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開華+余意平
摘 要 本文首先從中小型科技館的定義出發,結合貴州省內各地區中小型科技館發展現狀以及在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總結出中小型科技館在建設中在建館理念、展示設計、實際運營等多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針對科技館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設運營對策,最后對中小型科技館的建設情況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 中小型科技館;科普;教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3-0158-03
科技館是我國展覽教育的中心和基礎,在提高公民科學素養,促進大眾理解科學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科技館建設標準》[1]中,規定建筑面積在8 000m2到15 000m2的科技館為中型館,建筑面積5 000m2至8 000m2的科技館為小型館。《科技館建設標準》同時規定,中型館一般適用于戶籍人口在100萬到200萬人之間的城市,而小型館則適用于戶籍人口在50萬到100萬人的城市。
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達標”科技館的數量為155座,其中國家級科技館1座,省級科技館23座,地市級科技館86座,縣級科技館40座,其他類型5座。中國科協建議,“十三五”期間,在推動大中城市科技館建設,推動中西部地區和地市級科技館的建設,逐步縮小地區差距,爭取到2020年地市級至少擁有一座科技館的目標[2]。
1 中小型科技館建設運營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中小型科技館建設速度和水平的提升是不可否認的,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公民科學素質和審美情趣不斷提高,部分中小型科技館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與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明確現階段中小型科技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中小型科技館建設水平,提升科普效果,在提升國民科學素質的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1.1 科技館的展品形式單一,重復度高
在各地的中小型科技館中主要是以展品和展項為主,單純的進行互動和展覽,每一種展品都有自己的科學性,但是不同的展項之間沒有聯系性。而在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中,科學的定義范圍在不斷的擴張。因此,做到技術與科學的交叉發展才是科技館發展的最終目標。因此,部分中小型科技館的展品還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趨勢,顯得較為單一。
1.2 科技館運營資源有限
一般在市縣中小型科技館建館前期,由于政府和領導重視,前期投入的資源較多,在土建、外觀建設,一期展項購買中資源會比較充分,但是相比建館經費,科技館的運行經費往往會被領導忽視,而這卻恰恰是很重要的,是需要進行保障來保證科技館正常運行的。
在對貴州省下轄市縣的科技館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已經建設完畢的畢節科技館,還是即將投入運營的遵義科技館,都存在人員編制、資金不足等問題。例如,圖1所示,在畢節科技館中,如圖1所示,維修中的展品數量占到整體科技館的20%以上,究其根本還是科技館運營經費不足,不能及時維修所致。各地領導存在將科技館建設看成“面子問題”的情況,對于科技館本身運營不了解,只管前期建設,在建設完成之后,后期運營投入不足,專業人員也存在數量上的不足。
1.3 游客來源地域較為集中
中小型科技館的觀眾群里主要來源是本地的游客以及下轄的縣鄉游客,來自其他地區的游客相對較少,而科技館中的展項無法進行短期更新,如何讓參觀了1次科技館的群眾能夠再次來參觀就成了中小型科技館建設人員和管理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
例如,在對貴州省畢節市科技館的游客隨機走訪和發放調研問卷中發現,如圖2所示,現場是第1次、第2次來科技館的游客占了64%,來了3次以上的只有24%,所以,如何讓群眾愿意多次參觀科技館,每次來都會有新的感受,是當今科技館需要思考的問題。
1.4 科技館與群眾溝通渠道不暢
科技館展覽教育是社會公益性事業,但是這種事業想要得到更好的發展,更加適應公眾,就必須得到公眾的反饋,科技館管理人員需要聽到更多的聲音,建立更為通暢的渠道,來了解科技館的科普效果有沒有達到預期,也讓群眾更加了解科技館。
各地科技館在調研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宣傳力度不足,當地民眾不了解科技館的情況,例如不知道科技館什么時候開門等情況。科技館在運營過程中,群眾反饋的渠道也存在缺失,沒有有效利用現有的微博、微信平臺等。如圖3所示,在調研的群眾中,絕大多數參觀群眾都是偶然得知當地科技館的開放情況,在這方面顯示了當地科技館的發聲渠道不暢,沒有很好的覆蓋當地群眾的現象。
1.5 中小型科技館配套教育活動的缺乏
中小型科技館由于前面所提到的資源有限,人員編制不足等問題,導致早具體的展教情況上,比較重視展品和展項本身,而對于相關的配套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夠重視,游客到達科技館之后只有被動的參觀展品,在接觸完所有的展品之后,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來科技館。而科技館本身的工作的重點是普及科學知識、科學原理和實際應用,目的是為了提升國民科學文化素質,而要實現這個作用,簡簡單單的展品展示、堆砌能起到的作用是不足的,僅僅是知識的演示,沒有更多的應用。
1.6 中小型科技館專業隊伍缺失
中小型科技館在建館過程中就存在專業隊伍缺失的問題,之后在科技館建設完成,運營過程中又由于前期沒有專業人員熟悉展項,導致后期維修十分困難,一旦展項出現一些結構性的,材料性的問題,只有展示暫停展覽,而展項維修如果每次損壞就返回廠家維修,維修費用也十分高昂,從而導致很多中小型科技館中展項維修都是等待整體科技館展項損壞到一定程度之后,統一交由廠家維護。endprint
2 對中小型科技館進一步發展的建設對策
2.1 結合《全民科學素質綱要》進行中小型科技館的建設和改造
公民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科技軟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體現,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6.20%,相當于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和科技館關系密切,人民群眾在參觀科技館的過程中能夠學習了解前沿科技,培養公民的創新思想和精神,所以說科技館是提升國名科學素質的重要平臺。而現有的科技館建設標準過于統一,對于大型城市的科技館建設有參考作用,但是對于中小型城市可能不太適用。所以各地在籌建或者改造科技館時,需要結合當地的情況,根據不同地域的文化、科技、經濟、產業發展等情況來進行工作。
2.2 采取綜合措施保障科技館正常運營
首先,政府的支持是科技館運營發展的基本保證,科技館是為當地公民提供服務的,是為了滿足群眾的求知欲,提升科學素養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先進的文化需求的。所以,科技館的建設發展必須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此外,建議各地的中小型科技館在政府的支持之外,制定合理合法的政策,鼓勵科技館建立多渠道資金來源,例如事業單位捐款、制作科普相關的文化產品等等,保障科技館的長效穩定運行。
2.3 中小型科技館的差異化發展
同一城市或相近區域內,如果有多座科技館,內容建設要實現差異化發展,避免照搬照抄綜合性科技館的建設模式。應因地制宜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產業特色的專題科技館,逐步形成多樣化、特色化的內容建設布局[2]。
2.4 提高中小型科技館的科普宣傳力度
由于中小型科技館和省一級的大型科技館相比,無論是人流量上還是發聲渠道上都有很大的不足,所以對于中小型科技館而言更需要提升科普宣傳力度??萍拣^需要積極和媒體取得合作,進一步擴大科技館的影響力,并且搭建信息反饋平臺,確保當地民眾和科技館之間科普效果反饋渠道暢通。有效的交流途徑比如有: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問卷調查、訪問等。
2.5 加強中小型科技館專業人才隊伍構建
中小型科技館和大型科技館相比,人才缺失嚴重,導致的后果一方面是科技館運營過程中對展項維修和修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會導致科技館本身在科教活動的舉辦、展示內容的選擇等方面的落后。所以需要逐步通過建立正規教育、在職培訓、國內外交流等不同渠道來創建科技館專業人才的培養體系實現不同地區的科技館都有職業化、專業化的科技館建設人才。
2.6 和學校展開深度合作,重視教育活動的開展
中小型科技館所處的位置多為市和縣,經濟水平不如省會城市,科技館經費支持也不足,科技館想加大科普力度,可以把主要群體放在青少年上,將場館和學校教育相結合,借助于科技館內的科普展項和實際科學實驗相結合,更好地培養青少年觀察、操作、實驗的能力。并且定期和教育部門合作,定期舉辦集中性的展教工作,和校園一起舉辦科普活動,開展一些類似“科技節”的活動。例如在貴州省畢節市科技館就常常在暑假開展“走進科技館暑期夏令營”的活動,既能夠充分利用科技館內的設備設施,也能夠更有效的起到科技館本身的科普宣傳作用。
科技館不僅僅是管理科技館內的展項的地方,更多的是起到對外宣傳科普知識,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的單位,所以,在日常維護展項等工作外,積極開展科普教育活動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小型科技館應該積極開展短期的專題展覽,通過舉辦科普活動來提升科技館的社會影響力,并且積極和高校、社會力量合作,主動了解公眾需求、社會動態,創造出有當地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動,除了科普展覽之外,也可以舉辦一些和科技館展項相結合的創新型的科普活動。
3 結論
在現階段,如果在全國的2 800多個縣級行政單位都建設一座中小型科技館,既沒有必要,也不現實。科技館要起到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作用,和很多情況都有關,例如當地的經濟情況、文化情況、公民受教育水平等等。在運營過程中,也受到當地的科技館相關人才,科技館領導的能力,當地政府的重視程度的影響。
而對于已經建好的中小型科技館而言,為了使科技館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在配置一些基礎科學展項展品之外需要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內容,同時安排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通過對接科協等上級機構,獲取更加豐富優秀的資源,同時開發中小學教育系統內的資源,定期結合社會熱點更好的開展科普宣傳活動。
參考文獻
[1]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建標101-2007)[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7.
[2]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16—2020年)[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