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泉
摘 要:在新形勢背景下,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越來越快,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建筑工程的規模。本文是作者結合自己所做的工程實例,對錨桿靜壓樁托換法限沉應用技術做的具體研究,可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錨桿靜壓樁;托換法;框架結構
中圖分類號:TU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4-0057-01
1 工程概況
某建筑物為兩層框架結構,長46.2m,寬10.9m,建筑面積700m2,采用柱下條形基礎(見圖1)。因建筑場地表層覆蓋有3m厚新近填土和15m厚物理力學性質很差的淤泥,為滿足建筑物承載力和沉降要求,由某地基處理單位采用電滲-塑料排水板-強夯方法進行地基綜合處理,但在地基處理后建筑主體工程施工完成尚有15kPa活荷載未加上的情況下,發現建筑物整體沉降較大。據沉降觀測資料,建筑物從竣工起至其后的5個月,15個沉降觀測點平均每點沉降12.97cm,最大沉降達15.68cm,且還在以0.83mm/d速率下沉。為確保建筑物的正常便用,建設單位要求對建筑物采取切實可靠的措施限沉。
2 沉降原因分析
為查明建筑物沉降過大原因,在建筑物的四個角點布置了四個靜力觸探孔,靜力觸探曲線如圖2所示。根據靜探曲線,結合場地原工程勘察報告,地基綜合處理后,工程地質條件如圖2。
比較地基綜合處理前后工程地質條件發現,地基綜合處理效果很差,除表層3m厚填土強度提高到80kPa和1m厚淤泥強度略有提高外,其下地層強度沒有什么變化。由于基礎埋深達2m,致使條形基礎下只有2m厚強度稍高土層。填土和其下淤泥軟弱下臥層在上部荷載作用下壓縮固結,是建筑物整體下沉的主要原因。
用建立柔度矩陣(分層綜合法)的方法求解柱下條形基礎的沉降,計算結果如圖3。
柱下基礎沉降平均為30.83cm,最大為43.44cm,和建筑物己發生沉降對比,可知建筑物柱下基礎平均還有17.86cm較大沉降。
3 限沉方案設計
3.1 方案選擇
針對建筑物沉降原因,對建筑物限沉應進行基礎托換,以減少其對淤泥軟臥下臥層的壓力,從而減少建筑物的沉降。比較托換法的各種方法,并考慮到建筑物場區工程水文地質條件、基礎形式,尤其是建筑物所具備的施工條件(內部空間狹小、高度受到限制),選定了錨桿靜壓樁托換法。
3.2 錨桿靜壓樁單樁承載力確定
(1)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
選淤泥層下礫砂層為樁端持力層,樁端進入持力層0.5m,則樁長L=1.0+1.0+13.5+0.5=16.0m, 選錨桿靜壓樁截面邊長為250mm,則單樁承載力為:
Ra=Up×Σqsia×Li+qpa×Ap
=0.25×4×(13×1+9×1+5×13.5+20×0.5)+0.25×0.25×800
=149.5KN
(2)根據靜力觸探試驗,利用Pa=ks×Ps(l)/Kp估算,取礫砂層Ps(l)=3500kPa,ks=0.065m2,Kp=1.5,則Pa=0.065×3500/1.5=151.7KN。
選單樁承載力為150KN。
3.3 樁數的確定及其布置
在確定樁的數量時,主要考慮兩方面:一是上部結構荷重及其分布情況:二是與布置樁位有關的基礎底板構造形式。基于基礎已發生沉降12.97cm,在樁數設計中考慮樁與樁間土共同分擔荷載的作用,按照樁與樁間土7:3分擔荷載,并考慮到基礎底板構造形式,在建筑物36個柱下共布置80根樁,如圖1所示。
建筑物用80根樁托換后樁間土承擔30%荷載沉降計算(方法同前)如圖4,遠小于建筑物已發生沉降12.97cm。因此建筑物由樁間土承擔少量荷載所引起的沉降將很小。
由于壓樁時壓樁力可直接從壓力表上讀出,只要壓樁力滿足設計要求,單樁承載力就能滿足設計要求,因此,在壓樁力達到設計要求情況下樁的沉降很小。
3.4 承臺設計
由于建筑物條形基礎底板厚度薄,在壓樁孔上設置樁帽梁,如圖5。錨桿采用M24錨桿,由于基礎底板薄,用錨桿與基礎底板鋼筋焊接,以防止錨桿拔起。
4 限沉效果及評價
建筑物用錨桿靜壓樁托換施工從開始至施工完成,共用一個半月時間。
通過建筑物上布設的15個沉降觀測點觀測,從托換施工前至托換施工后六個月,各觀測點的平均沉降速率由0.830 mm/d減少至0.016mm/d。
根據沉降觀測結果,建筑物從托換施工完成至其后六個月,沉降己趨于穩定,平均沉降速率小于0.02mm/d,滿足國家規范要求。
建筑物采用條形基礎在托換施工中未發現墻體裂縫,整個建筑物結構完整。
建筑物利用錨桿靜壓樁托換法限沉是成功的,達到了預期目的,確保了建筑物的早日正常使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