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童 廣西藝術學院
版畫,古代就已存在了。新興版畫的“新”,到底新在哪里呢?
中國抗戰革命時期,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新興版畫的倡導者。魯迅指出,新興版畫“是取法與歐洲的,與古代木刻并無關系” 。新興版畫的新,“絕不是葬中枯骨,換了新裝,它乃是作者和社會大眾內心的一致的要求……,它所表現的是藝術學徒的熱誠,因此也常常是現代社會的魂魄。”[1]它的新體現在藝術家繪畫的內容上和藝術家的思想上,以新思想來表現前面所提及的“現代社會的靈魂”。
1928年魯迅設立朝花社,為我國新興版畫做了基奠。他編印了《北平箋譜》和《木刻紀程》等中國版畫畫冊,還編印了《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引玉集》等九種歐洲的版畫畫冊。他把國外的現代版畫引進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青年木刻學者[2]。
在抗日戰爭時期,魯迅將國外版畫引薦到國內,版畫作品反映了抗日斗爭和人民勞苦生活狀態,為弘揚民族精神做出極大貢獻。
1930年10月,魯迅攜幾位友人在位于上海四川北路的一家商店樓上開辦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次版畫展覽會,也稱之為世界版畫展覽會。展覽會展出作品的版畫家包括德國的珂勒惠支、梅斐爾德,蘇聯的法復爾斯基、岡察諾夫等。
魯迅對于版畫的創作態度提倡藝術精神和現實主義。在撰寫《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序目中提到,他非常贊同德國評論家豪森斯坦評價珂勒惠支的一句話,“藝術和頗深的生活相聯系”,應該“緊握著世事的形象”。“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了東北三省,江豐、陳鐵耕等木刻工作者印刷了大量抗日小畫報和木刻傳單,在街頭張貼[3]。雖然魯迅沒能親眼見到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但他的影響力貫穿了整個抗日戰爭。
魯迅贊賞珂勒惠支“以深廣的慈母之愛,為一切被侮辱和損害者悲哀,抗議,憤怒,斗爭 ;所取的題材大抵是困苦,饑餓,流離,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號,掙扎,聯合和奮起”。珂勒惠支特別關注德國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她刻畫的畫面場景些許是中國人民大眾的現實處境,中國木刻藝術家們能從中獲取或多或少的共鳴[4]。
抗戰前六七年,在這一時期,版畫工作者們思想激進,畫面呈現出來大都是生活和戰斗的場面。例如,力群的《采葉》、陳鐵耕的《母與子》、胡一川的《到前線去》以及李樺的《怒吼吧!中國》等大批的黑白木刻作品,這批佳作表現了中國人民當時受苦難的場面,精神的崩塌以及人民大眾誓死反抗的偉大民族精神。
中國現當代美術史上的重要坐標就是李樺先生。李樺先生的版畫《怒吼吧!中國》是中國美術史上含有極大分量的作品。這幅作品最能表現出民族在面臨危難時刻人民苦難的場景。作品中刻畫的是一個中國人,他被枷鎖緊緊地捆綁住了身體,還蒙住了雙眼。畫面看出這個人即將被殺害卻誓死奮力反抗著,整個肌肉和骨骼都處在反抗的狀態。畫面中那粗獷的線條,黑白線條簡潔有力,表情刻畫極為生動,造型簡潔夸張,刻畫出了民族危急時刻人民抗爭的決絕。魯迅精神的繼承者李樺對中國新興版畫做了巨大的貢獻[5]。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的12年間,因受歐洲版畫藝術的影響,初期版畫藝術家們對國外的藝術作品進行了模仿探究學習,漸漸向本土化和民族化邁進。抗戰時期傾向于壯觀的戰斗場面及略帶有諷刺意味。中國新興版畫表現出木刻藝術家們飽含真實情感創作出大批量的佳作,使得新興版畫具有無限生命力,令人敬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