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瑾
[摘 要]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越來越引起重視。以往的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以問題導向居多,表現為人們更多地關注了學生的負面問題。為此,有必要分析和研究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和理論,并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關鍵字]積極心理學;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研究顯示,國內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1]。在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描述、解釋、預測和矯正工作中,存在一種“問題導向”的模式,即人們過多關注了中學生的負面問題。這樣的消極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的作用[2]。為此,有必要探討一種更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積極心理學更關注人性友好的一面,它強調人的潛能,主張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解釋人的心理現象和行為,利用人自身積極的力量和優秀的品質將自己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從而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如果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建立一種關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將有利于推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一、積極心理學基本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在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心理學思潮。它是利用比較全面和完善的心理學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對人的自身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進行研究的學科[3]。 積極心理學主要是研究、考察、實踐人的福祉、發展、身心健康、平衡、幸福等,認為人類活動的最終目標是個人、社區、社會的和諧與幸福,側重關注發展人的積極正面的品質,扭轉以往傳統心理學過多關注病態品質的傾向。
目前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在主觀層面上,研究的是積極的情感與體驗;在個體層面上,研究的是積極的人格品質;在群體層面上,研究的是積極的公眾品質及良好的社會組織[4]。它主要關注人的積極情感體驗,譬如人的幸福感和快樂感等;關注人的積極態度和動機,比如合群和利他行為;關注人的積極自我,比如高自尊與成就和強自我主觀評價、積極樂觀;關注人的積極改變,比如如何運用積極的改變策略來應對困難、迎接挑戰[5]。
積極心理學特別強調“在積極的體驗中實現積極的改變”,強調的是在學習和良好行為塑造過程中積極體驗的重要性[6]。積極心理學中關于主觀幸福感以及積極的人格特質等方面的諸多研究,開拓了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為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
二、當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
及存在的問題
1.問題導向的負面關注
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導向模式表現為人們更關注學生的行為障礙,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幫助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這顯然忽視了青少年心理的發展性,偏離了心理健康的積極的價值取向,成為了這樣一種心理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的片面心理定位。目前很多中學開設的大多是以心理問題為專題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處理在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不夠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這一目標,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著重點落在了處理心理問題上。
問題導向造成的這種負面關注,使得一些學生認為尋求心理教師的幫助就意味著心理出了問題,因此形成了一種自我防御,對學校心理咨詢室和心理輔導教師采取回避態度,有問題也不愿求助,害怕被別人認為自己心理不健康。
2.混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
長久以來,有些學校的教師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混同起來,把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看作思想品德方面的問題。也常常把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直接拿來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了德育化的傾向,從而不能夠讓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性得以發揮出來[7]。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相通之處,二者的目的都是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但德育是讓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的一種教導過程,成功的關鍵在于實事求是;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能夠培養起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人格的討論溝通過程,成功的關鍵在于認同。
3.課程建設缺乏特色和融合
在教學內容上,常常將心理健康教育變成一種傳授心理知識的課程。一些教師機械地套用傳統學科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有些中學,甚至以相同的教學大綱面對全體學生,忽視了青少年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特點,其單調無趣的教學形式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偏重心理測試、輕視科學分析,偏重調查心理問題、輕視調研心理教育的方式,偏重障礙性咨詢、輕視發展性咨詢,偏重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輕視開展心理訓練活動。此外,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沒有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教師的任務,不在自己的工作范圍,以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只能依靠心理健康教師艱難地開展。
三、積極心理學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1.改變消極取向,樹立積極理念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和接納,改變認識上的誤區,把提高幸福感作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標,轉變問題導向的教育模式??梢詳U展自己的的研究領域,對學生心理的消極與積極層面都給予同樣的重視,開展對積極心理體驗、積極人格品質發展途徑的研究;在具體實踐中,應該相應地調整工作方式,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以促進全體學生心理積極發展為目標,開展團體心理輔導、講座和各種媒介宣傳等。
2.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正確區分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不再將它們混為一談。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設計要取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現狀,在教學中增加積極心理學的內容,如幫助學生體會積極心態的作用,讓他們理解主觀幸福感,培養他們的勇氣、克制、愛和希望等。在學生培養自身的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積極動機、積極自我這些積極的品質時,要給予他們指導和幫助[8]。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目的,都應該始終把發展學生的積極品質作為中心,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從各環節、各方面關注積極品質的形成,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作用發揮出來。此外,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方法,都應該遵循體驗性、可操作性、平等性這些原則,充分考慮個體的特異性,結合現實生活中有趣的熱點事件,使學生們的積極心理體驗在活動的設計下真正有效地被喚起[9]??梢越M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心理情景劇等,傳播積極心理的理念,使學生們在歡快的氛圍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endprint
3.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形式
積極心理學認為,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的最佳途徑是讓人們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如團體心理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能夠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更多的積極的情緒情感”[10]。教師應該做到:增強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實踐性、活動性和互動性,豐富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形式,使其不只是傳授心理知識的課程。例如開展團輔游戲、排演校園心理劇以及舉辦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知識競賽、班會演講賽、聯歡會等,這些有趣的活動都可以豐富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讓學生們可以從中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從而達到培養他們積極品質的效果。在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多使用那些平等積極的詞匯,比如尊重、分享、快樂、體驗跟感受這些詞語,為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創建一個積極和諧的環境,鼓勵學生們發展那些積極的、健康的心理品質。通過這些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形式,打破現今心理健康教育的固有模式,完善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要加強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不只要依靠著專業心理健康輔導教師,更要依靠廣大非心理學專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各學科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與學生的接觸更多,更容易發現學生的問題。為此,心理教師要幫助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學會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在學生建構積極健康的理念、提高幸福感的過程中起到幫助和引導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實踐中提升幸福感,并在這種幸福感的影響下,使其他的積極情緒得以延伸拓展。
5.注意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張巧明的研究發現,教師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是中學生心目中理想教師形象的關鍵因素[11]。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不斷提高并完善自己的個人素質,使自己本身具備積極的力量和優秀的品質,這樣才能夠自然而然地將其傳遞給學生,幫助他們擁有更美好的生活。此外,教師還需要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中的各種活動,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開展一種有利于師生雙方的心理健康教育,它應該是建立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由教師主導、學生配合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此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增進師生間的感情,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樂趣,從更深的層次幫助中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唐小麗,錢梅,盛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J].職業與健康,2005,9(21):13.
[2]丁俊霞,師彥潔.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中學心理健康教育[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25(1):20-21.
[3]Sheldon K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l(3):56-67.
[4]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321-327.
[5][8]張瀾.試述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12(7):100-106.
[6]賴運成.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28(9):90-93.
[7][10]王運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6(1):140-142.
[9]姜金花,吳建平.積極心理學范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8):11.
[11]張巧明.初中學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師形象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2):34-35.
(責任編輯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