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奕,陳 震,于 洋,通信作者:張 碩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355)
中醫治未病的觀點最早可追溯于《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記載“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亦曰:“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素問·八正神明論篇》中的“上工救其萌芽”一句又補充提出了未病先防的另一個含義,即“欲病救萌”,在疾病出現萌芽時就采取治療措施。隨后又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闡發微旨,于六經篇之后《傷寒論》中又載有《辨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指出傷寒新愈,若起居作勞,或不節飲食就會發生勞復、食復之變。從而使病后調攝、以防復發等綱領性治法成為治未病內容的重要補充延伸[1]。這一觀點可以說是與西方醫學相較中醫的重大優勢與特色,無論是從時間上看還是從研究層次、深度遠度上看,中醫的學術優勢都優于西方醫學。治未病思想可以認為是中醫的巨大成就,直到今日,在以健康為核心主題的時代,中醫治未病仍以其獨特的魅力指導著現代醫學[2]。
在中醫治未病的相關概念中,最重要的就是“未”字。“未”即沒有,《小爾雅·廣詁》中解釋為:未,無也。治未病即治療還沒有出現的疾病,現在給出的準確解釋為疾病尚未發生的時候就采取治療手段,其與西方醫學中的預防醫學有一定的聯系。西方醫學史中最早出現預防疾病思想的是公元前4世紀希波克拉底的《空氣、水和土壤》一書。但以單一個體為研究對象的疾病預防科學直到18世紀才出現,在西方被稱為衛生學[3]。反觀中國古籍,預防二字最早出現在《周易·既濟卦》,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由此可得預防二字也是古人所看重的。
另一點需要區分的概念就是“未”字雖然可以解釋為無、沒有,但這里并非指概念上的無病,此處的無病指的是沒有疾病征兆的疾病,因此有醫家將此總結為“病將作”或者“將病”。筆者認為這樣解釋更為貼切一些。理念雖然如此,但實際應用中又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雖然是“未病”,沒有相應的疾病征兆。疾病的產生不是一天兩天的功能減退,而是一個日積月累的結果,因此把握疾病的時機尤為關鍵。時機過早,預防就顯得多余;時機把握不當,干預過晚,未病成了已病,就失去了治未病的意義。因此在臨床中,治未病考察了醫生能否預料疾病并且準確把握時機適當診治的能力。
治未病的概念解釋很簡單,即治療還沒有出現的疾病,但其分型很多,大致可分為3種。一是未病先防即強調攝生,強調防患于未然,即單純意義上的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強調既病防變,是在疾病發生之后防止疾病的傳變,這里強調的是早期診斷和藥物干預,控制疾病的惡性演變;三是瘥后防復,即恢復期防止邪氣卷土重來重新侵犯機體。攝生強調的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勞,形與神俱”的養身、養心,達到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與外界環境相協調統一的狀態,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的耗精、耗神、損傷人體正氣的生活方式。既病防變就是病后防其變,如防治疾病表里傳變、臟腑傳變、六經傳變等。瘥后防復就是疾病剛剛好轉,人體的正氣虛弱,若不固護機體,則邪氣乘機再次入侵,導致虛后受邪,此時身體處于無病狀態但同時也是最易感受邪氣的時期。結合這3種治未病的觀點,即朱震亨《丹溪心法》中講的“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
中醫的立身基礎在于實踐,治未病的基礎也在于實踐,幾千年前這種超前的醫學思想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在養生保健、診療康復等各個領域,針對治未病應用的挖掘,前人已經做了不少工作。楊錫廣[4]認為將中醫治未病的概念融入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中,是推動預防保健、醫療服務、健康養老等健康服務業融合發展,搭建全方位生命周期的“大健康”服務體系,是承接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和衛生計生改革發展新狀況的需要。張金玉等[5]對中醫治未病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做出了一系列論斷,這為治未病思想的未來發展又開辟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中醫治未病的學術思想不僅可與相應產業結合,更可以為國家基本公共衛生做出服務。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亦即中醫“治未病”服務,該理念與現代醫學預防保健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兩者均分為3個階段,即健康狀態、疾病潛伏階段和疾病產生階段,其共同的追求都是讓廣大群眾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阻斷疾病的發生發展,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
通過對中醫治未病思想的歷史源流、基本概念、未來展望進行分析探討,可以得知中醫治未病思想歷史悠久,其“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超前學術理念彰顯了其與現代醫學迥異的學術特色。但值得注意的是,治未病思想與現代醫學仍有較大差距,許多理念方面孰對孰錯仍存在爭論。因此我們要求同存異,在學習與認識的過程中要避免偏激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