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臧艷紅
(河北省霸州開發區醫院,河北 廊坊065700)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對稱性、侵蝕性的以關節滑膜炎癥為主的系統性疾病,反復發作未經控制的關節炎癥可引起關節軟骨和骨質破壞,導致關節功能障礙甚至畸形,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年來,隨著各種藥物及治療方法的應用,對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已取得較好的療效。筆者采用正清風痛寧穴位注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2015年在河北省霸州開發區醫院門診就診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50例,其中男10例,女40例;年齡21~52歲,平均30.5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6.2年,平均1.8年。
1.2 診斷標準 采用201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和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制定的早期類風濕關節炎分類診斷標準[1]。
1.3 排除標準 伴有關節功能障礙及畸形者;伴有其他臟器疾病者;服用激素治療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正清風痛寧注射液(湖南正清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3020279,2 m L∶50 mg)穴位注射,每次4 m L,隔日1次。根據近端取穴原則,在病變局部或者鄰近部位取相應穴位,近端選穴對局部的病證有祛除邪氣、疏通氣血、散瘀止痛等作用,是腧穴局部治療作用的體現。腕關節疼痛者選腕骨、后溪、列缺、外關等,肘關節疼痛者選曲池、手三里、天井等,膝部疼痛者選陽陵泉、足三里、犢鼻、梁丘、委中等,踝關節疼痛者選丘墟、三陰交、解溪、昆侖等。治療時患者根據穴位選取俯臥位或仰臥位,用5 mL注射器5號針頭抽取正清風痛寧注射液4 mL,常規皮膚消毒后緩慢進針,穴位出現酸脹感時回抽無回血,即可將藥物注入,藥物注入的速度依據患者體質及病情決定,注射完畢后出針,用消毒棉簽稍加壓迫以防出血。每次選3~4個穴位,每個穴位注射1.0~1.3 m L,隔日1次。治療30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近期控制:治療后受累關節腫痛消失,關節功能改善或恢復正常,紅細胞沉降率、類風濕因子恢復正常,停藥后可維持3個月以上;顯效:受累關節腫痛明顯好轉或消失,紅細胞沉降率、類風濕因子滴度降低或已復常,但關節腫脹尚未消失;有效:治療后受累關節疼痛或腫痛有好轉;無效:治療3個療程,受累關節腫痛無好轉[2]。
3.2 結果 50例患者治療3個療程后,近期控制3例,顯效26例,有效17例,無效4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2.0%。
患者,女,34歲,2014年6月13日就診。主訴:左側近端指間、雙腕、雙膝關節間斷疼痛、腫脹1年余,加重1周。患者于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腕關節疼痛、腫脹,當時未在意,在家自服消炎止痛類藥物(具體藥名及劑量不詳),疼痛稍緩解,后停服藥物。半年前逐漸出現左側指間關節、右腕關節、雙膝關節疼痛,晨起發僵,約1 h后緩解,再次服用藥物(具體名稱及劑量不詳),效果不明顯。1周前上述癥狀加重,遂來醫院就診。刻下癥:左側指間關節疼痛,雙腕關節腫脹、拒按,皮色正常,活動時手腕疼痛,雙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尚可。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正常,紅細胞沉降率34 mm/h,類風濕因子42 IU/m L,C反應蛋白25 mg/L。X線檢查骨質疏松,未見明顯骨質破壞。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給予正清風痛寧穴位注射,穴位取腕骨、后溪、列缺、外關、陽陵泉、足三里、犢鼻、梁丘、委中等,每次選取4個穴位,每個穴位注射1 m L,隔日1次,穴位交替使用。2014年7月13日二診:自述左側指間關節疼痛明顯減輕,雙腕、雙膝關節疼痛好轉,晨僵時間縮短至40 min,紅細胞沉降率降至28 mm/h,類風濕因子40 IU/m L,C反應蛋白22 mg/L。繼續治療以觀療效。2014年8月13日三診:自述雙腕、雙膝關節疼痛已明顯好轉,晨僵時間縮短為20 min,腫脹減輕,雙腕關節活動尚可,紅細胞沉降率降至20 mm/h,類風濕因子33 IU/m L,C反應蛋白11 mg/L。囑其繼續治療。2014年9月13日三診:患者自述左側指間、雙腕、雙膝關節疼痛消失,偶有晨僵,腫脹亦不明顯,活動自如。紅細胞沉降率降至15 mm/h,類風濕因子14 IU/m L,C反應蛋白8 mg/L。囑患者回家后注意休息,適當運動,保護關節,以免復發。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系統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小關節,早期以滑膜的炎癥和滲出為主,晚期引起骨破壞和侵蝕,導致關節功能喪失。正清風痛寧注射液主要成分為鹽酸青藤堿,是從中藥青風藤中提取而成,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青風藤治療風濕病早有記載,《本草綱目》曰“治風濕流注,歷節鶴膝,麻痹瘙癢,損傷瘡腫,入酒藥中用”;《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載“祛風濕,通經絡。治風寒濕痹,鶴膝風,肢節腫痛”。青風藤可使注射佐劑側足腫脹明顯消退,對另側遲發性超敏反應性足腫脹亦有明顯的消退作用,另對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足腫脹均有顯著的消炎作用,且消炎作用較迅速。青藤堿在小鼠熱板試驗、醋酸扭體試驗中均有顯著的鎮痛作用[3]。穴位注射是集藥物、針刺和經絡為一體的綜合療法,既具有藥物抗炎、鎮痛及免疫抑制作用,又能發揮穴位對疾病的治療作用。穴位注射后可維持較長時間的刺激,可比針刺更好地發揮穴位的治療作用。藥物穴位注射治療作用快,效果優于同等劑量下肌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具有穴位相對特異性[4]。本研究結果表明,正清風痛寧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長期應用安全性好,對人體各臟器毒副作用小,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