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園園,趙景州,趙彥青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2.河南省中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偏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病,發病特征多為發作性、單側、搏動樣頭痛,可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等癥狀。中醫認為偏頭痛是由于風邪和寒邪上犯患者顛頂,使其氣血失和所致[1]。現代臨床多把偏頭痛分為風寒外束型、風痰瘀阻型、瘀血阻絡型、肝陽上亢型、肝腎陰虛型、氣血兩虛型6種證候類型[2]。現代醫家多從“肝”論治。本文在分析目前已有偏頭痛的辨證分型的基礎上,結合王松齡教授對偏頭痛治療的辨證分型經驗,對其證候分類研究進展作進一步綜述,為偏頭痛的中醫藥治療提供參考。
中醫將偏頭痛歸于“偏頭風”“頭痛”“腦風”“頭風”等范疇,最早見于《靈樞·厥病》:“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后取足少陽、陽明。”[3]偏頭痛的診斷多是依據發病時的癥狀而定的,偏頭痛多為反復發作性頭痛,表現為反復發作的一側或雙側波動樣的劇烈頭痛,或伴有惡心、嘔吐、對光及聲音過敏等癥狀[4]。不發作時可如常人。西醫將其分為“發作期”與“緩解期”。201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制定的《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中所制定的頭痛(偏頭痛)診療方案,比較明確地規定了中醫治療偏頭痛應遵循“發作期治療”和“預防性治療”的西醫臨床分期。西醫的兩期分類雖然給偏頭痛的治療提供了相關幫助,但太過籠統。《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將偏頭痛分為5個臨床證型:肝陽上亢證、痰濁頭痛證、腎虛頭痛證、瘀血頭痛證、氣血虧虛證[5]。2008年《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把其分為6型:寒凝肝脈證、肝陽上亢證、風痰上擾證、瘀血阻絡證、氣血不足證、肝腎虧虛證[6]。《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將偏頭痛分為5個證型:肝陽上亢證、痰濁內阻證、瘀血阻絡證、氣血兩虛證、肝腎虧虛證[7]。2011年《偏頭痛中醫臨床實踐指南》將偏頭痛分為肝陽上亢證、瘀血阻絡證、風寒凝滯證、肝郁氣滯證、痰濁上擾證5個證型。中醫偏頭痛分型的標準不統一,只給初學者指明了大體方向。中醫講究五臟六腑、氣血陰陽、八卦五行、四季六氣、情志體質等的結合,所以每位醫家對其辨證治療的角度不同,自然對其分型也有所擴展。
現代醫家多對偏頭痛的辨證治療有著不同的見解。李小燕[8]主張從風火痰瘀論治,根據五臟虛實、陰陽氣血盛衰及個人體質差異,將偏頭痛分為心脾氣血兩虛證、痰蒙清竅證、瘀血頭痛、腎虛頭痛4個證型,并遵從“急則治其表,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認為急性期多因風火痰瘀,治以息風豁痰、化瘀通絡、鎮靜安神、解痙安神,方以芎七止痛湯加減。緩解期心脾氣血兩虛證用加味四物湯以養血滋陰,和絡止痛;痰蒙清竅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以健脾燥濕,化痰降逆;瘀血頭痛則用通竅活血湯加減以活血化瘀,通竅止痛;腎虛頭痛用大補元煎補腎填精,養陰生髓。顧錫鎮教授[9]認為偏頭痛與肝關系密切,結合患者頭顱影像學表現,提出水飲致病的觀點,認為“肝”為發病之基礎,從“肝”論治將其分為肝陽上亢型、肝郁氣滯型、肝風夾痰型、肝腎陰虛型。治療肝陽上亢型以天麻鉤藤飲加減以平肝潛陽,養陰柔肝;對于肝郁氣滯型用柴胡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減以疏肝理氣;肝風夾痰型用天麻鉤藤飲合菖蒲郁金湯加減,若痰熱盛可用黃連溫膽湯加減;肝腎陰虛型用百合地黃湯合四物湯加減。韓芳在辨治本病時認為肝臟功能失常為病機關鍵,以“肝”為重點將其分為肝郁頭痛、肝郁化熱頭痛、肝陽上亢頭痛、寒凝肝脈頭痛、氣血虧虛頭痛5種類型,并且采用疏肝、清肝、平肝、溫肝、養肝之法對應治療。
王松齡教授以肝郁分型論治偏頭痛。王松齡教授為國家第五批名老中醫,總結出偏頭痛雖然有外感和內傷兩大誘因,但主要以內傷為主。同時結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認為情志因素在偏頭痛的致病因素中顯得尤為突出。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藏血,為全身氣血運行之樞紐。朱丹溪云:“氣血沖和,萬物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肝位于五臟之中,其病損上可犯心肺,下可侵腎水,有“肝病賊五臟之說”[10]。徐胤聰等[11]認為精神因素是內傷頭痛最重要的誘因,情志因素為始動因素。王松齡教授認為,偏頭痛的治療主要以肝郁為主要矛盾,肝為風木之臟,喜調達而惡抑郁,若肝失疏泄,則易夾痰、夾瘀、夾虛等,此外肝郁日久也可化火生熱,使肝陽上亢。
王松齡教授認為頭痛多內傷與肝脾腎相關,與肝關系尤為重要,結合肝喜調達、惡抑郁,從肝郁著手,多把偏頭痛分為肝郁陽亢、肝郁熱擾、肝郁血瘀、肝郁寒凝、肝郁精虧、肝郁痰濁6種證型[12]。在疏肝的基礎上再對癥辨治。對于肝郁陽亢證,王松齡教授以疏肝潛陽為治療原則[13]。運用柴胡、香附疏肝行氣,鉤藤、天麻平肝潛陽,另加蔓荊子、川芎二藥,為治療頭痛的要藥。肝郁熱擾型以疏肝泄熱為原則,在運用疏肝理氣藥物的基礎上酌加牡丹皮、梔子以清熱涼血,也可加龍膽草、黃芩等清泄肝膽之熱。肝郁血瘀證以疏肝活血為原則,加大川芎用量,一是川芎為頭痛引經藥,二是川芎為血中氣藥。氣中之血藥,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兩者相輔相成,而重用川芎可一舉兩得。此外,王松齡教授善用全蝎、穿山甲、蜈蚣以活血化瘀止痛。肝郁寒凝證主要在疏肝的基礎上注意散寒,著重運用細辛、吳茱萸、生姜散寒止痛。肝郁日久而傷及腎精可見肝郁精虧證,在治療此證時加用當歸、生地黃養血補腎,菟絲子、牛膝補益肝腎,也可酌加杜仲、紫河車等。肝郁痰濁證以化痰泄濁為主[14]。
頭痛發病率高,影響人們正常生活,西醫對其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僅能在頭痛發作時服用止痛片緩解癥狀。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加,頭痛成為內科就診率最高的疾病。目前,中醫臨床上對偏頭痛的研究大多從風、火、痰、瘀等方面入手,從宏觀角度出發將其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方面,微觀上再將外感和內傷兩大類細分,其中內傷頭痛多分為肝陽頭痛、血虛頭痛、痰濁頭痛、腎虛頭痛、瘀血頭痛5種類型。現代醫家多從其中某一方面著手,著重分析其具體病因病機,將其證型進行擴充。其中不乏從肝入手者,多將頭痛分為肝陽上亢型、肝郁氣滯型、肝風夾痰型、肝腎陰虛型、氣血虧虛型等證型[15]。
王松齡教授臨床經驗頗豐,以其獨特的辨治思路,另辟蹊徑從肝郁入手,將偏頭痛具體分為6種證型,認為肝郁是頭痛發作的重要病因,從肝郁辨治效果甚佳。肝木喜調達,惡抑郁,肝郁日久可耗氣傷精,亦可化火傷津,日久形成血瘀與痰濁。肝郁日久,阻礙陽氣而形成寒凝之象。治療時以疏肝理氣為主要原則,結合具體病因病機給予不同方藥。在對偏頭痛的分型治療上,王松齡教授總以內傷為主因,疏肝為其大法,以此治療,收效甚佳。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中醫學對偏頭痛的分型治療現狀,介紹了王松齡教授從肝郁角度辨治偏頭痛的分型經驗。希望對中醫辨治偏頭痛有所益處,對同道之人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