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通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以此為指引,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要堅守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讓人民成為文化遺產的真正主人,保護成果為人民共享。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年10月27日。
“人民” 的提法古已有之。如在《管子·七法》“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中,“人民”是指人類;②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06頁。在《周禮·官記·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圖,輿其人民之數”中,“人民”是指平民、百姓。③楊天宇:《周禮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45頁。近代以來,“人民”這個概念被廣泛使用,其含義更為復雜多變,有時泛指全社會成員,有時成為帶有感情色彩的稱謂,有時是區別于“敵人”的政治概念。在今天中國,“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21/content_2643049.htm,2014年3月21日。筆者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中的“人民”,界定為創造、傳承、發展文化遺產的廣大勞動群眾。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在適應周圍環境、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秉持天人合一、崇德向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思想理念,共同創造了體系龐大、千態萬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長期積累積淀,我國深沉厚重、氣質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身份和精神標識,成為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為各族人民提供了認同感、自豪感和持續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賡續傳承,既為文化自信奠定堅實基礎,也為文化自信提供豐厚滋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類別有口頭傳統與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等方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6-05/17/content_350157.htm。我國經過全面普查,發現并記錄了87萬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基本摸清了底數。為了更好保護這些仍然在活態傳承的珍貴遺產,我國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在人民群眾知情同意的基礎上,對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確認,納入名錄體系,稱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國家設立財政專項保護資金,通過立檔、保存、研究、傳播、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等措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傳承發展。目前,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為1372項(其中39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各類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的省級代表性項目達到13087項。這些項目涵蓋到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我們就是生活在“非遺”之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豐富多彩的方式闡釋著、弘揚著核心價值觀,滿足著人民大眾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他們“記得住的鄉愁”和“回家之路”,甚至沉淀為社區群體的“集體無意識”,引導著他們最底層的心理和最為基礎的思考方式以及行為方式。例如,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成熟于秦漢,成為我國兩千多年以來特有的時間制度,指導著人民大眾的農業生產、衣食住行、民俗活動等,進而融入并豐富了中華民族順天應時、道法自然、崇尚和諧的人文精神;又如中國剪紙是民間藝人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的傳統技藝,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起源于漢代,自唐朝開始盛行,并流布全國,既在刺繡、制衣、雕花、建筑等領域具有“打樣”的實用功能,也能滿足裝點生活或者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審美和社交需要,表達了中華民族祈福納祥、和合美滿的精神追求。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為人類社會提供了針對生產生活中各類問題的“解決方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我們祖先為解決安全舒適居住問題的辦法;宣紙傳統制作技藝是解決文字書寫、文化傳播問題的辦法;中醫針灸是解決治療保健養生問題的辦法。這些體現中國智慧、承載中國價值、凝聚中國精神的“解決方案”被廣泛傳播、廣為接受,進而成為獨樹一幟的東方智慧、東方價值,代表著人類文明的驕傲。
各族人民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千百年之文化流變,因時而變、因地制宜,被不斷再創造,賦予時代內涵,滿足時代需求,并在創新發展中一脈相承。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活在人民中間,須臾不能脫離人民及其實踐活動,人民既是創造者,也是擁有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要秉持在人民生產生活和日常應用中傳承發展的理念,尊重人民作為創造者和擁有者的主體地位,禮敬文化遺產和傳承人,尊重傳承人的文化傳承和文化創造,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流變性,尊重傳承人自主評定自己的文化遺產而不受制于外部評判的權利,廣泛聽取和采納傳承人的工作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也包括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但是其強調的是不依賴物質形態而存在的“無形”的實踐、知識、技藝、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等。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承載者的活態傳承的文化遺產,是人民大眾傳承至今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這些特征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顯著區別于歷史文物、古跡遺址、文獻記錄等其他各類文化遺產。倘若脫離了人民大眾守護傳承的社會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失去生命力,“物化”成為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民俗館、博物館的展陳對象,成為圖書館、資料館的文獻檔案。
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口傳心授的特點,傳承人處于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中心位置。傳承人一手托著歷史,一手連著未來,他們的狀態決定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狀態。傳承人所具有的精巧的構思、高超的技藝、獨到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及在實踐中秉承的規范、規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靈魂。他們的知識技能、核心技藝、獨特技巧可以圖文記載下來、聲像記錄下來,但是實踐和創造行為實際上是非物質形式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建立“人類活珍寶”制度的指導性意見》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有效的保護手段之一,就是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進一步發揚這些知識和技能,并將這些知識和技能傳給下一代”,“盡管生產工藝品的技術和烹調技藝都可以寫下來,但是創造行為是一個沒有物的行為,沒有物質形式。表演與創造行為是無形的,其技巧、技藝僅僅存在于從事它們的人身上”。*轉引自劉魁立:《非遺傳承人的三個關鍵詞》,中國民族報,http://www.mzzjw.cn/zgmzb/html/2017-06/09/content_120653.htm,2017年6月9日。所以,許多代表性傳承人被稱為“人類活財富”、“人類活珍寶”。正是在傳承人世世代代賡續守護、傳承發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歷經千年綿延不絕,歷久彌新。
當今時代,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前所未有的快速變化,許多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發生重大改變,傳統的傳承方式也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的家庭結構和教育模式,通過傳統方式培養新一代傳承人面臨諸多困難,許多遺產存在傳承斷檔乃至消失的危險。為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要抓住培養宏大傳承人群體這個關鍵,抓住提高保護水平增強傳承活力這個重點,不斷厚植傳承土壤,形成良好氛圍,增強傳承后勁。要不斷提高傳承人的可見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增強傳承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傳承人提供必要傳承保障和傳習條件,支持傳承人提高傳承實踐能力,支持傳承人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出當代之生面,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為了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活力和傳播能力,我國建立起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制度,推選部分熟練掌握代表性項目的傳承能力、具有代表性和較大影響、積極進行實踐和傳承的傳承人,認定為代表性傳承人,發揮他們的引領、模范作用。目前,我國已認定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86名,中央財政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的傳習活動,給予資金補助,支持他們收徒授藝,培養后繼人才。同時,國家大力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培計劃”,尊重廣大傳承人群體學習意愿,提供免費的研修、研習和培訓的機會,為他們對接當代設計、對接社會需求提供機會和平臺。
如果從堅守人民立場的角度來審視當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會發現許多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進。
有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同于文物,或者稱其為“活態文物”,要求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某個歷史時刻的固定狀態,來開展所謂“原真性”保護,不尊重傳承人結合時代要求進行文化再創造的權利,不尊重傳承人在傳承文化的同時改善生存環境、改善生活條件的權利。
有的忽視人民大眾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權利人的現象,制定有關保護政策和方案未能廣泛征求民眾意見,未確保相關社區和群體事先自愿、知情同意,未確保相關社區和群體在自身遺產保護中發揮首要作用。例如在一些傳統文化節日等重大民俗活動中,有的機構強勢介入,包辦代替;有的是利用文化節日來搭臺,開展招商引資或者經濟交易,本應主持、參與儀式的人民,被攔在“警戒線”以外,淪為配角和看客。這些做法損害了人民對文化遺產的話語權,傷害了他們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出現了人民的文化遺產脫離人民,與人民漸行漸遠的嚴重現象。
一些機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保護計劃中,過度考慮自身商業利益,未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社區、群體成為主要受益者,甚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嚴重脫離特定環境、改變本質、歪曲濫用,威脅到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有的習慣于外部評判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科學地干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以保護遺產的名義阻礙傳承人實現再創造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展示展演提高可見度的權利、弘揚振興的權利、交流合作的權利、保護知識產權獲得收益并贏得自尊的權利、改善傳承環境和傳習條件的權利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民的遺產,人民是遺產的最大利益攸關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0日,02 版。堅守人民立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讓人民成為文化遺產的真正主人,切實維護人民權益。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需要時刻以禮敬謙恭、科學客觀、克制謹慎的態度來對待遺產、對待傳承人。要做到政策措施、工作方案事先尊重相關社區群體的意愿、事先取得他們的知情同意,行動計劃的實施要有相關社區群體的廣泛參與并發揮初始而重要的作用,要謹防以錯誤的政績觀損害遺產,謹防“好心辦壞事”給遺產帶來傷害;要科學記錄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影響力,為傳承人收徒傳藝、傳承傳習提供必要條件;尊重傳承人的再創造權利,不輕視不貶損傳承人的文化創造;維護和保障傳承人受教育的權利,開展展示展演的權利,開展交流合作的權利;確保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為人民所共享;確保人民對保護工作的監督權,確保人民是保護成效的最終評判者。
為實現上述目標,需要科學的制度設計和保障措施。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堅守人民立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既是世界觀、價值觀,也是認識論、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