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倫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在演唱中,氣息密度的支持對于歌唱的共鳴,歌唱的動力支持等都是有積極意義的。很多老師在教學中經常強調要“找點吸氣的感覺”,筆者認為,這樣的提法不僅僅有助于歌唱中的氣息支持,而且對歌唱的共鳴、整個歌唱狀態都是有積極意義的,那么我們在了解氣息密度之前先了解呼吸原理。
在歌唱發聲中,依靠呼吸提供最基本的動力,氣息在通過人體肺部通過氣管呼出的過程中,喉頭中的兩片聲帶在閉合的狀態下,在呼吸作用的帶動下,聲帶就會震動進而發出聲音,此時,聲波在各共鳴腔體內不斷擴大與美化,在造字氣管的調節與組織作用下,在輔之以聽覺神經的指揮,通過這幾個因素的配合最終把歌曲準確、完美、動聽的唱出來。
在演唱時,聲音的高、低、強、弱,完全取決于聲帶的振動頻率和振動幅度。唱高音時聲帶張力相應增大、縮短、變薄,呼氣的壓力增大,振動頻率提高。唱低音時,由于呼氣的壓力減少,聲帶松弛,變厚,張力也會相應減小,振動頻率變低。唱高音時,呼吸的氣勢強;唱弱音時,呼吸的氣勢弱,這說明演唱時聲音的高、低、強、弱、抑、揚、頓、挫的變化主要是氣息支持與變化的結果。
歌唱用氣時,仍要保持吸氣狀態。這點很重要,就好比給自行車打足了氣,不能一下子放松了,這里還有一個保持呼吸的狀態,把氣息控制住慢慢呼出,這就是氣息的對抗。
我們在平時的運動時都能夠明顯感受到氣息的對抗,比如說大家在抬比較重的物品時,需要一鼓作氣才能將其抬起,隨后要屏住一口氣,在完全站立起來后,還要將這股氣保持住,此時,橫膈膜的擴張也要保持住,進而順利移動物品,假如在此過程中發生泄氣,一松勁,沉重的物品就抬不起來了。
在聲樂演唱中也是通過這樣的對抗方式來保持我們的氣息,只是我們更加精確到了呼吸肌肉群的運用與用力點的控制。在呼與吸的同時,身體的表情應該呈現出積極放松的狀態,此時比較緊張的部位為橫膈膜與兩肋,此時兩肋就是一只充滿氣的氣球,將聲音放在上面,慢慢往下拉,把氣息控制好,形成對抗并保持住。
通過這樣的氣息保持,在唱歌的時候,能夠明顯體會到聲音在我們所控制的氣息中,即聲音是依靠呼吸來發出與控制的,發出的聲音悅耳動聽,而且各種變化也能夠自如的表現出來。
了解完呼吸的基本原理與氣息的保持后就不難理解氣息密度了。
所謂氣息密度,筆者認為就是我們在演唱聲樂作品的時候,單位體積的氣息用量,那么也就是與氣息使用的韻律、快慢、多少的關系,并且當我們的氣囊和氣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氣息力度的大小、強弱也會間接影響我們的氣息密度。這方面的論證筆者會在第三章(氣息密度在聲樂演唱中的運用)中為大家提到。
我們知道,在唱歌的時候,聲音依靠氣息沖擊聲帶發出,然而高低不同的聲音需要來自于氣息給予的不同壓力。如同吹笛子,在發出的音不斷升高的同時,氣息支持的壓力與口型都要隨之進行相應的變化:氣息壓力不斷增大,口型隨之不斷變小,以此來適應氣息增大的壓力。同樣在唱歌時,音源就是人聲帶的震動產生,人的整個腔體就是樂器共鳴腔體,進而發出美妙的歌聲。在唱歌的過程中,不同的音高所需要的氣息壓力就各不相同。所謂的保持呼氣狀態,就是說在唱歌的過程中,呼吸肌肉群不能完全放松,要一直保持積極狀態,以便實現呼與吸的力量達到均衡狀態,以此增加對氣息的壓力,當氣息壓力增大時,體內氣息密度就會逐漸升高,借助于此來保持聲音。在音不斷升高的過程中,呼氣的感覺就會不斷增大,呼吸之間對抗更加明顯,呼與吸肌肉群的對抗更加激烈,體內氣息密度逐漸變大,對聲帶會帶來更加大的沖擊力。在音不斷升高的同時,聲帶逐漸由整體振動向部分振動即邊緣振動轉變,這就是所謂的假聲成分不斷增加。這就是氣息的密度支持,越到高音密度支持的感覺越強烈。
在對不同作品的演唱方面,需要基于作品的需求通過音量、聲音等各方面力度的不同達到所需的效果,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聲音與音量兩者與氣息密度存有正比關系。在高音部分,氣息以及聲帶均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譬如:逐漸加大氣息密度支持力量,換而言之就是對吸、吸的對抗力度予以進一步的增加,聲帶振動也由中低音區的整體向著部分而轉變。如果是未經專業的訓練,通常情況下高音部分都是通過對聲帶的擠壓來得以實現,很少運用到氣息的調整。本文觀點,科學合理的發聲方式正與人體反應呈反向關系,即科學發聲更注重對氣息的調整和運用,換而言之就是對聲音的支持完全來自于氣息的逐漸加強。
在演唱過程中對呼吸密切支持強調有著明顯的要求,通過對呼與吸對抗的不斷強化將該部分力量施加給氣息,進而由此實現對聲音的支持,側重的是氣息流動性,而并非僅簡單的將其視為氣息的密度。通常絕大多數的初學者在聲音的支持方面往往采用憋氣施壓,而這顯然是極不科學的:因為憋氣雖說可以實現對體內氣息密度的增加,但氣息卻是無法流動的,即形成了死的氣息,所以也就無法實現對聲音的支持。而科學的呼吸密度支持其關鍵在于演唱過程中盡可能的在吸氣時保持身體各個腔體的充分打開,在保持氣息流動情境下以一種輕松、舒暢的狀態去演繹,也這是一個良好歌唱狀態的精華所在。
聲樂演唱中對氣息力度的把控通常代表了對音量大小、聲音強弱的掌控。由于各個作品在演繹中有著不盡相同的要求,所以嫻熟的力度控制可以將作品內在的思想及情感充分的傳遞和表達,對音樂演繹過程中主體形象的塑造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一般來說,強烈段落采取的是強音,而相對柔和的段落則使用弱音。在力度的調整上主要基于歌詞的內在需求,通過對力道強弱的合理劃分,致使在整個演唱過程中歌詞的表現力和張力愈發凸顯,且一氣呵成、自然順暢。鑒于演唱風格、節奏以及題材的不同,氣息密度的運作也會呈現不同的效果,因此在演唱中需要對上述差異盡可能完美的展現。譬如,歡快、愉悅的歌曲與凄涼、傷感的歌曲在演繹中就有著顯著的不同,所以正確掌握氣息密度變化是確保演唱更加無暇的重要關鍵。
結合曲目的不同需求,可在呼吸、氣勢以及吐氣等方面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訓練。例如在連貫的長音演唱中可加強對氣息平穩的訓練;在音程有較大跳躍的演唱中可通過對橫膈膜操縱力的控制基于音準的高低走勢做相應的調整;氣勢強大或者出現斷音時,在呼氣方面要盡可能集中、凝聚,并快速呼出。保持橫膈膜彈跳的靈活性;高音部分的演繹或練習主要借助橫膈膜抽縮得以實現,通過收縮腹肌的方式唱出該音。上述各不同音階曲目的演繹,無論是氣息還是力度的調整應始終圍繞歌典的內容和性質不斷練習。
唱歌時,吸氣、呼氣是主動的和有計劃的,氣息力度的運用也是根據歌曲的性質速度而定的。初學唱歌的人往往不能很好地處理氣息力度的問題,其實它與發聲歌唱又直接的關系。我們在平時的實踐中,不難發現如果氣息力度太大,歌聲容易唱高,而且會越唱越快,聲音也變得僵硬;如果力度不足,音就會唱低,會越唱越慢,越拖。氣息力度的大小還會影響音樂的發展,會使聲帶、喉嚨疲勞、充血、漏氣,聲音沙啞。
唱抒情、柔和的歌曲時,氣息必須流暢而連貫,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其韻律是悠揚的感覺,節奏節拍3/4的強弱弱的力度關系,速度Moderato(中速)沒有大的速度變化,那么演唱時應在起拍的前一拍上,從容地深深地吸氣然后氣息平穩、均勻地呼出,并且歌曲從頭到尾始終順著氣息的線條柔柔的演唱,用力力度也應該保持一致,那么此時演唱者體內的氣息密度應該始終保持平穩,與呼吸時的氣密密度相同,不可故意改變氣息的用量或力度。在演唱韻律較活潑的歌曲時,如《祝酒歌》,節奏歡快、跳躍,演唱速度稍快且歌曲副歌部分有明顯速度變化,吸氣應該是急速而不過于深,用氣時要有彈性地呼出,速度加快時呼吸是面,用氣是點,因為精確了用力的點,那么此時體內的氣息密度應該大于開場時歌曲演唱的氣息密度。
要想充分、完美的演繹作品離不開扎實的基本功,而氣就是聲樂的基本功。在諸多演唱方式中,民族唱法也好,美聲唱法也罷,氣的運作貫穿每一類唱法當中。演繹中,正確的吸氣狀態不僅可以保持良好、穩定的氣息,還可以更好的促進歌者與曲目間的共鳴。
不同作品的演唱,因其內容、情感的不同致使對聲音力度、音量大小等方面的調整也有著不同的要求。而上述方面的調整更是離不開扎實的、正確的氣息運作。特別是一首曲目中在聲音色彩上的展現更是與氣息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氣息支持的力度通常與聲音力度以及大小的變化呈正向比關系。越是強大的聲音其呼與吸對抗的力度也就越強,反之亦然。
無論哪種歌曲的演繹都是以氣為根源。氣息密度的調整可以將聲音色彩更加豐富的進行傳遞,該方法是科學且被廣大專業人士認可的。
聲樂演唱中的基礎便是充分、合理、科學的動作氣息支持。在整個演唱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吸氣狀態,通過呼與吸形成對抗的力度施加給氣息,并以此達到對聲音的支持。吸氣狀態的不斷練習和強化一方面可以形成強有力的氣息支持,另一方面還可形成穩定的歌唱共鳴,進而對作品內在情感的抒發和表達也更加精彩、完美。
聲樂演唱是一門綜合的、抽象的藝術,它用人聲唱出旋律,表達作品內容與情感。聲樂演唱中所有技巧的基礎是良好的氣息密度把握。始終保持良好的氣息密度不僅可以形成強有力的氣息支持,有利于形成穩定的歌唱共鳴,而且對于作品情感的表達也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