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川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中醫院,江西 撫州331800
風濕病屬中醫“痹證”范疇,是臨床常見多發病,病程長,癥狀復雜,變化多端,常導致患者勞動力喪失,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筆者根據中醫辨證分型治療風濕病,取得滿意療效,現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風濕病多由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流注經絡、肌肉、關節,使氣血瘀阻而發病。《諸病源候論·風痹候》載:“痹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狀肌肉頑厚,或疼痛,由人體虛,腠理開,故受風邪也。”痹證有風、寒、濕、熱之差異,治療也應根據證型分別采用祛風、散寒、清熱、除濕之法,結合行氣活血,舒筋通絡。
病案1:患者,女,43歲,2016年6月15日就診。主訴:6月8日搬住新房,因通風較差,地墻潮濕,天氣炎熱,用自來水洗澡,夜臥濕地逐漸引起周身沉困,手足不靈活,頭重,特來找余診治。查體:患者精神萎靡不振,頭重,四肢關節酸脹,周身有沉重感,舌苔白膩,脈濡緩。中醫診斷:風濕(濕偏重);治療擬祛風除濕散寒。擬羌活勝濕湯加減:羌活10 g,獨活10 g,細辛5 g,炒蒼術10 g,白術10 g,炒陳皮8 g,秦艽12 g,炒白芍15 g,桂枝10 g,茯苓15 g,炒薏苡仁30 g,生半夏8 g,8劑。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6月17日二診:患者周身沉重、關節酸痛好轉,但精神較差,納呆,舌苔薄白膩,脈濡。上方去細辛、秦艽,加白豆蔻10 g,炒厚樸8 g,神曲10 g,續服8劑,每日1劑。服藥后,全身不適癥狀消除,恢復正常,病獲痊愈。
按語:患者平素身體結實,因長夏季節,久臥濕地,風濕浸淫,外流注經絡,內濕困脾胃,以致周身沉困,關節酸痛,頭重,納差,以羌活、獨活、細辛、秦艽祛風除濕、溫經散寒,半夏、蒼術、白術、茯苓、陳皮、白豆蔻、薏苡仁健脾祛濕,白芍、桂枝調和營衛。諸藥合用,祛風散寒,燥濕健脾。服藥后,諸癥改善而痊愈。
痹證日久,邪氣久羈,氣血運行不暢,津凝為痰,痰濁蘊結,痰瘀之邪深經入骨,久則血凝氣滯,經絡痹阻不通,出現疼痛,關節腫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舌苔白膩,脈細澀。多見于類風濕關節炎、痛風、強直性脊柱炎等。
病案2:患者,女,56歲,因“雙手指關節腫痛近1年”于2015年10月25日就診。主訴:手指關節腫脹疼痛,呈梭狀,在縣醫院檢查類風濕因子陽性,X片顯示手指關節有類風濕關節炎病變。曾多次服用布洛芬、吡羅昔康片及激素藥,未見明顯好轉,找余診治。查體:患者兩手指關節輕度腫大,酸痛,有畸形,手指僵硬,活動不利,舌苔薄白膩,脈濡細。辨證屬風寒濕邪蘊結,深入筋骨,流注關節,經絡受阻。治療以祛風寒濕痹,搜風通絡,益氣活血。擬黃己烏桂湯加減:黃芪30 g,桂枝10 g,尋骨風10 g,細辛5 g,制川烏10 g(先煎),制草烏10 g(先煎),僵蠶10 g,膽南星8 g,芥子8 g,全蝎6 g,大蜈蚣1條,地龍10 g,防己8 g,秦艽15 g,陳皮8 g,赤芍10 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1月10日二診:上方服用16劑,患者自覺疼痛癥狀減輕,但手指關節腫大、畸形如故。效不更方,續以上方20劑。12月2日三診:手指腫大、疼痛有好轉,以上方去全蝎、秦艽、防己,加仙茅10 g,淫羊藿10 g,連服20劑。12月23日四診:手指關節活動好轉,關節腫大畸形明顯改善。苔薄,脈濡,以上方去蜈蚣、膽南星,加骨碎補,續服20劑。2016年1月14日五診:患者除手指遺留輕度畸形外,疼痛、腫脹等癥狀基本消失,活動功能恢復。囑其天氣寒冷時,用溫水洗刷,加強手指關節功能鍛煉,隨訪1年,未復發。
按語:類風濕關節炎屬中醫“著痹”“骨痹”“筋痹”范疇。《內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其病因病機是外受風寒濕邪侵襲,久而致肝腎精血虛弱,致經絡痹阻,氣血凝滯,留連久著,病邪深入筋骨,導致肝腎受損。肝主筋,腎主骨,肝腎筋骨失養,形成小指關節腫脹呈梭狀,屈伸不利。治療以黃芪、當歸調理氣血;秦艽、尋骨風、防己、川烏、草烏、細辛、桂枝祛風濕,溫通經絡;膽南星、芥子化痰;更以蜈蚣、全蝎、地龍搜風通絡;川烏、草烏祛寒濕之痹痛,必須久煎;加仙茅、淫羊藿、骨碎補、何首烏補肝腎;但蜈蚣、全蝎有毒,不宜久用。因痹證頑固,治療2個月,癥狀基本消失,活動自如。
痹證的發生主要因人體正氣虛,腠理不密,衛外不固,風寒濕熱之邪乘虛而入。《內經》云:“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痹證日久,氣血損傷,臟腑虧虛,此乃正虛邪戀,因此臨床治療以益氣固衛,和營養血,補益腎督。本證型多見于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
病案3:患者,男,45歲,2015年在廣州打工,腰痛連及右下肢酸痛麻木,不能行走。廣州某醫院CT檢查提示:第3、4腰椎及第4、5腰椎椎間盤突出較嚴重,建議手術治療。因拒絕手術,于10月25日找余診治。主訴:在外地打工,長時間彎腰,過度疲勞,引起腰酸痛,連及右下肢麻木,步履不便。查體:腰部疼痛至右下肢放射性酸脹麻木,輕度跛行。因勞倦所傷,外邪深入筋骨,氣血阻滯,引起腰腿酸痛,舌質暗紅,苔薄,脈和緩、緊。辨證:腎督虧虛,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治療以補腎壯腰,益氣活血,通絡除痹。擬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黃芪50 g,當歸10 g,白芍15 g,桂枝10 g,狗脊15 g,桑寄生15 g,續斷片10 g,獨活10 g,徐長卿10 g,伸筋草10 g,川牛膝10 g,地龍10 g,蜈蚣1條,醋乳香10 g,制沒藥10 g,五加皮10 g,10劑。每日1劑,水煎服。11月5日二診:患者疼痛、麻木癥狀減輕,仍有腰酸,行走有輕度跛腳。上方去制乳香、制沒藥,加仙茅10 g,淫羊藿10 g,杜仲10 g,續服10劑。患者腰酸,右下肢麻木等癥狀消失,行走如常,囑其不要過度疲勞,注意體位,返回廣州工作,至今未復發。
按語:腰椎間盤突出證屬中醫“腰痛”“腰腿痛”“痹證”范疇。《素問·痹論篇》曰:“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中醫認為,元陽不足,氣血虧虛,導致筋骨失養,“不榮則痛”。勞動過度,長時間彎腰體位,致瘀血內阻筋骨,氣血運行失調,外感風寒濕邪,邪阻經絡,導致機體陰陽失衡,“不通則痛”。西醫認為,本病因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松弛膨出或破裂,從而壓迫周圍組織,使局部神經根水腫,引起腰腿痛等一系列癥狀。今用中藥黃芪、當歸、白芍、桂枝補氣血,和營衛;獨活、桑寄生、牛膝、徐長卿、制乳香、制沒藥祛風濕,活血止痛;續斷、狗脊、杜仲、仙茅、淫羊藿壯腰脊,溫補腎陽;地龍、蜈蚣通絡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調補腎督、祛風除痹、溫經通絡之效。
風濕病的病因復雜,癥狀變化多端,治療方法亦各不相同,因此必須辨證準確。案例1屬風濕浸淫,濕邪重著濡滯。因初病邪實,以祛邪為主,重用祛風除濕,佐以燥濕健脾。案例2風濕痹癥久而不愈,痰瘀交阻,正虛邪戀,以及案例3,勞倦所傷,則需重視扶正,標本兼顧,治療時應重視益氣血,和營衛,補肝腎,溫腎陽。有痰瘀者,則行瘀祛痰,佐以祛風濕,溫經通絡。病情頑固者,一定要加蟲類藥,搜風通絡,蟲類藥善于走竄,能引藥直達病屬。風濕病久痹不愈,必須堅持治療,只要辨證準確,治療得當,用藥精準,定能達到預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