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霖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河南 洛陽471003)
目前,臨床將直腸鏡、直腸超聲與CT、MRI作為直腸癌術前分期中較為常用的檢查技術[1]。MRI對細胞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力,可實現無創性成像與多方位的檢查優勢,得到醫師與患者的高度認可。對此,本文將收治的50例直腸癌患者進行CT與MRI檢查技術,對比分析兩種檢查技術在直腸癌診斷及術前分期中的應用,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收治的經外科手術與病理組織檢查證實為直腸癌的患者50例,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齡49~75歲,平均(59.87±5.14)歲。患者入院時主訴腹痛、血便、腹部不適及便秘等有關癥狀,同時有6例患者出現體重急劇下降的表現。術后通過病理組織證實2例屬于類癌,10例為黏液腺癌,25例為高分化腺癌,6例為中分化腺癌,5例為上皮異型增生伴灶性癌變,2例為絨毛管狀腺瘤惡變;其中2例為T1期、1例為T2期、47例為T3期。50例患者均接受CT與 MRI檢查。
2.1 MRI檢查 采用全身掃描設備(GE 3.0T)八通道相控陣表面線圈成像;掃描層厚度為7 mm,每層需間隔0.7 mm;橫斷面平掃時進行T1WI與T2WI掃描,T1掃描僅采取矢狀面與冠狀面。給予碘海醇(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196)靜脈注射,流速為每秒2 m L,用劑量為0.1 mmol/kg,增強掃描效果。然后采取快速梯度回波脂肪抑制序列在第30 s、70 s、240 s對患者的橫斷面3期進行增強掃描,掃描層厚為3.2 mm,每層間隔1.6 mm。
2.2 CT檢查 采用64排螺旋CT機(東芝)檢查。在檢查前1 d告知患者服用適量的緩瀉劑并減少飲食量,檢查當日需保持空腹狀態;上腹部與盆腔部位為CT的掃描范圍,掃描層厚度、間隔厚度均為5 mm。給予優維顯100 m L(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國藥準字H10970164)靜脈滴注,同期進行3期增強掃描,動脈期掃描30 s,靜脈期70 s,延遲期240 s。
2.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對患者盆腔淋巴結與腫瘤周圍組織結構及直腸腫瘤的情況進行詳細觀察。結合直腸壁不同層的受侵犯程度MRI可做出相應評價;結合直腸壁的光滑程度及鄰近組織脂肪密度CT做出相關分析。探查患者黏膜下組織受到侵犯可認定分期為T1;探查固有肌層被腫瘤侵犯的現象可認定分期為T2;探查漿膜下層與固有肌層被腫瘤穿透可認定分期為T3;探查腹膜及其周圍器官已遭受腫瘤侵犯則可認定分期為T4。
2.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診斷準確率比較 50例患者在術前通過MRI檢查顯示,2例為T1期,3例為T2期,45例為T3期,術前T分期診斷準確率高達96.0%。術前患者通過CT檢查顯示,0例為T1期,7例為T2期,43例為T3期,術前T分期診斷率為8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48,P=0.037<0.05)。
(2)敏感度比較 15例患者在術前經MRI檢查發現增大淋巴結,其中有5例為反應性增大,10例則為轉移淋巴結,MRI診斷敏感度為40.0%(10/25)。8例患者在術前經CT檢查發現淋巴結增大,其中有5例為淋巴結轉移,3例則為反應性增大,CT診斷的敏感度為20%(5/2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524,t=0.002<0.01)。
有關研究調查指出,現階段直腸癌病發率正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居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5位,部分發達國家此類癌癥居惡性腫瘤死亡率前3位[2]。直腸癌患者一旦確診,通常已進入疾病中晚期,生存率僅有50.0%左右。對患者進行相關的直腸癌根治術會對其身體功能造成功能性損害,使患者生活質量顯著降低。有關研究顯示,結合直腸癌的生理特點等因素,有效的檢查方式對直腸癌患者術前的分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MRI檢查對軟組織有較高的分辨能力,能夠提供足夠的空間分辨率與掃查范圍,將患者直腸壁的各層結構清晰地顯示出來[3],為醫師在診斷直腸癌患者術前分期中提供完整的信息與數據。相較CT檢測的方式,MRI對于淋巴結轉移的檢測靈敏度更加具有優勢。本研究結果也表明,MRI在對直腸癌患者術前進行分期診斷時,準確率顯著優于CT檢查,進行轉移淋巴結檢測時,靈敏度也同樣優于CT檢查。
綜上所述,針對直腸癌患者術前T分期的診斷及疾病診斷,采用MRI檢查,相較CT檢查更能為醫師提供精準的數據,對提升患者預后生存質量及降低死亡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臨床借鑒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