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茹


在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里,相比較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皮膚科是個小科室。但小科室也能有大作為!
今年8月初第十六屆(2017年度)上海醫學科技獎揭曉:上海瑞金醫院皮膚科潘萌教授領銜的團隊以《天皰瘡的發病機理及診斷治療的臨床新應用》研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榮獲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他們對天皰瘡抗原、抗體的致病性及其免疫調控網絡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天皰瘡診斷、治療的新方法;牽頭創立全國性大皰病患者信息庫;首次在國內應用B細胞單抗“美羅華”治療天皰瘡;積極推廣針對皮膚的“外用”治療,顯著減少了系統用藥的并發癥,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師傅領進門
2018年,正好是潘萌教授從醫25周年。面對記者,她用一種沉穩、樸素的語言,回憶起自己25年走過的道路。
1993年,潘萌從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分配到瑞金醫院皮膚科,讀了那么多年的書在皮膚科工作的她覺得有一點點失落。好在這種迷茫只是短暫的,因為潘萌很快就感覺到皮膚科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簡單: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一種復雜的器官,患各種皮膚病的人數量驚人,皮膚科的疾病超過3 000種,可見它的復雜性、難治性,她下決心要沉下心來好好學習皮膚學專科知識,努力用自己的知識服務于患者。
在訪談中,潘萌教授多次提及兩個詞:幸運和挑戰。她說自己是幸運的,遇到了著名的皮膚病學、免疫醫學專家鄭捷主任。1998年,潘萌本科畢業且在臨床工作了5年馬上就要升主治醫師時,得知當時的科副主任鄭捷教授首次招收碩士研究生,潘萌毅然決然地報了名。重新拾起已經放下了5年的教科書,白天上班,晚上看書,準備參加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其辛苦和用功程度遠遠超過當年參加高考。幸運的是她考上了,包括后來讀鄭捷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從一個臨床醫生半路去搞科研,轉換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小到怎么使用專業儀器、怎么定量分析數據,大到如何申請國內外的科研基金,這些對潘萌來說都是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挑戰。此后,潘萌前往美國耶魯大學完成了為期兩年的博士后工作,研究系統性免疫疾病,更進一步打下了扎實的科研基礎。這些經歷,使得潘萌在其后的臨床和科研融合工作中受益匪淺,她可以把研究系統性免疫疾病的手段應用到研究器官特異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來,在科研與臨床工作思維中自如轉換,也可以更好地認識大皰性皮膚病這個疾病。
潘萌飽含深情地說,鄭捷主任是一個領導者,這一路走來要感謝恩師“PUSH”(推著)著她向前走。直到今天,鄭主任還會不斷給她提出一些建議,對她的工作有非常大的促進!
耕耘有收獲
皮膚科最多見的疾病是皮炎、濕疹、蕁麻疹、足癬、手癬、過敏性皮炎等,天皰瘡、類天皰瘡等大皰性皮膚病是一種少見的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卻是世界皮膚科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分支。
從1998年開始,潘萌跟著鄭捷教授讀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大皰性皮膚病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2006年開始,潘萌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團隊,將大皰性皮膚病領域的科研工作更深入地做下去,并進入了良性發展階段。
近年來,在科研方面,潘萌教授的團隊由“跟著別人走”逐步過渡到首創性的研究,他們對大皰性皮膚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復發的全過程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從體液免疫到細胞免疫,從整體免疫功能失調到皮膚局部免疫應答變化,創新性地提出了外用激素和應用生物制劑治療等。至今已發表了20余篇相關的SCI論文,獲得1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進行了交流,奠定了中國皮膚科尤其是皰病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國際上的地位,創造了多個世界“首例”“首次”。2013年,潘萌教授成為“米爾斯汀亞美醫學基金會”資助的首位中國皮膚科醫師,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皮膚科就大皰性皮膚病中B細胞的致病性進行合作研究。2015年,潘萌教授作為中國代表,赴法參加國際天皰瘡高峰論壇“天皰瘡的治療新理念和其潛在的理論機制”并發言。2018年,潘萌教授作為唯一的中國學者赴美主持“國際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研討會”。在臨床方面,潘萌教授的大皰病研究團隊在臨床上開展大皰病專病門診的基礎上,收集了大量的、完善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血液樣本、皮膚樣本,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資料保障。
同時,她更加注意把研究成果再反過來應用于臨床,在皮膚局部免疫應答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潘萌團隊在國內第一個提出了應用外用激素治療大皰性皮膚病;在國內第一個提出了應用生物制劑“美羅華”治療大皰性皮膚病,療效、安全性更好,患者死亡率、復發率、副作用發生率都大大降低。
他們在國內首創“醫護聯合門診”“居家自我皮膚護理模式”及“皮膚護理治療操作規程(SOP)”,大大提高了針對皮膚外用治療的療效,顯著降低了疾病的復發頻率和復發程度,也讓越來越多的患者慕名前來瑞金醫院求診。
感激與感悟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不斷進展,大皰性皮膚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天皰瘡、類天皰瘡常危及患者生命,是皮膚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20世紀中期死亡原因是原發病,而進入本世紀后大多是系統應用糖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劑引起的并發癥。如何既避免系統治療又控制疾病?潘萌團隊針對這部分人群原創性地提出了應用外用激素的治療方法,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福音。新的治療方法減少了系統激素治療帶來的副作用,顯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延長了患者的壽命。
然而潘萌團隊不僅僅止步于此,在發現高齡不能接受系統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在外用強效激素有效后,又對其機制進行思考:天皰瘡、類天皰瘡的致病性抗體是循環抗體,為什么外用激素也會有效?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發現寄居于皮膚的B細胞也會產生致病性的天皰瘡抗體!這一國際上的首次發現于2017年發表于皮膚科領域頂級學術期刊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進一步佐證了“皮膚外用治療”可以部分甚至完全替代系統治療大皰性皮膚病,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
無論是天皰瘡還是類天皰瘡,歐洲各國與美國的5年死亡率都在20%左右或更高,而瑞金醫院始終低于5%。“對于一個臨床醫生來說,有一定的科研訓練或者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科研結果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臨床,解決臨床實際問題,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轉化醫學。”潘萌教授由衷地說。
回顧自己的成長和走過的路,潘萌教授說自己的內心充滿感激:第一要感謝“引路人”鄭捷教授;第二要感謝皮膚病這個學科,正因為皮膚病學科有比較多的疾病種類供你研究,才有這樣成長成才的機會;第三要感謝患者,患者的信任、認可和良好的依從性是科研工作開展的基礎,沒有患者的支持,也不會有我們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績;第四要感謝整個研究團隊的協作努力。
在采訪潘萌教授的文章即將刊發時,我們又聽到一個好消息,潘萌教授的團隊再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衷心地祝賀潘萌教授!
(潘萌教授每周一全天、周二下午、周五上午有專家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