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群
(云南省昭通市實驗小學,云南 昭通 657000)
“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我們逐漸認識到,核心素養教育目的,是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鑒于教育對于一個人未來學習、生活職業的重要影響,在音樂“核心素養”內涵價值探究中,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個性品質、人格魅力,提高音樂能力素養為基礎的。在此,我依據自己的音樂課堂實踐教學經歷,結合相應的理論知識,融入自己的體驗感悟,得出了以下教學經驗,僅供參考。
“核心素養”是在社會發展新需求、教育改革新趨勢之下提出的新教育理念,是以生為本、基于學生立場背景之下提出的目光更為長遠、格局更為宏大的新教育目標,是綜合國際教育領域人格理論、學校愿景研究成果上的新升華。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闡述了“核心素養”的基本原則——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要求以全面發展為核心,提高包括小學生在內人的文化基礎、自由發展、社會參與的能力素養。
“核心素養”是與小學音樂教學的三維目標、素質教育目標的聯系發展,而非割裂退步,符合新時代音樂教學培養個人音樂素養的新趨勢。核心素養的落實大致可以從三個層面著手:課堂改革、課堂教學、教學評價,其中的課堂教學環節是是落實核心素養關鍵,在課堂教學中以生為主,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多種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
小學音樂教學中依然存在傳統音樂教學觀念中的落后思想,以唱歌、教授音樂知識、培育品德為主,雖然提倡素質教育下以生為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仍是以教師為主導,對于這些落后的觀念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主動改革。人音版小學音樂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唱歌知識,訓練音準、節奏,意會音樂形象,感受音樂情緒,以提高學生樂感、音樂核心素養。因此要針對小學生年齡特點,愛玩、愛笑、愛動天性,開展游戲化音樂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依靠聲形視圖的優勢,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教學。
例如,人音版一年級《好朋友》一課,要求學生初步認識集中音樂標志,用言語或動作表達歡快情緒,以音樂的方式與師生交流,并且樂于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教學過程中注重將音樂知識素養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提高音樂素養以增強對生活的理解與感受,在精神上獲得滿足,從而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以教育為教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音樂課程教學是用心意會歌曲的旋律、歌詞,感受創作者所表達某種情緒,修身養性,提高音樂鑒賞能力的過程,獲得有效性教學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積極主動性。對于音樂課堂中機械的教學方式、嚴肅的課堂氛圍、過分注重課本知識,導致了小學生對音樂課的反感情況,教師要在以個人過硬的專業知識、獨特的人格魅力、幽默有趣的教學方式、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興趣。
例如,人音版一年級《拉勾勾》一課,目的是增強學生對歌曲旋律的感受能力,初步學習歌曲的節拍。通過聆聽歌曲錄音讓學生充分感受旋律,可以加入編排的一些動作,讓學生邊演邊唱,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到音樂教學,在生動的情景化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音樂教學有效性。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能力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情世界,而音樂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中”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審美、鑒賞水平的提高。音樂藝術是視聽的藝術,憑借一雙靈巧的耳朵,聆聽感受,這種直觀感受需要長期在音樂環境中培養熏陶慢慢形成,在具備了音樂專業素養后,就能夠加入自己的見解、感受形成個人的音樂鑒賞眼光,而這種能力素養需要在小學生時期就加以培養。
例如,人音版一年級《你的名字叫什么》一課,為了訓練學生的節奏感,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在欣賞過后,啟發學生依據自內心的感覺進行編創活動,創造出更多的聲音給大家聽,展現自己的鑒賞心得。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自己的情感認知。在以班級為單位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極容易忽視學生的個性,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注重保護孩子的差異性。針對一年級孩子的天性,以及每一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教師應以生為主,倡導合作小組學習方式、游戲化教學。例如,用蹦蹦跳跳的兔子舞、魚咬尾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節奏、記憶歌詞。而對于每一個孩子不同的音樂才能教師要進行認真詳細的引導,做的因材施教,使音樂對學生教育的影響有效且長遠。
例如,人音版一年級《快樂的一天》一課,聆聽《其多列》導入,使學生感受牧童那快樂的生活,營造一股歡快的氛圍,讓低年級的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而對于不同音樂天分、能力素養的學生,可以通過分組學習的方式,讓生生之間互相交流討論,取長補短,提高音樂的能力素養。
小學音樂核心素養教學,需要教師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內化,提高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