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飛
(晉中市藝術學校,山西 晉中 030600)
聽覺感受是建立在音樂性的聲音上,只有在良好聽覺的感受系統下,歌者才能更好的體驗聲樂作品中蘊含的基本情緒。良好的聽覺感受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物理聽覺能力,聲樂學習者要具備對音高知覺的感受能力,要對已經形成的旋律音高具有感知能力;還要具備音強知覺,聲樂演唱者要對音樂中音的強弱進行體驗與調控;音色知覺也是不可缺少的,優美的音色需要憑借自身演唱經驗與音樂經驗去感知;節奏知覺也十分重要,它是在特定時間下產生的有組織次序的音樂要素;旋律知覺是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獲得的,旋律可以讓我們直接感知樂曲的情緒與類別。
情緒是一種心理活動,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求之間關系的反應,是伴隨著人的認知和意識的過程,產生對外界事物態度的體驗。情感是伴隨人的生活現實經歷而產生的,是對自身存在的感知,也是對現實周圍事物的情態的意識感覺與感受。情緒是描述情感過程的外部表現。
當我們拿到一首聲樂作品時,首先要體驗作曲家的詞曲情感,歌者要有組織有層次的體驗音樂情感,感知作品的歌詞,在去理解每一個音符和節奏的同時,進而去體驗和感知作品的情緒基調,在聲音體驗的審美認識中,尋求適合聲音效果匹配的情緒體驗。
審美知覺是一種對事物的表現性知覺,是由知覺客體與知覺主體相互契合深入而形成的。在聲樂藝術表演中,審美知覺多體現于聲樂學習者對聲音的審美體驗,審美知覺的建立與聽覺能力、內心聽覺能力有著緊密的聯系,悅耳的聲音從聽覺體驗上是自然舒服的。
在聲樂學習過程中,接觸音樂作品時,首先要形成對作品的文化體驗,進而形成審美意識,舒服的聲音效果是通過聲樂技術與技巧而產生的,它引起聽覺系統與大腦活動的共鳴。審美意識的發展不僅促進了聲樂技術的發展,還促進了情感體驗的發展。審美知覺的不斷完善,促使情感體驗系統的完善。
聲樂藝術表演中的音樂語言,經過層層連接,在歌者的大腦中從無組織形態到有組織形態,在這一過程中讓大腦不斷明確產生的經驗,之后的反復練習中,需要運用之前形成的經驗來完成情感的轉換。
聲樂藝術表演中的想象與意象屬于心理學的范疇,想象是以意象為基礎,意象需要在音樂里轉換,每一次的藝術實踐,心理活動和情緒都有所不同,因此想象也就不同。音樂想象有時還輔以動覺意象。聽覺意象能力較高的人,大腦中所呈現的音樂是十分清晰的,并且通過大腦能對其回憶、預期和想象,聽覺意象能強化大腦對演唱聲音的認知。在聲樂演唱藝術中,想象的感覺愈加細致,產生的聲音情感轉換就愈加豐富,最終達到我們練習聲樂演唱的理想效果。
音樂才能主要體現在感覺、想象、知覺、思維、注意、記憶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人對客觀事物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的演唱者,其音樂才能各不相同,因此情感表達上也不相同。音樂才能中豐富的想象力對情感表達與情感轉換上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音樂才能相關于人的智力因素,豐富的想象力與內心聽覺為情感表達增添色彩,音樂審美的本質是人們心靈的體驗與聽覺的感受。
聲樂藝術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聲樂藝術表演中,音樂作品的歌詞與演唱結合的最為密切。音樂作品的創作與音樂語境有直接的關聯,受到文化環境的影響,這些音樂作品帶給人們審美感知、聽覺感受、心靈體驗。想要將作品演唱的十分精彩,作品中的語言必不可少,在演唱的過程中語言需要和音調、旋律完美結合,進而體現語言的語氣、語調的表達。不同國家、地域的語言是不同的,語境中滲透的文化也不同,因此在平時的聲樂學習中,我們要有意識的學習音樂文化,讓學習的結果達到最大化。面對不同國家的聲樂作品,雖然不能身臨其境的去感受作曲家創作的文化環境,但我們可以借助相關的文獻去了解音樂文化。比了解音樂文化更為重要的是將音樂作品中的音樂研究透徹,真正的歌唱家是善于學習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多聽多看,并且用朗誦的習慣來幫助演唱。音樂語言對于情感表達非常重要,它不僅可以體現作品的音樂特性,還能提升聲樂演唱的文化自信。
音樂文化與音樂語言是情感表達的核心部分,實踐學習同樣重要,對于聲樂演唱來說在實踐練習方面要把握好實際練習與精神練習。在實際練習中我們要將聲音的審美感受放到首位,在練習中不斷的進行強化訓練,努力構建正確的審美認知,以此來調節大腦的聽覺感受和內心聽覺,進而重視音樂語言的學習和理解。精神練習的實現是要依托于實際練習來實現的,當音樂語言被準確把握時,就會在內心逐漸形成聽覺意象的能力。精神練習涵蓋了聲樂演唱者需要多用腦、多走心的練習要求,聽覺審美要依靠聽覺去體驗,聲樂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審美情感只能靠心靈去感受,精神練習就是從簡單的聲音感知開始學習,通過不斷的調節適應復雜的概念性學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