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煌清
養成好習慣,鑄就大人生。良好的習慣對學生的成長發展來說十分重要。那么,學校該如何對學生進行習慣養成教育呢?在此,筆者從培養學生“彎腰撿紙”習慣的教育過程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定主題,小偵探
德育主題要按照兒童成長的規律,社會所期望的發展方向來確定。即教育者要按照社會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實施系統的影響,把社會的思想觀點、政治準則轉化為個體思想品質的教育。如為了改正學生亂扔果皮、紙屑的陋習,更好地培養“彎腰撿紙”的習慣,可組織學生開展“綠腳印行動”主題系列教育活動,通過“綠腳印文明出行”“綠腳印社區服務志愿者”“綠腳印走進敬老院”“綠腳印重走長征路”等系列活動,強化學生綠色出行、文明出行,從“我”做起。
為了使主題活動能夠入心、入腦,成為學生自覺的行動,必須讓學生親身體驗才行。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詩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見,親身體驗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讓其內心受到觸動,心靈得到洗禮,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正如筆者所在學校開展的“綠腳印行動”主題活動,意在引導學生綠色出行、文明出行,從“我”做起,培養其主動“彎腰撿紙”的習慣。同時,要求學生在校內注意保護學習環境,不亂丟紙屑,提高主動“彎腰撿紙”的意識。活動的開展要講究層次性,而且要逐步推進。可先開展“綠腳印行動——銳眼看校園”,讓學生當“小小偵探員”,尋找校園中與美麗校園不和諧的地方,并將其拍攝下來,制作成PPT在班級內展示,讓學生明白美麗的校園要靠大家來維護。然后逐步延伸“綠腳印行動——銳眼看社會”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把在社區、公園、商場等公共場所中發現的隨地亂扔果皮、紙屑等不文明行為,通過拍一拍、問一問、記一記、想一想的形式,將其記錄下來;隨機采訪民眾,了解他們對隨手亂扔果皮、紙屑等不文明行為的看法和建議;當場記錄所看所想,之后整理成文,撰寫調查報告。深入體驗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生活環境要靠每一位公民去呵護,只有人人成為文明的倡導者、踐行者和守護者,才能讓環境更加美麗、和諧。
二、小問題,大辯論
辯論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讓他們對某些社會問題、現象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開展主題辯論會有利于學生理清思路、明白事理、發現自己的優點與審視自己的不足。
如在開展“綠腳印行動”主題辯論會時,可圍繞“不是我扔的垃圾,要不要主動撿起”這一話題進行辯論。教師把學生分成三組,即裁判組、正方和反方,由正、反兩方展開辯論。主要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第一環節,由正、反兩方組長通過引經據典、講事實、擺道理進行3分鐘的觀點陳述。第二環節為5分鐘的自由辯論時間,雙方針對對方陳述的觀點提出質疑,進行自由辯論。第三環節,各組選出代表進行總結陳述。第四環節為展示調查報告。第五環節,由裁判組評出“最佳辯手”“優秀調查報告”。最后,由教師對辯論的結果進行總結,并結合調查報告進行分析評價,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達到辯論的目的。通過辯論,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懂得了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也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良好品格。
三、樂行動,會監督
高爾基說:“在生活中,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行動更重要、更珍奇了。”可見,光有想法還不行,關鍵是要付諸行動。為了提高學生的行動力,應要求學生確立行動目標,制訂行動計劃 ,并要求學生根據行動計劃逐條落實,在行動過程中寫“行動隨筆”,拍“行動微電影”,制作“行動手抄報”,開展“行動反思”等。要注意的是,行動目標不求大而全,而應小而實,只要通過努力便可達成。如果讓學生每兩周完成一個小目標,改正一個小問題,慢慢地學生就可形成一個好習慣。
目標的達成離不開強而有力的監督機制,不但要讓學生進行自我監督,培養他們的自覺性,還要讓他人來監督,力促行動的落實。因此,建議人人都當“小小督導員”,對學校中、家庭里、社會上的不文明行為進行勸導。
四、照鏡子,善反思
反思,是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應用的概念之一。英國哲學家洛克認為,反思或反省是人對自身活動的注意和知覺,是知識的來源之一;人通過反省活動獲得相關的觀念,如知覺、思維、懷疑、信仰的觀念等。因此,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必要開展“照照鏡子”活動,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缺點,時刻反思、分析自己的不足,找出癥結所在,并加以改正,從而進一步明確價值取向。
如在開展養成“主動彎腰撿紙”習慣的“綠腳印行動”主題活動中,通過每兩周制訂一次活動反思記錄表(見表1),讓學生進一步設定自我目標,反思自身優缺點,提出努力方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由于每個階段均有發現、有感悟、有反思、有目標、有行動、有評價,故學生對自身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進一步鞏固了自身的良好習慣。
五、抓反復,重激勵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長期不斷的訓練,反復抓、抓反復,方可形成。任何一種行為需要不斷重復,才能成為一種習慣。同理,任何一種思想需要不斷重復,方可成為一種習慣,進而影響個體的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個體的行為。因此,要想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應對其進行長期訓練,堅持不懈,乃至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
任何行動不能總是強制,長期強制容易使人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出現抵制現象,達不到所要追求的目標。因此,教師對學生應該進行引導和激勵,要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調動其內在潛能,提高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為了更好地引導和激勵學生,每月可開展評選行動之星、進步之星、監督之星活動。活動采用個人自薦、小組推薦、班級競選的形式,評出各類明星。通過發放喜報、國旗下介紹先進事跡等進行全方位宣傳,鼓勵先進,弘揚正氣。
(責任編輯 張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