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 飛
長笛是現代管弦樂和室內樂中主要的高音旋律樂器,屬于木管樂。外型為一根開有數個音孔的圓柱型長管。早期的長笛是烏木或椰木制,現代多使用金屬,比如普通鎳銀合金或專業型的銀合金,9K和14K黃金以及貴金屬鉑等,偶爾也有表演者使用特殊的塑鋼長笛。傳統木質長笛的音色特點是圓潤、溫暖、細膩,音量較小,而金屬長笛的音色就比較明亮寬廣。不同材料的長笛完全根據演奏者的愛好選擇。但是在樂隊中應該統一使用一種長笛,以得到最和諧、飽滿的音響效果。在西洋樂器中,長笛屬于木管樂器中的吹孔氣鳴樂器(woodwind)。長笛的發音原理較其它樂器特殊一些,它是由吹孔處產生連續性正負壓的壓力變化激發氣簧而發聲,因此入氣端外型曲度與吹口孔內緣所夾角度有相當的影響,正如風吹細電線與粗電線之不同。夾角越小,吹奏越容易且高頻愈多,夾角越大,吹奏較費力低頻越多,如此也相對影響三個八度的音色效果。夾角小,音色較光輝亮麗,低音則因低頻較少而較少力度感,且高音則容易失控而吹成泛音或是較尖銳或薄的音色。夾角大則音色有晦暗的感覺,低音音質較渾厚,但也容易有聲音揮灑不開的感覺。
據記載,長笛起源于歐洲,初名橫笛。早期的長笛是用喬木科植物的莖制成,豎著吹奏,后改用木料制作,橫著吹奏。到了18世紀末,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金屬材料的長笛開始問世。1847年,德國人波姆經過多次試驗,研制出了更符合科學原理的帶有機械傳動裝置的長笛,它在音準、音色、音量及音域等方面,都比老式長笛有了革命性發展,極大地豐富了長笛的演奏技能。在海頓時期(1732-1809),長笛已成為交響樂隊中的固定樂器。在交響樂隊的配器中,長笛一般采用雙管編制,在規模較大的樂隊中,有采用三管編制的。近現代的作品中,漸漸出現了四管編制。
在古典時期,人們對長笛加以整修,管身將圓柱型改為圓錐形,并按上了許多新奇的按鍵(許多按鍵還搬上單簧管,因此在現代單簧管上依然還可以見到)。著名的長笛改革者波姆(1794-1881)是使長笛的構造趨于完美的著名發明家。他從改革長笛指法和音色開始,把笛管由圓錐形改回圓柱形,并規定了笛管的粗細及音孔位置,加裝音鍵機械聯動裝置(例如A音孔與bB音孔相連)來調整音準、音色、擴大音域,增強樂器表現力。1847年,波姆規定笛子的長度66厘米為內徑2厘米的約33倍,使這一樂器標準化。這些改良措施使長笛日益完美,具備了豐富柔和明亮的音色,寬廣的音域范圍,這種長笛被稱為“波姆式長笛”流傳至今。長笛的流傳已有好幾個世紀,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當時它還只是豎吹的上面開孔的粘土管。到了海頓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長笛已成為交響樂隊中的固定樂器。1947年,波姆長笛用了銀質的管子,并將其安上bB拇指控制桿。21世紀,長笛已被認定為完全定型,但有些工廠為了讓初學者演奏方便,將右手部分的按鍵移至笛管的另一側。
長笛為管弦樂隊中木管組中的高音樂器,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奏法繁多,表現力豐富,與弦樂、木管、銅管樂器親和力強。一般交響樂隊至少用3只,第3兼短笛,規模較大者再加中音長笛。作為獨奏樂器,長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小調奏鳴曲》等。用鋼琴、豎琴、吉他或樂隊伴奏之獨奏曲、協奏曲等,曲目也極多。在室內樂中,長笛加雙簧管、單簧管、大管成為管樂四重奏;再加圓號,即成管樂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種組合,如W.A.莫扎特寫了3首長笛四重奏,用長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組成。長笛本家族也有多種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長笛等搭配成長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歷代大作曲家都有豎笛曲目創作,如巴赫的 6首奏鳴曲,3首《勃蘭登堡協奏曲》,《b小調組曲》;L.van貝多芬的《B大調奏鳴曲》;莫扎特的3首協奏曲;A.維瓦爾迪的13首協奏曲;G.P.泰勒曼的12首幻想曲;G.F.德爾的7首奏鳴曲;J.海頓的協奏曲與3首奏鳴曲。到后來出現了長笛,便開始慢慢的代替豎笛。
中國作曲家的長笛曲目,主要有賀綠汀的《幽思》、《牧童短笛》、田保羅的小奏鳴曲《清晨》和黃虎威的《陽光燦爛照天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