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仕良,指導老師:陳天然
(1.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跳傘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四川 成都610041;2.四川省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四川 成都610041)
陳天然主任中醫師系全國第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四川省第二屆十大名中醫,四川省第二、四、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成都市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師從川北名醫王柄如先生,從事臨床、管理工作40余年。現將部分陳老臨床經驗與學術思想介紹如下。
病證體藥四結合觀[1]中,“病”包括中醫病與西醫病,指明確發病的主要病因病機,并判斷預后與疾病走向。同時必須聯合辨證以明確此時該患者處于該病的哪一階段或者證型。“體”是指體質,不同的體質感受相同的病因,癥狀不同,用藥不同,預后也不同。如:西醫的高血壓病,中醫的眩暈,病因病機為風、火、痰、瘀、虛所致。準確判斷預后,如不及時控制與治療,疾病可能導致中風甚至死亡。明確眩暈分型屬于肝陽上亢、痰濁上蒙、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瘀血內阻、風邪上擾中的哪種證型[2]。
當臨床出現癥與體檢不符的情況,如體檢正常,而出現睡眠障礙、抑郁、疲勞等錯綜復雜的情況,當有癥辨證。當遇到無癥可辨的情況,如體檢查出轉氨酶升高但沒有臨床癥狀的患者,直接按肝論治,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顧護脾胃,扶助正氣,實脾是其重要法則,無癥不是無證。可根據藥物性味的差異和功效主治不同選取有降轉氨酶作用的中藥,根據體質不同,采取無癥辨病的思路[3]。
不同的疾病在發展到某階段會出現相同病機[4]。如生地四物湯用于血熱兼濕熱型皮膚病(痤瘡、濕疹、蕁麻疹、銀屑病等);四逆散治療肝郁氣滯型的肝功能異常、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肝硬化、脂肪肝、慢性胃炎、急性膽囊炎、胃神經官能癥等。
4.1 病因 因時的全球性氣溫變暖,因地的四川濕熱盆地的地域環境,因人的喜食麻辣辛香,喜食肥甘厚膩的生活習慣,加上學習緊張、生活不規律,情緒易抑郁、焦慮,容易導致生濕化火。綜上三因,最易導致濕熱型體質的出現。濕性黏滯難除,易化火傷津,使得臨證時困難紛擾。
4.2 治療 對于濕熱的治療,上焦治濕宣散可從汗解,臨證常用前胡、紫蘇葉、杏仁。中焦陳老尤重脾胃,審氣機升降出入,臨證常用藿香、佩蘭、砂仁、白豆蔻以醒脾,重用薏苡仁,常用敗醬草。下焦予以滲利從小便而解,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臨證常用車前子、石韋、瞿麥。濕熱需清熱,化火需瀉火解毒,辨證選用梔子、黃芩、黃柏、黃連等。化火傷津用祛風藥,風能勝濕,辛溫通陽,溫能化濕,但要注意保存津液,辨證選用潤燥、存津、養血作用的藥物,如生地黃、石斛、天花粉、蘆根、葛根、玄參、麥冬,既制約了升陽藥的溫燥之性,也能清濕中之熱,治療化火之熱,達到濕熱同治的目的。
濕熱治療不當易聚濕生痰,是痰的成因之一;肺、脾、腎、三焦與津液代謝有關,是痰的成因之二。怪病從痰生,痰無處不在,日久易產生瘀血,病久正氣易虛,患者癥狀反復出現。很多疑難病如腫瘤、免疫性疾病等,臨證常采取扶正、化痰、活血的治療手段,重視疾病的預后與判斷,風邪無處不在,符合全身多靶點多系統損害的特點。綜合考慮痰、虛、瘀、風的病因,可提前干預,阻止疾病進程。
臨證時應治風、痰、瘀、虛[5]。如在癲癇、中風、頑固性的神經痛、免疫性疾病、腫瘤、皮膚瘙癢、頑固性失眠等多種疾病的某階段,都會有痰、虛、瘀、風的問題。陳老治風擅長運用僵蠶、蜈蚣、蟬蛻、烏梢蛇、地龍、刺蒺藜、浮萍、藁本、白芷、浮萍等,治風的同時治濕,風能勝濕。治痰用枯礬、膽南星、浙貝母、竹茹、半夏、厚樸、茯苓、陳皮、甘草,取二陳湯之意;重用薏苡仁化痰健脾,胃健則杜痰源,根據痰的成因不同臨證時對證用藥以截斷病因。治瘀擅長運用當歸、丹參、雞血藤養血活血,運用延胡索、乳香、沒藥活血止痛,運用三棱、莪術破血行氣、消積,運用土鱉、穿山甲破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陽化氣,陰成形。”陽和陰是指物質的動與靜、氣化與凝聚、分化與合成等相對運動,說明物質和能量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生理上,精血滋養機體,提供能量物質,屬陰,動則生陽,滿足人體生存活動,也包括機體本身的運轉。病機上,人體功能運動異常即需要調平“陽化氣”。體質、能量、形質異常即需要調平“陰成形”。故需要調氣化與復形質并重。
調暢氣機升降出入[6]。中焦重肝脾。陳老善用四逆散,柴胡與芍藥一升散一收斂,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傷陰血之弊,芍藥收斂而無斂邪留寇之慮,柴胡與芍藥為伍,一升一降,氣機升降條達。陳老善用3個瀉心湯,以寒熱同治、升降平調、補瀉兼施的方法調理中焦脾胃氣機升降異常所致的痞證。另外,呼吸系統經驗方麻杏前胡飲中的麻黃與杏仁、桔梗與厚樸宣暢氣機[7];苓夏五味湯中的法半夏與五味子、細辛與訶子,辛散以開與酸收以闔兼顧;蟲藥加白果調理氣機出入[8]。
復形質的思路可以鞏固治療成果,臨證時可根據具體的臟腑生理功能順勢而調之,為氣化做好能量儲備。如疾病影響的是腎藏精,陳老用地黃類方、二至丸、六味地黃丸等;疾病影響的是肝體陰藏血而用陽的生理功能,陳老則重用白芍至50 g,起到復形質的作用。
初期風寒濕邪閉郁肌表,膀胱經受邪為太陽表證。中期寒邪直入厥陰血分,以厥陰肝為主,可兼有表證,屬于太陰、厥陰。肝藏血,體陰而用陽,受邪則肝不能主宗筋而束骨,出現相關證候,其中寒、濕邪可導致“陰成形”,集聚成痰閉于關節,濕性黏滯,痹阻經筋,則機關不利,出現關節疼痛,濕邪致陽不化氣,導致功能活動受限。寒邪直入血分,如若其人體虛,寒邪可以長期藏于血分,疼痛纏綿難愈。后期邪入少陰,以腎為主,可兼有表證,屬太陰、厥陰。腎不主骨,出現骨的相關病變,如骨不正筋不柔、易多變證、邪氣潛伏、夾痰濕瘀、病勢纏綿等特點。
初起痛痹可選風池、風門、大椎,用瀉法,選膀胱經穴相配,寒重用灸法。中期可針刺肝俞、膈俞、血海,用瀉法。后期邪入少陰,可用補法,如灸腎俞與關元。夾濕可選脾俞、陰陵泉、三陰交。
寒入厥陰,血分易夾濕,因此陳老創建經驗方四物除濕飲。組方:當歸、川芎、桂枝、白芍、附片、細辛、薏苡仁、白術、甘草。寒痛甚加制川烏、制草烏;下半身肢痛加獨活、川牛膝;上半身痛加葛根、羌活;瘀血加丹參、乳香、沒藥;屈伸不利加伸筋草、秦艽;頑痛夾風、久病入絡加酒烏梢蛇、蜂房;預防疾病入腎可選續斷、鹽杜仲、補骨脂、烏藥、桑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