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理
認識上海戲劇學院知名教授王昆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那是在觀賞話劇《北極風情畫》時,當戲演畢謝幕時,我們十分驚訝地發現導演竟是位滿頭銀發的老太太!而她將抗日戰爭時期一個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的真實故事,編導得如此奇幻、美麗,令人動情。
鄰座的幾位觀眾看出我們的困惑,就你一句我一句熱情地介紹起這位導演來:她是上海戲劇學院王昆教授,近60年來一直從事戲劇表演教學和表演心理學的研究,她的表演學教學以及臺詞教學是最出類拔萃的,而且在教學中又善于發現學生的潛能,經短期調教能迅速成長為優秀的演藝人才,曾指導學生排練了許多次的實習話劇片段和大戲,桃李滿天下。這部話劇是她第一次面對社會公眾的商業演出,卻能一炮打響,大獲成功,足以證明王昆有著很深的藝術造詣和深厚的導演功力。聽了熱情介紹,使筆者對其產生了敬慕的感情,也萌發了采訪她的愿望。
在市郊松江新橋王昆的寓所,筆者又見到了王昆,她已82歲了,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敏捷。采訪伊始,她就謙虛又很自豪地說:我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教學生們演戲!
潛心研究,悉心培養戲劇人才
王昆自1954年進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學習,師承著名導演田稼教授,1958年畢業留校任教。之后,又攻讀研究生,師承著名戲劇家、導演吳仞之教授。長期以來,她一直對戲劇表演藝術教育進行不斷地學習、研究和探索。
例如,她在研究演員生物力學時,就聯想到是否可以從運動員體育生物學中得到啟迪。為此,她特地寫信向素不相識的世界乒乓名將李富榮求教。在表演教育中收獲豐碩的同時,她還獨創出“演員創作心理實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研究”、“表演理論史”等一系列表演學教材,發表論文多篇,她的這些研究成果,至今仍作為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表演理論必修課及教材運用。
令人稱道的是她一直教導學生要有正確的人生、倫理、學術、藝術的價值觀,抵制住商品、金錢和拜物主義的誘惑。她在筆者的采訪本上題詞:“教育是那片凈土,藝術是那座宮殿。”確實,這也是她和老伴徐企平畢生堅持不懈的追求。
滴水穿石,創造戲劇教育奇跡
7年前徐企平因病不幸逝世,他是中國著名的導演、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曾被文化部授予先進獎狀,并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曾八次榮獲全國或省市級伏秀導演獎、中國話劇導演金獅獎。1994年,上海高雅藝術基金會授予他金質獎章。
1981年他培養的藏族表演班學生被稱為戲劇教育的奇跡,30位學生都是西藏農牧民子女,其中28名是藏漢雙文盲,徐企平等老師手把手教他們寫漢字,付出了加倍的心血努力,使這些藏族孩子不僅學會了漢語、藏文,還學會了表演,學會了做人。他們的畢業演出《羅密歐與朱麗葉》,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轟動效應。上海觀眾驚訝地稱贊,西藏農奴的后代竟然能很瀟灑地演莎士比亞的戲!戲劇大師黃佐臨稱贊:“獲得了驚人的成功。”上海各大媒體乃至國外的媒體都報道評論了這出戲的精彩演出,英國莎士比亞研究學者和美國的戲劇專家聞訊都趕至上海來看戲,英國莎士比亞劇院藝術總監科克爵士激動地說:“我被征服了!”
多年來,王昆繼承老伴的遺志,退休之后一直回校給研究生上課,繼續培養戲劇教育的青年人才。
他們的女兒徐英子曾長期在瑞士、英國、瑞典、荷蘭留學與工作,回國后在母校上海戲劇學院任教,講授藝術管理、大眾傳播學等課程。
傾其積蓄,將優秀戲劇推上舞臺
話劇《北極風情畫》是徐企平和王昆依據七十多年前一本風靡抗日大后方的小說改編的,之后雖然在上海戲劇學院劇本朗讀會上朗讀過,廣受好評,但十多年來卻一直擱在抽屜里。
王昆和女兒徐英子傾全家人的所有積蓄乃至心血和智力,終于使《北極風情畫》登上舞臺了。
在排演該劇時,經費匱乏,有廣告商允若給她們50萬元的高額贊助,條件是要在演出中加上植入性廣告,為了保持此劇的藝術純潔,她們毫不猶豫地回絕了。
這個藝術家庭沒有被世俗污染,獻身于戲劇藝術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們的學生,紛紛前來助她們一臂之力。
著名影視演員祝延平是當年電視劇里最早的武松,放下自己公司的事,從北京趕來,在此戲中飾演抗日名將馬占山,演得有聲有色,頗有魅力。而且分文不取演出酬金,連在滬期間的賓館、膳食、出行等一切費用全部自理,還給予劇組很多幫助。
該劇策劃楊鳳良也從西安電影制片廠匆匆而來,和祝延平一樣都是自掏腰包的志愿者。
用他們的話來說:“誰叫我們是王老師的學生呢!”
(責編:辛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