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杲
新年伊始,辭舊迎新。近日歸集一些跟隨我家多年的老物件,不由得一種懷舊情緒油然而生。這些老物件伴隨了我家兩三代人的成長,見證了我家?guī)资陙淼纳睿鼈兙拖耜愥劦木疲骄迷较恪?p紉機、小鬧鐘、涼水瓶、竹涼枕……
這些老物件默默地守在家中某個角落,講述著當年的故事,散發(fā)出歷史的味道,讓人忍不住緬懷那過去的舊時光。
穿的變化:針線縫補好日子
我和老伴兒在上世紀60年代結婚時,爸媽在花市老百貨商場買了一臺燕牌縫紉機,作為禮物送給我們。那年頭兒,縫紉機是結婚彩禮三大轉兒(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中的一轉兒,很時髦,很貴重。從此,它就承擔了我一家老小穿衣的重任和日常縫縫補補的活計。
如今,時光過去了50多年,我們老兩口都是快80歲的老人了。這臺為我家服務了幾十年的老伙計,依然陪伴在我們身邊。在老伴兒精心保養(yǎng)下,這個老物件容貌不減當年。褐色的臺面倍兒亮,各機件跳動靈活,腳踏板噠噠跳動的聲音,依然清澈地響在耳邊。
蒸汽電熨斗、數(shù)字化電熨斗如今已經(jīng)被普遍使用,而過去要想平整衣服,只有用傳統(tǒng)的鑄鐵熨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烙鐵”。使用時,人們必須先把它放在火上燒熱,再在一塊舊布上試試溫度,稍不留神還會把衣服燙糊。那年月,人們都喜歡把褲子按照中線熨出一道筆直的褲線,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不一定認識這個老物件了。
食的變化:碗碟承載家常味
老北京人以往做蒸食時用來蒸面食的模具,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普通百姓家中比較常見。
記得我小時候,每逢春節(jié)前,母親就要忙里忙外地準備一家人過年的食物。除了燉一鍋肉,做一大盆胡蘿卜豆醬外,主食則一定要蒸出一缸饅頭、幾屜豆包和喜字餅。我在幫老媽干活時,最愛干的事就是把和好的面揪出劑兒來,包上棗泥兒、黑糖之類的餡兒,放在各種模子中,用手按平,用力往面板上一扣,一個個有花紋圖案的蒸食就磕了出來。圖案有福、祿、喜、壽字的,也有小鳥、小兔動物造型的,蒸出來特別招人喜愛。我從小玩慣了磕泥餑餑,對這活兒愛不釋手,直弄得滿手滿身是白面,挨老媽一通數(shù)落完事。
如今,市場上的主食廚房,蒸、炸、烙、烤食品花樣層出不窮,再用模子自制蒸食這種費時費力的活兒,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干了,其工具自然也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當年流行一種家庭飲水用具,專門用來晾白開水使用。它由耐高溫的玻璃燒制而成,有白色透明的,也有烏玻璃的,外觀漂亮,又很實用,頗受百姓家庭青睞。與之配套的是四個玻璃水杯,既能喝水,又能套在瓶口上當蓋用。它還有點禮品功能,遇到親朋好友結婚時,常當作禮物送人。
那年頭,汽水、酸梅湯之類的飲料,普通人家偶爾喝還可以,天天喝則喝不起。唯一最大眾化又經(jīng)濟實惠的就是白開水,俗稱涼白開。夏天的傍晚,大人孩子下班下學后,咕咚咕咚痛飲一頓,既解渴,又涼快。
我家的這套涼水瓶,歷經(jīng)幾次搬家,水杯早已不見蹤影。只幸存下這只涼水瓶,孤零零地躺在雜物柜里,成為那個年代留下的一點念想兒。
用的變化:收藏一段好時光
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父親有一天對我說,從明天開始,早晨起床就不要再等人叫了,順手就把家里這只精致的小鬧鐘放在了我的床頭。從此,這個小東西就成為我的小伙伴,一直陪伴在我身邊。說實話,開始我并不喜歡它。因為除了節(jié)假日,它每天都在不停的鬧,調門高,又沒有旋律,不知多少回把我從舒適的被窩里薅出來,攪了我的好夢。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逐步改變看法,感到它的辛苦和功勞。沒有它,我不知要遲到多少次,耽誤多少事,甚至會養(yǎng)成懶散的習慣。想到這兒,再聽到它的鬧聲,心情不再沮喪,忙碌的早晨也不再緊張。再后來,家里有了自動報時的鐘表,再以后又有了手機。悠揚的樂曲、詼諧的彩鈴,取代了它日復一日的鬧聲,這個小家伙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幾十年來父親留下的這個小物件,我十分珍愛,始終留在身邊。我常想,人生的路上永遠都需要一個“鬧鐘”,不斷提醒你,時刻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永遠追求生活的真善美。
涼枕和涼席,是炎熱的夏天人們必備的兩種清涼解暑的床上用品。這里說的竹涼枕與夏天市場上賣的涼席枕頭有所不同,它是用竹條、竹棍加工打磨后,按榫接方式做成的。一尺多長,半扎多寬,輕巧靈便,可以折疊,外觀呈深褐色,散發(fā)出一股竹香。它表面光滑,臟了可以擦洗,在炎熱的盛夏,枕上它休息,甭提多舒服涼快了。
記得小時候,每逢我熱得煩躁不安時,枕上它用不了多久就會安然入睡,伴隨我度過如夢的童年。上中專時,學生宿舍不要說空調,連電扇也沒有,它又伴我度過4年苦夏。后來,有了電扇等現(xiàn)代化的東西,它就被丟到一邊了。
我家的老物件還有老款收音機、洗臉盆鐵架、折疊鋼絲床、取暖湯婆子等,隨著時間的流失,都早已不知去向。現(xiàn)存的這些老物件也已斑駁陳舊,失去了從前的相貌和光鮮。但它們畢竟聚焦了一段歷史,反映了遠去的生活,多少也能看到社會發(fā)展的點滴,讓我們品味和感悟。
(責編:辛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