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河+陳正良
本文以陜西略陽縣樂素河鎮小灣村為例以“解剖麻雀”的手法,對當前的產業扶貧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產業扶貧存在著“長、短期項目結構不合理,支柱產業無法凸顯優勢,新型農業主體數量少、帶動作用小,農業項目技術支撐不夠,一二三產融合鏈條斷缺”等問題,指出“合理布局產業結構,突出特色品牌建設,發揮新型主體帶動作用,夯實產業技術措施,重視鄉土人才發掘、興辦龍頭企業”是做好農業產業扶貧的基本對策。
農業產業扶貧是陜西扶貧攻堅“八個一批”中首當其沖的第一場攻堅戰,也是農村脫貧致富的重要基礎。當前,抓好產業扶貧要以一產為載體、技術為支撐、市場為導向、產品為抓手,實施集約化農業戰略、走“一、二、三”產融合、特色農產品品牌引路、農村互聯網拓展營銷,進一步把“生產服務、產品加工、市場消費”三位一體有機結合起來,立足縣、鎮、村情,揚長避短、瞄準優勢,切實走一條促進農業健康有序發展、農村生態美麗富饒、農民依托產業增收的小康之路。因此,農業產業扶貧要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這三個問題。本文就以陜西略陽縣樂素河鎮小灣村為例,對其農業產業發展狀況做了詳細調查與分析,旨在摸索產業扶貧的根本途徑。
略陽縣地處陜西省西南端,秦嶺南麓,漢中市西緣,嘉陵江上游,南朝四川廣元,西接甘肅隴南康縣,地理位置屬于陜甘川三省交匯地帶,是新階段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秦巴片區縣域經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點縣。全縣轄15個鎮2個街道辦145個行政村20個社區,全縣總面積2831k㎡,總人口20.1萬,總農戶34779戶,農村人口13.97萬,貧困村95個,貧困人口13255戶,42997人,分別占總農戶與農民的38.1%、30.8%,貧困戶和貧困農民超過兩個1/3。全縣農業產業扶持8452戶,30634人,分別占全縣總農戶和農民的24.3%和21.9%,發展產業的貧困戶占總農戶的1/4,貧困人口超過1/5。
樂素河鎮小灣村是略陽縣95個貧困村之一,轄小灣、大灣、蔡家山、馮家坪、楊家坎5個村民小組,共計162戶612人;其中,貧困戶102戶367人,發展產業的87戶339人,分別占全村總農戶和農民人數的53.7%、55.4%。全村65歲以上老人116人,占19.0%;勞動力323人,占52.8%;勞務輸出215人,占35.1%,全村勞動力資源充足。全村耕地面積89.7h㎡,人均0.15h㎡;林地面積1125.3h㎡,退耕還林106.0h㎡。
貧困戶及產業現狀
種植業:全村常年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油菜等作物面積23.3h㎡。2017年102戶貧困戶種植天麻1940窩,豬苓33035窩,種植柴胡7.5h㎡,銀杏0.37h㎡,白芨、梭羅果、黃精等0.33h㎡。
養殖業:貧困戶養豬28頭,牛19頭,羊12只,蜜蜂179箱,烏雞200只。(非貧困戶,養蜜蜂15箱)
新型農業主體:全村有博興中藥材合作社、建輝豬苓合作社、云林中藥材合作社、云天外農業開發公司等4家新型農業主體,主要發展中藥材和略陽烏雞。累計帶動周邊20戶貧困戶發展豬苓栽培15000窩,供應群眾略陽烏雞苗4500只。
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短、平、快與長效項目結構不合理
項目范圍小,技術不規范。例如:短期項目魔芋,略陽縣農業局投資9.75萬元,免費發放7.5t種芋,全村102戶貧困戶中僅有46戶種植,面積2.67h㎡,據調查魔芋栽培技術粗放、栽前種芋消毒的有15戶,僅占1/3,魔芋軟腐病和白絹病潛在流行的風險較大。
隨意性種植、市場觀念不強。在長效項目豬苓宅配上,102戶僅有61戶栽植,共栽豬苓15990窩。“豬苓”這種“懶藥材”,種植后一般3年可見效,每一窩栽種0.5kg,可收獲2.5-3.0kg,雖然市場價格近年有所波動;據調查千品也達70元/kg,鮮品30元/kg,是省事、省力的地方特色藥材,致富潛力較大。柴胡種植上,農戶幾乎是放任管理。
思想守舊、特色種植極少。例如:黃精、白芨、銀杏等中藥材,僅有6戶貧困戶栽植,面積0.25h㎡。油用牡丹,僅云天外農業開發公司種植5.3h㎡。
沒有凸顯地方支柱產業,忽視了傳統養殖
對“略陽烏雞”支柱產業的認識不到位。略陽烏雞是國家地理標志品牌,縣農業局對小灣村出臺優惠政策:對于10元/只的烏雞苗,補貼8元/只,貧困戶只掏2元/只;百味網以不低于30元/kg的價格回收成品雞。全村烏雞飼養總量4500只,貧困戶養殖200只,不到2只/戶。
對“菜籃子”不重視,不能保障日常所需。例如養豬:102戶貧困戶僅有28戶養豬28頭,肉食供應,不能自給;牛、羊養殖更是少之又少,多數農戶吃菜靠購買。
養蜂技術落后、產量小效益低。據調查102戶貧困戶中,有7戶養蜂179箱;年產蜂蜜1.5-5.0kg/箱,平均2.5kg/箱,產量小、產值低、效益差。
新型農業主體少而單一、輻射帶動效果不明顯
專業單一,技術不規范。目前全村運行的只有3個專業合作社(建輝豬苓合作社,于2016年4月注銷),帶動5戶/社,主打品種都是豬苓。據筆者4月中旬至5月初入戶調查,豬苓種植技術無標準、無規范,有大行種植的,也有挖窩種植的,對于椴木和蜜環菌每窩用量是多少,農戶眾說紛紜。
龍頭企業起步晚,示范帶動作用小。全村僅有云天外農業開發公司一家企業,目前為村民孵化略陽烏雞苗4500只,公司后續設施正在完善之中,期望進一步帶動更多的農戶發展養殖,形成“公司+農戶”模式。
無專業化協會組織。鎮域土專家和本村能人的技術與經驗不能切磋、交流、總結和推廣,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技術支撐不夠,群眾發展產業的信心不足
養殖業的疫病恐懼問題。以養雞為例:據入戶走訪,農戶反映過去養雞成活率不到80%,因此對于略陽烏雞養殖項目是瞻前顧后、心存顧忌。endprint
種植業的技術不懂不精。以魔芋種植為例:生產關鍵技術之一就是“種芋消毒”,雖然縣農業局派精兵強將搞技術培訓,但是2/3的群眾培訓后并沒有在地里實施這項技術。
特色栽培上猶如盲人摸象。群眾對于油用牡丹、白芨、黃精等名貴油料、藥材的種植技術是一籌莫展。
技術儲備、更新跟不上需要。各級技術部門對于專業細分的產業發展新形勢估計不足,許多新領域、新技術干部也是“不懂、不會、不清楚”難以解決當前農業產業扶貧的問題。
產業鏈條斷缺,農產品加工增值無望
村上沒有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的格局,農產品粗加工、深加工、精加工企業俱無,“互聯網+”農業更是無從談起,農產品缺乏深度開發,產值無法進一步提升。
農業產業扶貧對策的探討
科學產業布局,發展特色種植。一是分戶施策。因戶謀劃一年與多年發展項目;二是后續服務。集中技術力量指導管護,對46戶貧困戶種植的2.67h㎡魔芋及早聯絡產品銷路;三是橫向合作。借助中藥材部門對43戶種植的7.5h㎡柴胡實施技術指導,以管促收;四是實施“精細化”指導,排除群眾在黃精、白芨、銀杏、油用牡丹種植中的技術難題。“以干部下鄉入戶分類指導為基礎,以各項管理技術措施落實為手段,以促進全面豐產增收促發展,以增加群眾貨幣收入為目的”,切實從“產業布局、跟蹤服務、產品銷路”上下功夫,做好農業產業發展“一條龍”服務,確保產業扶貧見成效。
鞏固供給基礎,狠抓支柱品牌。一是狠抓品牌建設。倡導貧困戶養雞,力促地方名片“略陽烏雞”這個支柱產業,適度控制戶養規模,確保養多少、成多少;二是鞏固菜籃子工程。倡導每個貧困戶至少養殖1頭豬,保證肉食供給;三是狠抓山地養蜂。利用山地蜜源植物種類繁多的優勢,倡導每個貧困戶至少養5箱蜜蜂,村上成立養蜂專業合作社統一指導。通過“保供給、重支柱、巧發展”加快小灣村脫貧致富的步伐。
培育新型農業主體,示范引領群眾脫貧。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對云天外科技公司給予政策優惠扶持,盡快完善服務設施配套建設,為貧困戶養殖略陽烏雞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攜手走“公司+農戶+市場”的發展之路;二是倡導專業細分。培育特色專業合作社,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生產模式,提供市場信息、促進產業扶貧向“名、優、特”方向發展,響應國家“供給側改革”號召。三是成立專業協會。在村上現有3個豬苓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豬苓種植協會,協同攻關技術、產品和市場的問題,探索豬苓豐產栽培模式,帶動長效項目的實施。
提供技術支撐,確保產業入戶。一是實施病蟲防控。干部下鄉切實指導好動、植物疫病的防控,解除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的后顧之憂;二是實施跨學科指導。干部要與時俱進,開展特色種養殖技術指導,解決魔芋、油用牡丹、柴胡、黃精、烏雞等生產中的技術難題;三是實施技術培訓。切實注重縣級師資、鎮村干部及貧困戶的“三方”技術培訓工作,解決技術斷鏈的問題,全程跟進服務貧困戶。
挖掘鄉土人才,興辦龍頭企業。大力發掘農村人才資源、發掘農村能人,帶頭興辦龍頭企業,切實做到企業“規模適度、技術精湛、效益明顯”;利用現有龍頭企業,把一、二、三產融合起來,開發、提升農產品價值,帶動貧困戶盡快脫貧致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