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慶

肥胖是一種疾病,這已經成為醫學界的共識。
既然肥胖是一種疾病,那就要有個定義。怎么樣才算肥胖?目前最可靠的方法是用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DXA),測定體內脂肪的多少。可是這儀器太貴重,即使在大城市的大醫院也不是每家醫院都有,更不必說鄉村小鎮的診所了。因此,醫學界先后創造出不少簡單的指標或公式,來判斷是否肥胖。例如,腰圍,腰圍和臀圍之比,腰圍和身高之比以及體重指數(或稱體質指數),即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還有許多人創造了各式各樣的測定公式,因為太復雜,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目前應用的最廣泛的是體重指數,因為體重和身高是體格檢查必測的項目。但是實踐發現,體重指數判斷肥胖有很多缺陷,如不少發達國家的體重是以磅計算,身高以英尺計算,每次得轉化計量單位后再加以計算;體重指數判定肥胖的標準,男女不同,人種不同,亞裔較白種人低;體重指數在有些情況下明顯不準確,如運動員,尤其是健美運動員,體重指數很高,原因是肌肉多而不是脂肪多,當然不能診斷為肥胖。以后提出來的腰圍身高比雖有了些改進,但是仍有不少缺點。
美國有兩位醫學專家,以身高腰圍比作為基礎,研究發明了新的計算公式,可測出相對脂肪質量(%)(RFM),并與其他各種方法作了對比,研究結果網上提前發表于2018年7月20日《科學報告》雜志上。
研究者的最初目的是因為已經有幾篇報告認為,全身所含脂肪百分比高會增加死亡率,當然這與肥胖有關,所以本研究取名為RFM。研究資料取自1999-2004年全美健康及營養檢查調查(NHANES)研究,共12 581人,人體指標用腰圍及身高。這些人都測了雙能X線吸收率,以后用365種人體指標及計算法,經統計對比得出與雙能X線吸收率檢測數值最接近的公式如下:
RFM=64-[20×(身高/腰圍)]+(12×性別)
身高及腰圍以米計算。性別中男性為0,也就是不必加數字12;女性為1,即要加12。如果男性女性分列公式,則為:
女性 76-[20×(身高/腰圍)]
男性 64-[20×(身高/腰圍)]
所得數值相當于雙能X線吸收率檢測所得數值,即相當于全身所含脂肪百分比(RFM)。此公式是用線性回歸統計法所得。以雙能X線吸收率女性≥33.9%、男性≥22.8%作為肥胖。女性的相對脂肪質量指數值與年齡有關,隨年齡增長而稍減,男性此關系不明顯(P=0.088),尚不夠統計學意義。
得到此公式后,研究者又從2005-2006年的NHANES資料中取得了3 456人作為驗證。在此驗證數值中,相對脂肪質量指數值與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DXA)所測值呈直線相關,兩者很接近。相對脂肪質量指數的診斷準確率較體重指數(BMI)為高,尤其是女性。
研究認為,相對脂肪質量指數計算法測定體內脂肪百分比的確比目前廣泛應用的體重指數法要好,尤其是相對脂肪質量指數對測定軀干脂肪百分比較測定全身脂肪百分比更好。身高/腰圍計算雖比體重指數要好,但不如相對脂肪質量指數法。相對脂肪質量指數法對體內脂肪較少者誤差可能大一些,但還是比體重指數法要好。
這次研究中沒有亞裔人的數值,也沒有亞裔人肥胖病的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百分比標準。因此,我國科學工作者要進行進一步研究得出我們自己的數值,此文可作為參考。
新的肥胖病計算公式相對脂肪質量指數能否代替體重指數作為臨床應用?首先我們要了解為什么要把肥胖作為一種疾病?因為它與心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有關,會增加死亡率。而RFM數值只能說近似體內脂肪的百分比,并不能肯定地說這個數值就是脂肪。在目前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檢測還不能普及的情況下,作為流行病學調查的一個工具,是完全可以的。但相對脂肪質量指數值是否與這些疾病的死亡率呈直線相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要了解,除了脂肪的總量以外,與死亡率有關的還有脂肪的分布,皮下脂肪多的危害遠不如腹內脂肪、肝內脂肪多的危害大。作為臨床醫生要把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才能準確判斷肥胖患者的預后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