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艦 戈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中元節在北宋以前的唐高祖時期,因崇尚道教始祖老子李耳是唐代李氏皇帝的祖先,由此使道教提倡的中元節活動得到了大規模發展。中元節的主題思想在七月十五這一天也有了初步定位,在民俗節日活動中呈現出了“中元節”和“盂蘭盆齋會”并行的格局。宋代以前,盂蘭盆齋會多是由宮廷主辦,在寺觀中進行盛大的節日活動,是為所有事佛弟子舉行的集體性大規模普度眾鬼的佛事活動。此時的“盆齋”多是富麗奢華,也沒有出現適應于個體的民俗節日活動。雖然個體對于這種盛大的齋會參與積極,但是被動地由寺院安排,而且除都城長安、洛陽和著名寺觀以外,很難發現有關“盆齋”的其他地方記載,這說明在宋代以前遠離都城的地方,不會舉辦大規模的“盂蘭盆齋會”節日民俗活動。
北宋時期的中元節舉行各式各樣的民俗活動,從史料記載可知,當時主要有以下幾類祭祀娛樂活動。
佛教在《盂蘭盆經》中講述了七月十五這一天,高僧目連解救亡母靈魂的故事:目連高僧為報父母養育之恩,試圖救贖輪回變成餓鬼的亡母。目連以缽盛飯給其母,但飯到其母手中就立刻化為灰燼,不能飽腹。目連于是向佛祖祈求救贖其母,佛祖說必須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供養十方高僧,以此來超度亡靈。于是目連按照佛祖所說,在七月十五日這天供奉盂蘭盆,救贖現世乃至七世父母,這便是盂蘭盆的來源。這則故事本是以吸引民眾信奉佛教、招攬佛教信徒為目的,因此于七月十五日寺院開設講誦《盂蘭盆經》的齋會。
南北朝和唐代的節慶內容大致相同,主要以供養“盂蘭盆”為中心,以盆齋、盆會的形式開展活動。寺院或宮廷準備盂蘭盆,在其中放入以食物為主的供品,用紙花、竹子、蠟燭等裝飾,寺院和尚誦經,然后有歌鼓送盆等一系列活動。節日后兩天為“破盆”之日,“酒食犒勞為盆節出力的僧俗人等”[1]。此時盆齋多是由寺院舉辦,盆中多放“百味五果”等食物,盆供是“供養十方大德所用”,即供養寺院高僧所用。到北宋中期,盆齋的形式發生了一些變化,按《事物紀原》的記載,當時人多用竹子做成盂蘭盆的形狀,內用荷葉鋪飾,再放入各種食物,并將目連救母的畫像放入其中,用祭祀目連的形式來請求神明對親人的救贖。如此看來,北宋中期的盂蘭盆齋已經不像唐代一樣奢華,普通百姓開始用竹木自制盆齋,這種盆齋樣式的變化大概來源于唐代對盂蘭盆“刻木割竹……極工巧之妙”[2]的裝飾,盂蘭盆的作用從供奉高僧變成了“祭祀之所”。這顯然與《盂蘭盆經》“供養十方大德”的原意“失之遠甚”,與唐代的節俗也差距很大,但這種方式卻為個體的家祭提供了方便,百姓生活中也出現了以盆齋作為方式的家祭,如韓琦家祭中便將盂蘭盆定為“齋享”。這樣的變化,使盂蘭盆齋走出寺院齋供和道觀齋醮、走向民間成為可能,而北宋中期以后,盂蘭盆齋也的確出現了這樣的趨勢。
北宋承襲唐代遺風,盂蘭盆齋會期間出游玩樂也蔚然成風。《成都遨樂詩》曰:“飛閣穹窿軼翠煙,盂蘭盛會眾喧闐。”寫出了成都盂蘭盆會士庶在大慈寺游玩的喧鬧場景。《(淳熙)三山縣志》福州土俗記載當地百姓過中元節的方式,其中提到當日游神光寺的景象:“神光寺舊有佛涅槃像,旁列十弟子,有捫心、按趾、哭泣、躃踴、出涕、失聲之狀。每歲中元日供盂蘭盆會,因怪像以招游人,寺中遂成墟市,相傳謂之‘看死佛’。舊記閩王于薛老峰西作百道階,每歲中元,郡人盛游于此,王祠部逵(王逵,宋真宗時期大臣)作《中元宴百丈小樓》詩云: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樓高閣與云齊。中山酒熟中元節,歸去從他醉似泥。”寫到中元節福州神光寺以舊時佛像吸引百姓,游客摩肩接踵,寺中也因此成為集市。
從宋太祖開始中元節就有賞燈宴請群臣的習慣,“建隆六年七月中元節,詔京城張燈三夜。其夕,帝御東華門樓,召近臣宴飲,夜分而罷。太平興國二年七月中元節,御東閣樓觀燈,賜從臣宴飲”[3],并規定了宰臣以下觀燈“分班侍座”的次序。另外,皇室每年中元節都要到祖宗神御殿朝謁上香,并有公卿巡陵起居之制,其應源于唐代的公卿巡陵制度,內容即為宰臣替皇帝到諸陵祭祀行禮上香[4],如王珪作《中元節起居諸帝陵表三道》[5]123,王安石作《中元節三陵起居諸后表》[6]、《中元節起居諸陵表》等。宮觀做道場法事和道教齋醮,并由當時有名的文人做道場青詞(即道教舉行齋醮時獻給上天的奏章祝文),如:《景靈宮三殿開啟中元節道場青詞》《景靈宮三殿看經堂開啟中元節道場青詞》《建隆觀開啟中元節道場青詞》等。
唐末到北宋中期,“盂蘭盆供”形式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奢華逐步減少,開始變為民眾自營供奉,祭祀對象也逐漸由奉養高僧變為祭祀祖先,盆齋從寺觀走向民間。北宋末年以后,這種變化更為明顯,并出現了一些新的內容。
在《東京夢華錄》“中元節”一條中,對民俗節日的記載十分詳盡,為后世所不能及。在此我們主要對《東京夢華錄》進行分析,輔之以其他史料,梳理整個北宋時期中元節及其民俗內涵的演變過程。
一是盆齋的形式和內容的變化。“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游出賣。……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中元前一日,即賣楝葉,享祀時鋪襯桌面。”[7]782中元前幾日,集市上先有商戶賣紙糊的冥器、衣帽、架子等祭祀焚燒的物品;再以竹木自制成窩狀的盂蘭盆,在盂蘭盆中放入先前買好的紙錢、衣服;最后在盆齋焚燒祭祀物品,以享祀祖先。北宋末年的盆供只是殘留了盂蘭盆的形式,而內容已經完全不同于前代。盂蘭盆的作用由供奉神靈和目連,變成純粹為燒紙錢和衣服而做的器皿,也是中元節“燒紙錢”祭祖先這一習俗開始的標志。取代盂蘭盆起供奉作用的大概是“供桌”的使用,“賣楝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將祭祀實物置于桌上,而不再放于盆內。大約在哲宗末年徽宗初年成書的《歲時雜記》也印證了孟元老所記非虛:“人家大率即享祭父母祖先,用瓜果、楝葉、生花、花盆、米食略與七夕祭牛女同。……又以竹一本分為四五足,中置竹圈,謂之盂蘭盆。畫目連尊者之像,插其上,祭畢,加紙幣焚之。”[8]其中也提到了普通百姓人家在中元節祭祀祖先,把盂蘭盆作為焚燒的器皿,另置其他實物祭祀。從中可以看出,到北宋末年,尋常百姓中元節祭祀祖先的活動至少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盂蘭盆內焚燒紙錢、衣服等冥器,這是北宋中期以前不曾出現的習俗;其二是瓜果等食物祭祀,大致是前代盂蘭盆齋內容的簡化。這些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這就與北宋中期以前對僧道的供養、齋醮有了本質的不同。中元節由最初供奉僧道,祈求他們對祖先的救贖,變成了對祖先本身的祭祀。
二是增加朝廷祭祀活動。北宋朝廷到諸陵拜謁,并祭祀在前線陣亡的將士。北宋徽宗時期,“出車馬詣道者院謁墳。本院官給祠部十道,設大會,焚錢山,祭軍陣亡歿,設孤魂之道場”[7]792。南宋時亦如北宋之禮,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四“解制日”記載: “禁中車馬出攢宮,以盡朝陵之禮。及往諸王妃嬪等墳行祭享之誠。后殿賜錢,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州府委佐官就浙江稅務廳設斛,以享江海鬼神。”[9]在江邊放江燈,取照亮亡魂歸路之意。
北宋末年以后的中元節玩樂之風不減于北宋初年,《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汴京百姓在中元節玩樂的場景:“潘樓(汴京有名的夜市地點)并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連經》。……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7]792此時已經很少提及人們到寺院游玩、觀看盂蘭盆齋,百姓的主要活動變成逛夜市和在勾欄瓦肆里觀看伎人上演的“目連救母”雜劇。雖然目連經書畫仍被印賣,但目連已經由唐代被供奉的佛教高僧變為宋代雜劇的主角,中元節宗教色彩淡化,尤其是佛教影響更加弱化。
北宋中期以前各書對“七月十五”的記載主要以引述《盂蘭盆經》和《道經》故事為主,只有神宗年間的《事物紀原》對民俗略有描述。北宋徽宗時期以后,文獻記載由對經書的重視轉變為對節日及民俗本身的重視,大多都略去了對《盂蘭盆經》和《道經》的記載,而專記節日及民俗。由此也可以推斷,大約在北宋末年,民間逐漸淡化了中元節的宗教色彩。隨著南北朝以來附于其上的宗教色彩的淡化,節日內涵更加失去了敬佛齋醮、救拔餓鬼的正統佛、道兩教的精神,只是保存了盂蘭盆齋祭祀祖先的形式。這樣一來,就必將會有新的思想來彌補這一因宗教精神缺失而形成的空缺,而古代七月“秋嘗告成”的傳統不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人倫觀念上,都與中元節殘留下來的“祭祖”形式十分吻合,因此中元節逐漸與祭祀祖先、秋嘗告成的民間習俗結合起來,保留了“中元節”的名稱,而加入了新的內容。
北宋末年即北宋徽宗年間,中元節又增加了新的習俗“轉明菜、花花油餅、馂豏、沙豏之類,供養祖先素食。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賣麻谷窠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才明即賣穄米飯,巡門叫賣,亦告成意也”[7]792,即用新成熟的麻谷穗做成麻谷窠兒系在桌子腳上,是用好收成來告慰祖先之意。 這種秋嘗告成的習俗是北宋徽宗以前不曾見到的記載,從《歲時雜記》到《東京夢華錄》,再到《夢粱錄》和《武林舊事》,秋嘗告成變為此后中元節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這種習俗一直傳承到南宋末年。
北宋中期以前基本承襲唐朝和五代的傳統,后來節日民俗活動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大的改變在于“中元節”一名取代“盂蘭盆會”,逐漸成為七月望日固定的節日名稱。北宋時期受統治者的重視,道教日益活躍,加上“盂蘭盆齋”自身奢華的形式很難融合到百姓大眾之中,這使中國本土道教的中元節顯示出了后來居上的優勢,正式成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之一。
與名稱統一于道教中元節不同的是,民間七月十五的節俗并沒有歸于道教齋醮之中,反而逐漸褪去了宗教的色彩,擺脫了佛、道兩教教義的影響,加入了百姓自己的傳統和習慣,成為華夏民族每個家庭祭祖的正規節日。
綜上所述,北宋末年以后,中元節已經成為民間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中元節的主題和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節日主題由陳列目連救母畫像供奉高僧、祈求他們救贖父母祖先,變成直接祭祀祖先、秋嘗告成。從宮廷官府到士庶之家都十分重視,宮廷要派車馬到諸帝后陵悼謁,官府要拜祭江海鬼神,諸宮觀設普度醮,與士庶祭拜。官宦顯貴之人,在家中設醮飯僧薦悼。同時,普通百姓家庭也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家祭儀式:在節前數日,先準備焚燒用的紙錢、衣服等冥物,準備好楝葉鋪陳供桌;中元節一早,將穄米飯、轉明菜、花花油餅、馂豏、沙豏之類的素食置于祀桌,取供奉祖先和告成之意;然后在竹木做成的盂蘭盆內焚燒冥物,祭祀祖先。至晚間家祭儀式基本完成,潘樓夜市、勾欄瓦肆正是喧鬧之時,“目連救母”的故事從祭壇搬到舞臺,百姓駐足觀看,十分熱鬧。
宋代以前,盂蘭盆齋會的最初目的是為超度在輪回中受苦的父母及七世先人,吸引信徒供佛養僧,盂蘭盆主要為放置供養佛祖、高僧的物品而設立。南北朝時期的歌鼓送盆等形式逐漸將世俗化、娛樂化的色彩引入其中。到北宋中期以前,這種娛樂化的味道更加濃厚,皇帝帶頭設宴賞燈,百姓到寺觀郊游,以致寺院也成為集市。此時,盆供的形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百姓在家中也可以用竹木作盂蘭盆,放置目連救母畫像,盂蘭盆供由祈求神明救贖祖先變成了祭祀祖先之所,與前代相差甚遠。所以到北宋中期,中元節中的盆供逐漸由寺觀供佛齋醮向民間祭祀常節轉變。而這一轉變的最終完成時間大致是在北宋末年。
北宋末年,人們逐漸拋棄了佛、道兩教附于“七月十五”之上的正統教義,拋棄了對佛道救拔祖先的依賴,只保留了盂蘭盆供祭祀的形式。他們將古代秋嘗祭祖的傳統融入盆供祭祀的形式之中,形成了用盂蘭盆祭祀祖先,用糧食瓜果供養告慰祖先,祈盼家族來年獲得更多豐收,這也成為中元節在北宋末年以后新的民俗活動,并一直影響到明清時期并延續至今。
[1]張弓.中古盂蘭盆節的民族化衍變[J].歷史研究,1991(1):20.
[2]宗懔.荊楚歲時記·中國古代民俗(二)[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242.
[3]徐松.宋會要輯稿·帝系: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57:209.
[4]杜文玉,謝西川.唐代起居制度初探[J].江漢論壇,2010(6):70.
[5]王珪.華陽集:卷十一[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3.
[6]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四十五[M]//四部叢刊.上海:上海書店,1985.
[7]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M].伊永文,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8]陳元靚.歲時廣記[M]//歲時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75:545.
[9]吳自牧.夢粱錄:卷四[M].張社國,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