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婷婷 沈陽音樂學院
聲樂演唱是一種音樂與語言相結合以表達歌曲感情內容的藝術形式。一次優美的聲樂演唱必然在咬字吐字上做到清晰圓潤。整個世界的音樂家都非常重視語言發音的標準,在咬字吐字上不斷地下苦功。以我國的漢語的聲樂演唱來說,在發音上講究“字正腔圓”。各種語言與漢語相比,大多只是語法和書寫上的差異,就發聲而言,其標準并無多大偏差。下面內容便圍繞漢語發音中的咬字和吐字展開。
咬字與吐字是基本的語言動作,也是語言發音的基礎。在中國的作品演唱中,常常要求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圓。漢語聲樂演唱的基礎就是掌握漢語發音的基礎知識。漢語文字都有相應的讀音,這個讀音是由聲母與韻母組合而成(部分漢字沒有聲母),再配以聲調從而發出來的。其中聲母是讀音開頭部分的輔音,一共有23個;韻母是讀音結尾的部分,一共有24個,因為韻母是發音中能夠進行拖音的部分,所以在演唱時保持它的連貫性非常重要;聲調是讀音的發音的音調高低變化,漢字發音共有5個聲調,但輕聲在聲樂演唱中沒有實際意義,所以通常默認為是4個音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
平時在聲樂演唱中,對一個字的演唱可以細分為三個連續部分:字頭、字腹和字尾。其中字頭便是在發聲母的音時發出來的部分,也是決定發音時咬字部位的因素,因為不同的字頭發聲的部位不一樣,所以常分做“五音”,即喉音、齒音、舌音、牙音和唇音,這是根據字頭發出時所在的口腔中的具體部位而命名的。
咬字在于字頭,那么吐字就在于字腹和字尾了。字腹和字尾其實就是發音中的韻母部分,按照字頭決定的發音口型,將發音進行完整。字腹是發音中最響亮的部分,它在吐字中起到引長音腔和共鳴的作用。字腹屬韻母部分,韻母又包括復韻母、單韻母和介母。每一個韻母在發音的過程中都會引起口型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將讀音完整、清晰、連貫地發出來。這個口型變化在音韻學中稱為“四呼”,包括開口音、齊齒音、合口音和嘬口音。
要想做到字正腔圓,首先就要咬正字頭,咬準字頭發音是“字正”的關鍵。前文已經提到,字頭是決定讀音發音在口腔部位的重要因素。試想如果用舌音去發唇音,那必然無法完成,結果只會導致發音出現偏差,因此必須清楚掌握五音的發音部位,同時對23個聲母的發音進行準確的練習。以人們常拿來開玩笑的“福建”來說,發音成為“胡建”就是字頭發音出錯的表現。字頭發音在口腔中的關鍵是把握發音時氣流的流動過程,尤其是對其受到阻擋的部位的把握。這個部位找準之后,就能夠咬正字頭。
在字頭發音正確的情況下,吐圓字腹就是“腔圓”的關鍵。吐圓字腹是一個結合字頭的準確發音,是將整個讀音完整地拼讀出來的一個過程。字頭發音是大方向,字腹發音則是發音的具體行為,是對讀音進行補充的一個過程。單韻母的發音是韻母發音的基礎,復韻母的發音則是單韻母的連貫發音組合,要掌握字腹的發音,就必須熟悉韻母發音時的連貫、轉折與起伏。當對韻母發音的方法準確掌握之后,就能夠吐圓字腹。
字尾是讀音的結尾,是一個過程的最終交代。在演唱中,無論一個音延長了幾個節拍和旋律,都必須有一個音來進行收尾。在“正”“圓”之后,以“滿”收尾,保證了一個字發音中咬字和吐字的完整性,也為后一個字音的發出進行鋪墊,因此收滿字尾是保證演唱的流暢與連貫的重要環節。
聲樂演唱時需要將前后兩個字的發音銜接起來,使音調始終保持連貫,這樣才能保證聲樂的優美動聽。當然,前后字的發音有千萬種組合,出現前后發音難以統一的現象,但始終必須要保證每個字的音都得以出現,同時還要保證兩個字的音落于一個共鳴的點。
氣息是吐字發聲的能量來源,也是保證吐字清晰與否的關鍵。如果將字比作是珍珠,那么要把這些珍珠串起來的那條線就是氣息。只有平穩正確的氣息,才能夠保證發音不會出現躍起與跌落的現象。聲樂的演唱過程需要始終保持自己的氣息穩定,既不過猛也不過淺。
漢字發音的準確性是聲樂演唱中的咬字和吐字的關鍵,首先要求我們掌握聲母的“五音”和韻母的“四呼”等語言基礎知識,然后掌握一定的發音技巧,做到咬正字頭、吐圓字腹和收滿字尾,最后再把握好字與字、字與氣息之間的關系,以達到字正腔圓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