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菁
李女士今年65歲,有高血壓病史8年,平時血壓控制尚可。有冠心病家族史,無糖尿病病史。近1年來反復出現勞累后胸悶、胸痛,近1月因照顧家人自覺胸悶、胸痛程度加重,遂來醫院檢查,心電圖提示ST-T改變,心臟彩超未見明顯異常,門診行冠狀動脈CT檢查,發現冠狀動脈內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一處血管輕到中度狹窄,診斷為冠心病。門診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及他汀類藥物口服治療,李女士感覺雖癥狀緩解,但有時仍有胸悶出現。后李女士尋求中醫治療,辨證屬胸痹病,氣虛血瘀證,給予中藥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緩解。
什么是氣虛血瘀型心絞痛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常被簡稱為“冠心病”。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冠心病分為5大類: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即隱匿性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即缺血性心臟病)和猝死。
上述例子中的李女士所出現的癥狀就是心絞痛,因體力活動、情緒激動等誘發,有心前區發作性的憋悶感。典型的心絞痛還可以表現為心前區發作性絞痛或壓榨樣疼痛,甚至有向左肩、臂、小指和無名指放射的感覺,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緩解。
“勞累后的胸悶、胸痛”在中醫辨證中屬胸痹病、氣虛血瘀證范疇。中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弱則血不行。勞則氣耗,勞累后患者會出現氣虛、行血無力,出現血瘀。由虛致瘀,氣虛血瘀,虛瘀交互,阻滯心脈,不通則痛。
如何治療
目前,氣虛血瘀的治療主要包括危險因素的控制和藥物治療兩個方面。
危險因素的控制 如良好控制血壓、血糖,控制體重,適當運動,保持健康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等。
藥物治療
1.西醫 包括阿司匹林腸溶片等抗血小板藥物、他汀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等。
2.中醫 在臨床實踐中,盡管依據指南接受了最規范的治療,部分心絞痛患者仍有胸悶、胸痛等癥狀發生,這時如果結合中醫辨證治療,患者常常能夠獲得較良好的療效。如中成藥麝香通心滴丸,由人工麝香、丹參、人參、熊膽粉等組成。人工麝香有開竅、活血、散結、止痛之功;丹參可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人參亦可補氣強壯、安神益智、增強免疫;熊膽粉有清熱、平肝、明目等功效。麝香通心滴丸各藥物成分相互協同,使其具有芳香益氣通脈、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切中氣虛血瘀型心絞痛的病機,可用于冠心病穩定型勞累性心絞痛的治療,中醫辨證屬氣虛血瘀證患者尤有良效。現代研究還發現,該藥可抑制心室重構、增加冠脈血流量、提高心肌細胞耐缺血缺氧能力,從而改善血液流變學,為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每周二全天、周五下午有動脈硬化和高血壓專科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