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勇+++譚紀振
摘 要:在當今這樣一個快速發展與轉型升級并存的社會現代化建設中,我們消防監督管理工作還有很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很多制約消防工作社會化發展的問題還需要突破。如何科學地審視消防監督管理工作現狀、從更高層次推動消防監督管理社會化發展,成為一個看似老生常談卻又不得不重新解讀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消防監督;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TU755 文獻標識碼:A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總則中就提出:消防工作按照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公民積極參與的原則,實行消防安全責任制。把預防火災放在首位,動員、依靠各行業和人民群眾,貫徹落實各項防火的行政措施、技術措施和組織實施,從根本上預防火災的發生和發展。同時將預防和撲救有機的結合起來,做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做好防火工作的同時,大力加強各方面建設,積極做好滅火準備,確保一旦發生火災,能快速、有效撲救,減少火災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一、消防監督管理現狀
(一)消防監督管理機制建設不完善
雖然《消防法》中規定:消防工作由國務院領導全國消防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消防工作。也規定了:消防工作按照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公民積極參與的原則,實行消防安全責任制。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形成了在消防監督管理工作由消防部門“單打獨斗”的局面。作為政府的業務主管部門消防部隊,既承擔了消防行政管理職能,又要開展消防執法工作職責。各類消防會議、規劃、宣傳、培訓、檢查等職責本應當由政府承擔組織的,也由政府直接安排給了公安機關消防部門。同時,政府部門對消防的重視程度往往決定于政府主要領導對消防工作的認識、認可程度。在部分職能部門的認識中,認為消防監督管理工作就是是消防部門一家的職責,大大的減弱了消防監督管理工作的力度。從履行責任的主動性、廣泛性以及扎實程度上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消防部門“無所不能”和“大包大攬”的監督機制模式,在履行消防職責上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往往都是被動履職,其他一些單位和個人經營場所的消防責任就更加難以落實。
(二)社會化消防管理工作力量薄弱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消防管理工作面臨著新“常態”。政府職能部門間信息溝通機制建設不完善,有待健全。特別是各種大型商市場、高層建設、公共娛樂場所、易燃易爆場所等發展迅猛,消防行政執法人員配備不足與所管轄范圍增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廣大農村地區,大部分壯勞力外出打工,只留下一些老、弱、殘留守,導致本就薄弱基層消防力量,更是雪上加霜,農村地區消防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甚至出現了倒退,農村“小火亡人”的情況屢屢發生,農村消防工作困難重重。同時,在國家大力發展經濟的情況下,很多地方都以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和目的,只要有利于經濟發展,要求一路“綠燈”,又加之消防投入只有看不見的隱形“效益”,導致很多單位、企業甚至認為消防安全工作是企業發展的“桎梏”,不重視消防工作的思想較嚴重,一切為了效益,一切為了生產,放松或者是直接就放棄了消防管理和投入。管理責任不明確、建章立制不全、人員不進行培訓、設施損壞不維修更換、堵塞疏散出口、 “三合一”等情況大面積存在,且反反復復,致使單位預防和抵御火災事故的能力極低,容易引發火災事故。
(三)消防投入不能效益最大化
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也加大的對消防工作投入,加強了消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投入進行消防宣傳,甚至一些地區還有政府投入購買一些消防公共服務。但是,投入與實際效果不能成正比,效益不能最大化。《消防法》明確了單位自身是落實各項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主體規定了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要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自查、火災隱患自除、法律責任自負”的消防安全管理職責。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要求下,下監督部門的督導和管理下,大部分單位、企業在進行建設時,會按要求進行消防投入,設置相應的消防設施。但在實踐過程中往往由于疏于管理、不懂管理,導致消防設施設備損壞、癱瘓不能正常發揮功效,一旦發生火災消防設施設備只是聾子的耳朵作擺設。在消防宣傳工作上基本停留在簡單印制發放宣傳資料、組織油盆滅火演示和疏散演練等,活動層面窄、規模小甚至不“接地氣”,不能深入人心,導致投入的效益不能利益最大化。
(四)消防體制與發展不相適應
當前消防部門工作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擔負的任務也越來越繁重,除了消防監督管理、火災撲救的任務外,還擔負著搶險、救援、重大活動保衛、執勤、反恐排爆等任務。而消防監督人員擔負的職責除了日常消防監督檢查外,還擔負著消防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消防產品監管、火災事故調查、執勤值班、消防宣傳培訓、信訪查處、對鄉鎮(街道)及公安派出所消防警組指導培訓等工作。
還有消防部門屬于部隊性質的,需要執行部隊諸多條令、條例、規章制度,增加了很多內部管理工作和要求,不能與地方工作實現無縫對接。在大多數基層消防部隊僅有2~5名消防監督干部,要面對轄區內的眾多單位和諸多工作,消防人員往往身兼數職,不堪重負。轄區面積擴大了、重點單位增加了、業務數量上升了,但是人員編制不變,這就導致了消防部門的力量顯得越來越薄弱,消防監督干部往往疲于應付很難主動性的根基轄區實際情況開展工作。所以這就由此產生了消防工作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嚴重不匹配,而帶來的一系列消防監督管理工作滯后等問題。
二、提升消防監督管理的對策
為做好消防監督管理工作,防止和減少火災危害,更好的提升和服務社會經濟建設,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結合當前消防監督管理工作現狀,提出以下淺見。
(一)建立健全消防責任體系
將消防監督管理工作滲透到全社會,全面推行消防工作社會化。從行政層面層層鑒訂消防安全責任狀,發揮考評評價的導向功能,把考核結果作為績效獎懲依據、評先晉升條件。消防監督管理工作是公共安全事業,政府是社會公共安全事業的管理者,應擔負起領導責任。充分發揮工商、住建、安監、勞動等政府部門在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作用,全面構建“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公民積極參與”的消防工作格局。同時針對單位、企業消防管理機制弱化的新情況、新特點,進一步加強單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主體意識,切實自覺履行消防安全職責,提高自防自救能力,逐步形成“消防安全自查、火災隱患自除、法律責任自負”的消防安全管理職責。建筑工程的管理應由建設等專業部門進行監督管理,并充分運用建設工程消防質量終身承諾制度。尤其是對于消防工程施工單位,更應嚴格把控準入關口,應規定延長消防設施消防質量保證期限和維護保養期限,消防部門、城建只對建設單位組織所遵守消防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endprint
(二)建立消防安全誠信制度
國務院印發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明確將遵循“政府推動、多方參與,統籌規劃、有序發展,條塊結合、上下聯動”的原則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場所的消防安全檢查標準化管理等幾大類幾十項關鍵要素。要進一步提高企業、單位和個人的消防安全的管理水平和誠信自律意識,落實企業、單位和個人的消防安全主體責任。建立企業、單位和個人社會誠信檔案,實行誠信積分一票否決制度。以關系到場所、消防設施、人身財產安全為重點,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檔案,及時予以動態更新。鼓勵支持建立行業組織和企業信用檔案,形成行業自律、質量自查、責任自負、自我約束、社會監督的消防產品質量監管模式。
(三)加快消防宣傳社會化進程
要不斷深化消防宣傳“七進”工作,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微博、微信等媒介積極開展社會消防安全宣傳培訓教育。宣傳培訓要制度化,培訓內容要實效化,培訓方法要“接地氣”。鼓勵相關院校開設與消防管理、教育、預防相關的專業和課程,培養高等級人材,進行消防工作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積極鼓勵推動消防宣傳、培訓中介機構的建設和發展,使宣傳、培訓工作真正進入“平民化”。教育部門應結合實際聯合相關部門統一編寫公共安全教育大綱和教材,將消防、治安、交通、地震等一系列安全防范知識作為中小學生必修內容納入日常教學課程中。在各地設立專門的消防培訓機構對消防員、消防監督執法人員、民警、公務員等進行非學歷和學位教育,切實提升其崗位履職能力。各級政府應根據本地實際,統籌消防宣傳、培訓工作,可嘗試統一購買消防宣傳公共服務。
(四)建立消防援助制度
可依照法律援助的辦法,引入消防援助,包括消防法律法規的援助和消防技術援助。尤其是技術援助,應由政府出臺相應政策,讓消防設計、施工單位盡一些社會責任,由多家消防設計、施工單位抽調技術人員成立援助機構,對消防工作管理、消防設施建設等技術性問題進行免費咨詢和技術援助。
參考文獻
[1]杜文喜.新消防法施行后消防監督執法工作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武警學院學報,2009(6):76-79.
[2]李學仕.當前消防監督管理制度存在不足及對策[J].管理觀察,2012(26):119-120.
[3]劉宇.健全常態化火災隱患排查整治機制的幾點思考[J].廣東化工,2013(15):112+135.
[4]趙培仁.當前消防監督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對策[J].武警學院學報,2016(8):85-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