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志 安
(臨夏州民族歌舞劇團,甘肅 臨夏 730030)
舞蹈創編要求編導和舞者必須是知識型和智能型人才,具備適應新時代舞蹈發展創新精神和扎實的基本功[1]。能夠立足生活,從實際出發,同時要以現代社會新觀念,以肢體和傳統文化的多元性為載體,從舊模式中掙脫出來,廣泛利用傳統和生活,并且能夠站在國際化的視角編導出新型舞蹈。
在編導舞蹈的過程中,最不容忽視也是最關鍵的一項技術因素就是舞蹈技術。但是這不是唯一的技術因素,同樣不可或缺的技術因素還要音樂等技術因素。只有這樣,才能給受眾帶去更完美的聽覺享受和視覺享受。只注重提升舞蹈的創作技巧和鉆研舞蹈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在實際的編導工作中,舞蹈編導還要將其他的重要因素與舞蹈創編作品進行合理融合,能夠有效地利用有利的環境對不利環境進行轉化,在這個基礎上編導主旨表達更加鮮明、更加符合現實的舞蹈作品[2]。
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藝術水平在不斷提升,審美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對于舞蹈的要求和期望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復合型人才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滿足藝術界以及市場對舞蹈編導工作的需要和要求。也只有復合型人才才能將現代舞、民族舞等舞蹈的優秀元素提煉出來并進行有效融合,從而給舞蹈動作的編排以及舞蹈形象的豐富創造靈感。
通常來說,編導會從生活中進行取材,然后根據實際需求對其進行深入再創造、再加工,從而形成作品。一個優秀的舞蹈編導懂得如何對生活進行細致觀察,懂得如何從中對舞蹈形象進行提取,為舞蹈創造奠定牢固的素材基礎。
在創作過程中,舞蹈編導應當將重點放在事物個性方面,善于利用個性化思維,追求特色與個性,也就是要跳出習慣性的思維方式。例如,舞蹈有很多的肢體語言,我們可以將傳統的具象思維打破,添加一些抽象化的舞蹈內容。在這方面,《也許是要飛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舞蹈者是一位女性,但是在舞蹈過程中并沒有將女性柔美的動作展現出來,反而是借助一條直線路徑展現舞蹈,給人一種落落大方的感覺,讓舞蹈的可看性也因此增強[3]。
舞蹈創新應當立足于“出乎入料,情理之中”。為了滿足大眾的觀賞需求,舞蹈編導在創編舞蹈的時候要充分利用逆向思維,也就是從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常人難以挖掘到的角度去進行構思。這也要求我們在創作過程中應當用創意和逆向思維創作獨特表演。例如,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比較個性化的人物,這些任務的個性很多時候都是通過肢體動作去體現出來。所以我們應當拋除這些怪現象,而是用獨特的美去編排舞蹈。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所以當代舞蹈表現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這些差異性通常都是通過舞蹈水平表現出來,卻很少存在類型差異。究其根源,主要是創新意識的缺乏。所以,舞蹈編導要善于從尚未開發的領域中對可以利用的元素進行挖掘。例如,楊麗萍老師的《雀之戀》,與他人的路子就完全不同,她在創作的時候沒有依據原有的舞蹈樣式,而是通過高科技手段,將舞蹈、孔雀和人等重新結合起來,將獨特的舞蹈魅力給大眾展現出來,讓人們過目不忘,這部舞蹈作品也因此獲得巨大的成功。
舞蹈編導除了要運用逆向思維,還要學會運用順向思維。能夠以周邊的環境為出發點,對舞蹈創作進行創新。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舞蹈編導要清楚認識到這一點,仔細去觀察周圍的生活,在舞蹈作品中融入生活中的元素,讓人們能夠感受到親切感、熟悉感,從而深刻地記住這些舞蹈作品。
我國有著五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其中,舞蹈文化也流傳數千年,舞蹈資源非常豐富,部分舞蹈文化甚至被國家進行保護和發展。但是,因為西方文化的侵入,加上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審美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審美水平在不斷提升,傳統的舞蹈文化對于現代大眾的審美已經難以適應。所以,為了滿足大眾需求,我們必須要在堅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讓這些文化遺產能夠將自身的特色更好地發揮出來,從而適應當前社會。
綜上所述,在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今天,藝術只有越創新才能越受到大眾的歡迎。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也告訴我們,藝術越是要發展,就越需要創新。本文對舞蹈編導在創作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進行簡單的分析,并在這個基礎上就如何提高舞蹈編導創新意識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為我國藝術、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