,“人有血氣心智之性,……然后心術形焉。”⑤意思是說人有性格和心智等這些本性,但是喜怒哀樂是無常的,是在毫無規律的變化著,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后產生一定的變化,然后表現為人的情感。說明人的情感是有兩種狀態的,一種是與生俱來的內心情感,具有“靜”的特征;另一種是“感于物而動”的本能,具有“動”的特征。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有“血氣心智”這種守常的一面,是與生俱來的,也有“哀樂喜怒”這種無常的一面。
制作禮樂的過程中,“靜”作為人的“天之性”是需要反躬復歸的,“動”作為人的“性之欲”是需要節制的。從《樂記》中的美學觀點來看,“天之性”和“性之欲”是相互對立的,也就形成了“靜”與“動”的對立,在《樂記》中“天之性”的存在是為了否定“性之欲”的,若不加以節制“性之欲”,就會導致“滅天理而窮人欲”。
2.“德”與“欲”的對立
《樂記》中不僅提出了“天之性”和“性之欲”的對立(“靜”與“動”的對立),還提出了“性之端”與“性之欲”的對立(“德”與“欲”的對立)。
《樂象篇》說“德者,性之端也。”說明仁德是人性的根本,具有道德屬性。其中還提到“夫物之感人無窮,……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⑥概述了物質條件對人的誘惑是無窮無盡的,人對物質的追求也是沒有節制的,如果無窮盡的用物質來滿足人的欲望,那么人和物質就沒有本質區別了。因此,在《樂記》中提出了“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就是通過“行施禮樂”來保持“性之端”(德)。
《樂象篇》還說:“獨樂其志,……不私其欲”。就是說想要節制人對物質的追求,還是需要從人的心志著手,“心”對“物”在某方面也具有主動性,想要制約“性之欲”,使它不至于墮落到“人化物”的地步。“德”作為人的本質在《樂記》中是被肯定的,是需要發揚光大的;而“欲”也是人性,但不是人的本質,是需要加以節制的。這就是“德”與“欲”的對立。
《樂本篇》說,“凡音者,生人心者也。……聲音之道,與政通矣”。⑦一切音樂都是產生于人的內心情感,情感發自于內心,后通過聲音的形式展現出來,繼而整合形成了音樂。太平盛世時期的音樂大多是安詳快樂的,說明此時的政治寬和;亂世時期的音樂大多是哀怨且憤怒的,表現此時的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段話不僅說明了情感的產生于與外物的接觸,還通過一些組織變化(聲成文)產生一些具有一定情感特征的音樂,這句話說的是音樂與政治的相通。音聲通過表達人的內心情感特征反應了當時的政治問題。《樂記》中邏輯關系就是音樂是由人的內心產生,是用來表達人的情感的;情感也是通過人心與外物的接觸產生的,這里講到的是與政治的接觸,聽到了聲音就可以得知當時的政治特點是太平的還是動亂的。這里建立的是“音聲(聲)—情感(心)—政治”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樂記》中還提到了“心”和“聲”之間的作用和反作用。《樂本篇》中說:“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其樂心感者,其聲啤緩。”⑧就是說人有什么樣的心情,發出的聲音就有什么樣的情感特征,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是哀傷的,發出的聲音就是充滿這殺氣的;如果一個人內心快樂,發出的聲音就是舒緩的。這就是“心”與“聲”的作用。
《樂言篇》中說:“志微喉殺之音作,……而民康樂。”⑨這里詮釋的音聲對人內心情感的影響。一首充滿著不和諧的音樂作品,民眾聽了會思慮擔憂;和諧緩慢的音樂作品讓人覺得安康快樂。這里講的就是“心”與“聲”的反作用。《樂記》中還是肯定了“心”與“聲”的作用和反作用的。
《樂記》中就人心對音樂的審美來說,它使人獲得感性愉悅的一面,也能夠領悟到某些理性內容,所以整體來說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和”是一種重要的音樂美學觀念。《樂記》認為:“樂者,天地之和也;……序,故群物皆別。”⑩這句話完美地詮釋了音樂的存在讓天地萬物都處在和諧的環境中;因為有禮的存在使得天地井然有序。所以只有和諧有序才能使得天地萬物具有存在的意義。由此可見“和”的重要性。《樂記》中的“和”是指音樂的和諧,音樂的和諧可以使人的內心平和,讓人的品格修養得到提升,還可以促進世間萬物的和諧發展,不管是哪種和諧都可以彰顯我國的音樂美學的特點——“和樂”。不和諧的音樂讓人聽了以后內心浮動,失去禮儀的約束和控制,導致混亂。音樂的創作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符合大眾的聽覺習慣和審美標準,這樣的音樂作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樂化篇》中說:“樂極和,禮極順,……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描述了另一種意境:音樂和諧動聽了,禮儀就會執行順暢,內和外順民眾和和氣氣的就不會產生爭執,社會風氣也就和諧順暢了。通過“和”恢復人“靜”的天性,約束人的行為;通過“禮”來建立正確的道德倫理觀念,使得社會安定。所謂的和諧音樂能夠使人心境平和,對于人的沖動和欲望是具有約束作用的。
《樂化篇》中還進一步強調了音樂的審美教育作用。“易立子諒之心生則樂,……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說的就是人若有一顆平易、正直、體諒的心就能夠得到快樂,快樂就使得內心安定,這樣使得壽命更長,壽命長了就能夠與天神相通。最后就會像天一樣不說話也有信用,像神一樣不發怒也有威嚴。又一次強調《樂記》中的美學觀點是“和樂”可以修養人的品行,“婬樂”會敗壞人的德行,有一個好的德行才是根本。
黑格爾是德國偉大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他的審美理念在西方的美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運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美學研究,以辯證“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為中心,強調美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黑格爾的一生有很多的著作,如《邏輯學》、《哲學全書》、《美學》等,其中《美學》是黑格爾探索人類藝術的經典之作,該書是由他的學生霍托對其授課筆記和講稿進行整理編輯出版的。?書中對黑格爾的美學思想表達清晰,是德國美學的高峰,是現代美學發展的支柱。
《樂記》成書于漢代,黑格爾《美學》成書于1835年,他們生活的時間相差近兩千年,所接受的思想也有天壤之別,但這兩本美學著作在美學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具有眾多類似之處。《樂記》和黑格爾的《美學》中都多次提到了“心”,認為“音樂的本源就是內心生活”。
《樂記》中“感與物而動”認為音樂是因“物動”而“心感”,由“心動”從而產生了音樂,是由主觀的“心”與客觀的“物”相互交融所產生的統一體,他們不會單獨存在,認為音樂是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不可能脫離現實生活而獨立存在。
黑格爾認為音樂是人用來表達的感情的,如果音樂是純粹的按照音樂寫作理論方面的規律去創作出來的,那是很機械式的作品,也許從理論分析方面看起來這個作品是高水準的,但并不能說明這個作品是成功的,因為它沒有人的內心情感,是沒有靈性的作品。
《樂記》中體現音樂的作用是音樂與政治的結合,具有教化作用。側重于強調音樂與政治和社會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音樂傳達出來的感情是可以反映當時的政治情況和民眾的生活狀態的。
黑格爾《美學》重視音樂與人本身、以及音樂自身運動規律的發展。《美學》中音樂功能是從美學角度論述的“藝術的目的”中說到:“藝術有它的目的,這目的就是顯現和表現。至于其它的目的,例如教訓、凈化、改善、謀利其他追求之類,對于藝術作品來說是毫不相干的,是不能決定藝術作品概念的。”?可以看出黑格爾認為音樂的目的是顯現和表現,是人對自身的思考以及音樂自身運動規律的發展,與政治生活毫無關系。
《樂記》中認為音樂具有教化作用和政治功能,過分的夸大了音樂的作用;黑格爾的《美學》中講究的是音樂對人自身的感受,更加人性化,兩者在政治功能上的理解是完全相反的,理念完全不同。
中國美學經典《樂記》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但是對于它的研究應該放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更應該結合當時的社會思潮,因為從現實價值來看,它畢竟成書于封建年代,很大程度上是為統治者所服務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是應該立足于當代的社會,吸取當中合理思想的同時,還應該進行一定的揚棄,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
注釋:
① 田可文.中西方音樂史考試綱要[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19.
②~? 修海林.《樂記》音樂美學思想試析[J].音樂研究,1986,5.
?? 楊婉婷.超時空的音樂語言—黑格爾《美學》“音樂篇”與《樂記》異同之淺談[D].西北民族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