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思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生理學家從自然科學的角度闡釋了眼睛的重要意義——人體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中,有70%是通過視覺的。人的眼球很小,垂直直徑只有23毫米左右。但就是這個“方寸之地”,已知的疾病已經高達上千種,輕則導致視力下降,嚴重者可能造成失明。
光明“使者”的修行
從醫30余年來,孫曉東教授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一直從事著眼科臨床工作,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及一手過硬的手術技巧,且有著國際化的手術理念。說起是如何與眼科結緣的,孫曉東教授將自己的從醫之路分為三個階段。
從職業到事業 孫曉東教授讀研究生期間師從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原眼科主任張皙教授。張皙教授不僅激發了孫曉東教授對眼科的潛能,更是以身作則,對所有的患者一視同仁,用心看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孫曉東教授做出了榜樣。正是這種榜樣的力量,讓孫曉東教授愛上眼科,為眼科付出了他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更是把眼科作為了自己一生的事業。
出國深造 作為當時醫院里最年輕的主任醫師,孫曉東教授堅定地選擇出國深造,在美國眼科排名第一的巴斯科姆帕爾默眼科研究所(Bascom Palmer Eye Institute)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師從羅森菲爾德教授。羅森菲爾德教授被世界眼科界稱為“阿瓦斯汀之父”,是采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治療黃斑變性的第一人。這段時間的學習為孫曉東教授打開了國際視野,使他接觸到了眼科最先進的技術和理念,也有了更大的胸懷,同時樹立了更遠大的目標。
從醫生到管理者 回國后,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眼科主任許迅教授將孫曉東教授引入了國內的眼科學術圈,為之后孫曉東教授在國內最先開展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濕性老年性黃斑變性打下了基礎。同時,許迅教授更是幫助孫曉東教授開展科室管理工作,促使孫曉東教授從一名醫生轉變到一名管理者。
“光明對于人類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眼科是一個內外兼修的專業,對于能做一名眼科醫生,幫助患者解決問題,恢復光明,我覺得很自豪。”孫曉東教授笑著說。
“竊取”視力的致盲性眼病
隨著經濟、文化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如今的致盲譜和疾病譜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階段,老年性黃斑變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及高度近視引起的視網膜脫離等眼底疾病已成為目前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孫曉東教授介紹道:“我們團隊曾與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合作,做了相關調查發現,目前眼底病所致的致盲率在上海已達到50%,超過白內障,位居第一。”
老年性黃斑變性 有數據顯示,中國50歲以上老年性黃斑變性的患病率高達15.5%,且隨著年齡增加,患病的危險性顯著增高,75歲以上患病率達到36.7%。“老年性黃斑變性不僅患病率高,同時還有著嚴重的致盲性。然而大家對這位隱藏‘殺手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遠遠不足,甚至還有一些誤區,最終導致病情延誤。” 孫曉東教授嚴肅地說道,“很多患者發生視力減退、看不清的情況后都誤以為是患了白內障,而白內障術后卻發現癥狀沒有改善,卻不知自己原是患了黃斑變性。這里還要提醒大家,黃斑變性是年齡所引起的改變,因此是需要終身治療的。”
老年性黃斑變性由于早期癥狀不明顯,容易與白內障等其他眼部疾病混淆。臨床上將老年性黃斑變性分為非新生血管性(即干性)與新生血管性(即濕性)。其中干性黃斑變性占發病數的90%,表現為輕度視力模糊,視物變形,視力慢慢下降,嚴重時視野中會出現中心暗點。一旦發展到濕性,90%的患者會在一年內變成嚴重低視力或者變盲。濕性黃斑變性的主要病理特征為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臨床研究表明,在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的過程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具有強效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是主要的致病因子。
2006年,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被選入《科學》雜志世界十大科學突破之一,這是眼科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十大突破的研究。迄今為止,孫曉東教授團隊已進行的大量臨床試驗和實踐證明,在玻璃體腔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能夠有效地穩定與改善患者視力,已成為此類患者的一線治療方案,但問題是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十分昂貴。“在治療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患者對藥物的抵抗、藥物治療所帶來的經濟負擔以及治療的療效等因素還是困擾著很多患者。不過,我們國家在2017年12月,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部分獲批進入醫保,這是國家對患者的一項惠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為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現今,糖尿病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患病率都在上升,相應的,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病率也在急劇增加。孫曉東教授介紹道:“在1.1億的糖尿病患者中,1/3的患者會出現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1/3的患者會出現嚴重的黃斑水腫。”曾經,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玻璃體手術被形容為“在針尖上跳舞”,它是所有眼科手術中難度最大的。“而近五年,由于生活和醫療條件的改善,社區廣泛的干預、科普宣傳,基層醫生水平的提高、內分泌科醫生對并發癥的了解,患者醫學認識的加深,及激光的應用和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的治療等,我們團隊現在的術后成功率達到了90%~95%,致盲率下降了27.5%。”孫曉東教授補充說,“但是患者術后對自身血糖、血壓的控制是很關鍵的,同時也要接受后續一系列的治療,注意定期隨訪。”
視網膜脫離 這是一種較常見且十分嚴重的致盲性眼病,好發于近視眼,尤其是高度近視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此病無法治療,幾乎是百分百致盲。“過去我們實行玻璃體切割手術,難度很高、有風險,是眼科的難癥和急癥。隨著技術的發展,就現在來說,我們團隊大量運用微創技術,只需要3個0.15毫米的切口就能將視網膜修復好,將成功率從過去的60%提升到了現在的98%。”孫曉東教授說道,“很多患者都說自己的眼前有黑影飄(即飛蚊癥),這里要提醒患者們,如果突發大量的黑影飄,這就是視網膜脫離的先兆,這時要盡快就醫。”
精益求精,送無限光明
作為最早開展老年黃斑變性研究的醫生之一,孫曉東教授并沒有將自己局限在一種疾病里。近幾年,孫曉東教授把注意力放到了遺傳性視網膜疾病上,他帶領的團隊已建立了一整套符合國際規范和中國人群的遺傳性視網膜疾病臨床診療流程,以及一整套迅速、準確、微創的基因檢測分析流程,并且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多中心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分子診斷信息管理系統。
孫曉東教授也在嘗試著運用新技術,如人工智能讀片,目前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是中國科技部認定的唯一一家臨床研究和眼科影像評價中心,這也為未來的分級診療做了鋪墊。
“中國眼科醫生過去基本上都用美國的指南,但人種是有差異的。對于眼科疾病,我們中國人的確存在某些不適應西方指南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更多地針對中國人的特點做更多研究。”孫曉東教授說道。除了為患者解決眼底疾病,孫曉東教授也在探索著臨床科研領域,積極地改寫眼科診療指南和規范,努力切合醫改的精神,幫助基層的醫生根據一個標準去治療,以提高醫療的均質化。孫曉東教授笑著說:“通過對于學科總體方向的把握、文化的傳承、人的培養、新技術的運用,使得我院眼科處于相對領先的位置。我也會一直努力并期待著眼科醫學未來的新發展!”
孫曉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眼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視覺復明臨床醫學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上海眼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眼科學會委員、眼底病學組委員、中國眼科醫師協會委員、中華眼科學會專家會員、美國眼科學會(AAO)美國視網膜學會(ASRS)國際會員,以及中華系列6本專業學術期刊編委等。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后主持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7項國家級課題,共發表論文100余篇;先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第二完成人),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上海醫學科技二等獎(第一完成人)等共10項科技學術獎勵。曾獲“中華眼科學會獎”,上海市青年科技創新獎、國家八部委“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等多項榮譽和人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