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天 成
(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具體而言,復調音樂理論是國外發達國家較長時間中經由和專業音樂理論、實踐發展的緊密聯系,依照對位概念和同一時間形成的較多音樂線條的特殊規則,不但內含對音樂創作實踐里面對位技能的應用、表現模式與發展變動特性、風格等一般規律的分析研究,還具有針對其思維特性、根本性質的抽象概括,其將上述基礎在18世紀初步構建產生了獨立、自主的系統,也就是復調音樂理論體系。我國在這一基礎上,參考國外傳統與近現代對位理論、思維和技術方式,探索我國傳統音樂里面的復調因素與相應表現方式,讓其交融結合,這就被稱為中國復調音樂理論,其長久以來便是我國作曲和作曲理論界最主要的學術目標。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對中國復調音樂理論展開了探討,以為相關人員對其研究給予相應借鑒。
就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而言,可大致區分成如下兩大階段:
歷經多年學習、參考,中國復調音樂界的學術專家把目光逐步朝著探尋怎樣構建產生且持續發展我國獨有的復調音樂理論方面轉換。之所以獲知該論斷可從我國學者獨立編制復調音樂理論著作等層面體現。就以陳銘志所著的《復調音樂寫作基礎教程》、《賦格曲寫作》這兩大教程模式的復調理論著作而言,一經推出獲取了較好評價,意味著我國學者歷經多年探索之后,在創設獨具魅力的中國復調音樂理論體系上有了較大進步。
可見,該階段中國復調音樂著作、教材已經由以往單一的借鑒國外復調音樂理論開始在體例、內容等眾多層面進行了突破和創新,這對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的形成與后續發展具備顯著效用。
歷經較長時限的引進、學習,且位于改革開放之后數十年的摸索下,中國作曲和作曲理論界具有較為富足的成果和相關學術平臺后,開始在復調音樂理論畛域持續擴張研究空間,更深層次的發掘古代、當代中國、西方復調音樂藝術成果,積極探索其發展規律與位于現代的各項藝術形態,特別是最近幾年的研究,給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給予了有力支撐。譬如學術專著的持續涌現,視閾額持續擴張,體例、內容的愈加健全,都開始促使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的發展明朗化。以于蘇賢所著的《二十世紀復調音樂》、《中國傳統復調音樂》來看,分別針對國外20世紀現代音樂所有風格流派與我國傳統音樂里面的復調思維、技術方法展開了探討,闡釋清晰明確,屬于該階段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的代表性作品。
在中國音樂歷經多年發展與引進、汲取國外理論,直至持續探尋、構建產生中國復調音樂理論,其根本在于形成一個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獨居魅力的中國復調音樂理論體系。雖然到目前為止,中國復調音樂理論初步形成且獲取了一定的發展,但也存在相應問題亟待思考,具體如下:
一是中國復調音樂理論以國外復調音樂理論為基底,但中國傳統音樂具有的某些復調現象等在中國新音樂構成前沒有相應著作提及,系統理論匱乏。
二是歷經多年學習、引鑒與創新,中國復調音樂理論位于最近幾年有了較大進步,但依舊沒有產生被作曲理論界高度認可的體系,當然可能我們期望的中國復調音樂理論本就為開放、包容且持續發展的動態系統。
三是中國當代音樂創作里面表現出的持續演變發展的復調音樂形態,導致中國復調音樂理論位于體系化未徹底形成時需對其分析、研究,使得怎樣對此藝術現象予以評估變為了中國復調音樂理論形成、發展需應對的關鍵性問題。
四是20世紀伊始國外復調音樂復興所產生的各項新的復調形態、技術手法等,已于最近幾年全方位進入了我國復調音樂理論的研究范圍,對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產生了較大影響。此類新成果能否被當作教學內容并入專業院校作曲理論教學課程中、對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的形成和后續發展具備何種影響是當前急需思考的問題。
五是已具備部分先覺者認識到以上問題,且試圖從某些層面或經由某一學科交融方式推進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發展,這對中國復調音樂理論教學體系的構建具備顯著效用。
本文主要對中國復調音樂理論進行了相應分析,望經由此為相關人員與作曲理論界進行研究給予相應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