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薇芳
上海市華東師大一附中實驗小學是一所隨著教育改革的腳步發展起來的頗具特色的現代化學校。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校堅持以“為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為辦學理念,以“調整課程結構、強化科技教育、開發學生潛能、創建辦學特色”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深入調研、分析校情的基礎上,直面教育發展的新形勢、現實問題和新挑戰,堅持“以項目為中心”的實踐導向和“以問題為中心”的創新導向,積極營造自主探究、互動高效、快樂體驗的浸潤式課程文化氛圍,滿足學生的內在發展需求,滋養多元化發展潛能,全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一、“四多與四有”:優化課程框架結構
在深入推進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學校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指導,以有效學習為核心,以學生需求為導向,著力建構多層次、多種類、高質量的學校課程體系,打造“為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的浸潤式課程文化。
浸潤式課程文化建設的魅力在于系統生態性。為了構建浸潤式課程文化系統,學校從三方面提升課程領導力:其一,理解和把握課程方案,嚴格執行課程計劃,提升學校課程規劃能力;其二,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創造性落實課程方案的能力;其三,有效開展課堂評價,提升課程更新與評價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多特征、多維度、多元化、多形式”特征的課程體系。
浸潤式課程文化建設的魅力在于結構有機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強調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之間有機結合,同時還關注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內部的有效協同。在學科課程方面,加大基礎型課程的執行力度,強調規范;加寬拓展型課程的拓展廣度,增加門類;加強探究型課程的研究深度,選擇項目。如學校先后自主研發了《科學與未來》《健身與鍛煉》《小剪刀,大藝術》《紡錦織繡》等十多本校本教材及相應課程,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又如,學校以“創智天地,生態樂園”為主題,堅持課程建設的自主創新、課題選擇的科學前沿、內容取舍的生活趣味等原則。
浸潤式課程文化建設的魅力在于功能實用性。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著力貫徹課程質量管理“四有”功能標準:一是“有情”標準,即教學氣氛溫馨,實現師生情感和諧、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目標;二是“有趣”標準,即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生動活潑、氣氛熱烈,有趣味性;三是“有益”標準,即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選擇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具有促進意義;四是“有效”標準,即教學投入與效果產出的性價比高,實效明顯。實踐證明“四有”功能標準符合小學課程建設需要,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助推了學校的特色發展。
二、“生活與實踐”:彰顯科技教育特色
堅持開展了三十多年的科技教育,是學校浸潤式課程文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要渠道。上海華東師大一附中實驗小學作為“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學校”,秉承科技教育的優良傳統,以“學會科技、學會創新”教育主題為引領,始終把科技教育作為培育學生科學素養、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抓手和發展平臺。學校依托自身資源優勢,推進科技教育課程化,致力于校本課程建設,先后自主研發了《航海》《環境科技》《源動力》《幻方》《仿生模型制作與探究》以及《生活中的OM周周樂》等系列微課程,不斷豐富拓展型和探究型課程的內容和科目,與時代脈搏相連、與社會需求相銜、與學生成長相應,使科技教育迸發出強大的吸引力,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更寬、更高的平臺。科技教育特色在學校內涵發展中成就了教育的新篇章,形成了學校自主辦學的教育特色。
學校還以環境科技教育和生活科技教育為突破口,拓寬課程實施渠道,引入社會資源,以多元活動滿足學生的發展。成立創新模型俱樂部,吸引了大批小科迷。每學期兩次,組織學生到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農科院實踐基地等參觀學習,動手實踐,讓學生走出教室,在社會大課堂里沐浴科普陽光,啟迪科技夢想。如今,一年一度的學校科技節已成為學生的科技盛宴。在學校課程文化的浸潤下,一批“科學小達人”“創新小能手”脫穎而出,并在市、區級的科技競賽中屢屢獲獎。
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學校逐步形成了科技教育的創新模式。一是培養興趣,以興趣為導向,因趣生情,培養學生愛科學的情感;二是學習探究,以探求知識、提高技能為基礎,在學科學的進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三是學會創造,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目標,在應用科學的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學校把三大環節進行深度融合,形成了科技課程文化的“浸潤”特色,即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它成為學生求知的動力;鼓勵學生好問,讓它成為學生質疑原有認知、探求求知領域的起點;引導學生好思,讓它成為引發學生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價值取向。
三、“一課四環六策略”:創新課堂教學過程
浸潤式課程文化建設的核心是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關鍵在于追求高效的課堂。為此,在師生關系的處理上要以學生為主體,在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取舍上要以學生發展為主題。課堂強調的是教學氛圍的溫馨,教學過程的情趣,教學結果的有效。在這個理念的指引下,學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創新,積極探索和完善“基于有意義學習的小學課堂‘一課四環教學方法的研究”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課四環”課堂教學模式是指教師緊扣教學目標,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激活舊知、求證新知、點撥運用、融會貫通”這四個環節,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這個模式以聚焦教學目標、解讀學習任務作為教學的核心,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激活舊知”。即教師在教學時緊扣教學目標進行預設,從原知識結構中提取經驗,激活學生的舊知,引導學生“同化”和“順應”知識結構。
二是“求證新知”。即教師緊扣教學目標施教,指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結構的聯系,讓學生能夠推演與建構新知。
三是“點撥運用”。即教師緊扣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運用新知識結構,并能夠自主嘗試運用。endprint
四是“融會貫通”。即教師緊扣教學目標,檢測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能力,讓學生對新知識能夠融匯、舉一反三。
以上四個環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而每個環節的設置都依據學習過程的基本規律,服務于教學內容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達成。通過這四個教學環節的展開,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科學、規范、高效的教學過程。同時,教師在課堂上也發揮著引領、啟發、對話和協助作用;學生則是課堂學習的主角,圍繞知識建構的基本脈絡,進行認知結構的同化、順應與平衡,體驗知識的邏輯結構和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與教師進行有效互動,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進行“浸潤式”的深度學習。教師走進學生,及時了解、把控他們的學習情況,給予適當的點撥和指導。
“一課四環”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本質上是追求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的一致性,突顯“教”與“學”的同步遞進,促進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深度學習。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每位教師還結合“先行組織”“同化擴容”“環節優化”“知識遷移”“順應轉化”和“關系建構”等多元教學策略的靈活運用,不斷優化教學環節,推動教學進程,提高教學質量。
四、“全程規準工具”:引領課程教學評價
教學與評價是課程實施的不可分離的兩個方面。學校嚴格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并積極進行“調研規準”,堅持實施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努力使用教研備課工具、作業工具、考試工具、學校課程計劃工具、拓展型課程工具、課程與教學常規管理工具和課堂教學觀察工具,全程實施規準工具的校本化應用,引領課程教學評價新模式。
一是制訂完善的實施方案。為貫徹落實上海市教委的文件精神,學校制訂了《關于推進“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就實施目標、主要任務、具體步驟、操作方法和保障措施均作了明確規定和要求,將“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貫穿于教師“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的教學實踐中,為在學校層面全面、扎實、深入、有序地推進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是構建高效的運作機制。為了推動《方案》的有效實施,學校構建了三級教學改革實踐管理體系(校領導小組統領決策、教導處統籌協調、教研組負責實施),以確保浸潤式課程的實施取得實效。學校在《方案》實施過程中進一步推行精細化教學常規五項流程管理(精心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精心設計板書、精心設計問題、精心設計練習和作業),以加快推進“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評價”的過程。
三是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成立校“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協調、組織、監督《方案》的實施。學校根據《方案》提出的目標任務,加強對教師“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進行全過程、全覆蓋監管,為《方案》的有效實施提供了組織保障。
未來幾年,學校將結合布盧姆認知目標評價、學科雙向細目評價和學業成績統計評價,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為浸潤式課程文化建設導航,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基。
(責任編輯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