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



有人說,金魚的記憶只有7秒,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記憶差到可能轉身就忘。阿爾茨海默病,即常說的老年癡呆,其典型表現是記憶力的減退、情緒的改變,乃至生活能力的喪失等。這樣的患者和家庭,都會承受著極大的經濟負擔和照顧負擔。為此,我國把每年的9月16日定為“腦健康日”,把整個9月定為“腦健康月”,以引起全社會對阿爾茨海默病的關注,對腦健康的關注。
今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的主題是“記憶3秒鐘”(全世界每3秒,癡呆癥增1例),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預測,2018年全世界約有5 000萬癡呆患者,2030年將達8 200萬,2050年將達1億5 200萬,如此龐大的數據,所對應的是更多的患病人群和患病家庭,以及更重的醫(yī)療負擔。要阻止其發(fā)展,應從源頭開始,全民參與,讓我們的記憶多停留一會兒。
本期“專家會客廳”特邀五位專家,就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治以及老百姓需要掌握的腦健康知識予以探討,希望百姓掌握基礎知識,學以致用,共同維護我們的腦健康。
劉振國:記憶下降不等于老年癡呆
上海市醫(yī)學會神經內科
專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神經內科主任、教授
“記憶下降是自然衰老,不要緊”“記憶下降就是老年癡呆”,生活中這兩種觀點屢見不鮮。當然前者更為多見。不論持哪種想法,對于本身的健康狀態(tài)都是不利的。在這里,我們首先要指出,記憶下降不等于老年癡呆。誠然如大多數人認識的一樣,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隨著身體各項器官功能的逐步衰退,記憶確實也會隨之下降。但是,不是所有的記憶下降都是老年癡呆。就老年癡呆疾病來說,其記憶下降有其特殊表現,如遠期記憶力存在,但近期記憶力喪失,常表現為年輕時的記憶猶新,而最近發(fā)生的事情卻遺忘干凈,比如不記得身邊的家人是誰,今天多少號不記得,不認識家里的地址等。
除記憶下降外,老年癡呆患者還有其他典型表現。隨著記憶力的喪失,患者還會出現情緒性格的改變,比如,以前性格開朗的,變得內向多疑,許多患者還同時存在著抑郁情緒。另外,還會出現各種功能的減退,如計算能力的下降、視空間能力的下降等。
當然,這些能力的下降所表現出的癥狀,可能對于老百姓來說識別有些困難,那么,對于老百姓來說,重要的是提高健康意識,一旦發(fā)現自己或家人有記憶下降的表現,就應該及時到醫(yī)院的記憶障礙門診進行診斷,醫(yī)生會通過相關的檢查手段和量表對其進行篩查和鑒別診斷。不要自我診斷,以免延誤疾病的治療。
管陽太:“三步”臨床診斷老年癡呆
上海市醫(yī)學會神經內科
專科分會主任委員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神經內科主任、教授
記憶下降是不是老年癡呆?這個問題可以交給記憶障礙專家門診來處理。那么,臨床對于癡呆的診斷是如何確定的呢?這里給大家科普一下。
第一步,記憶力下降,首先要判斷是真性癡呆還是假性癡呆。因為不是所有的記憶下降都是癡呆,這是醫(yī)生首先要進行鑒別的。
第二步,如果診斷為真性癡呆,就要進行治療的評估,是可治療性的,還是不可治療性的。可治性的癡呆主要有以下幾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如梅毒、艾滋病等;代謝性疾病引起的,如葉酸缺乏等;內分泌疾病引起的,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等。這些疾病引起的癡呆通常為可治性癡呆,通過原發(fā)疾病的治療即可達到治療目的。
第三步,如果為不可治性癡呆,下一步臨床醫(yī)生要做的就是基因篩查。如果檢查為易感基因雙陽性,說明有家族史傾向。排除這些以后,再確定患者是血管性癡呆還是阿爾茨海默病,或者是混合性的。只有作出這些診斷,才能有效指導治療方案。
在這里我們要強調一點,梅毒與老年癡呆的發(fā)生具有一定關系。據調查顯示,在梅毒患者中,有2%~5%的患者會發(fā)生麻痹性癡呆,但這類患者的潛伏期很長,一般在5~25年,起病隱匿,發(fā)展亦緩慢。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通過性接觸而導致的一種性病。梅毒螺旋體侵犯大腦后,可引起神經系統梅毒中最常見的一種慢性腦膜炎,呈逐漸發(fā)展和進行性病程,主要臨床癥狀為個性改變和進行性癡呆。從其病理變化看,梅毒螺旋體侵犯大腦后引起炎性反應,軟腦膜變得混濁而增厚,在額葉最為嚴重。整個大腦皮質顯著萎縮,以額葉最為明顯。腦室多數擴大,腦室管膜變厚。尤其是第四室底部有細小沙粒樣隆起。這種顆粒性室管膜炎具有特征性意義。由于這種變性,導致腦神經細胞呈退行性變化,大量細胞壞死,最終導致麻痹和智力減退,發(fā)生麻痹性癡呆。所以臨床中,我們通常會給一些來就診的患者進行梅毒檢查,但很多患者表示不理解,甚至拒絕。梅毒的獲得主要由不潔性生活感染,少數可通過輸血或其他途徑傳染獲得,所以百姓不必抱持太多顧慮。我們應該正視疾病,梅毒的檢查只是一步為了明確癡呆過程中不可跳躍的步驟,希望廣大百姓的理解和配合。
徐 群:輕度認知障礙能用藥物干預嗎
上海市醫(yī)學會神經內科
專科分會委員兼秘書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
仁濟醫(y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yī)師
輕度認知障礙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癡呆的中間地帶,涉及學習、記憶、語言、思維、精神和情感等一系列的心理和社會行為發(fā)生的異常,這類患者存在記憶障礙,卻還沒達到癡呆的嚴重程度,其病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較小。這個階段是否需要進行藥物治療也是大眾關心的問題之一。
輕度認知障礙的治療重點是防止或減緩癡呆的發(fā)生,規(guī)律的生活、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適當的運動和腦力活動是治療的基礎,飲食上可食用高維生素、優(yōu)質蛋白質、富含卵磷脂的食物。藥物的選擇主要有膽堿酯酶抑制劑,對促進記憶和增強記憶有一定作用。
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有些患者連續(xù)用藥效果不好。一般情況下,兩個療程的藥物使用后效果不明顯,就可以更換一下。因為服用藥物的目的就是改善患者的認知障礙等相關癥狀,但改善記憶的藥物使用周期就要相對長一些。另外國內也正在研發(fā)一些對抗輕度認知障礙的藥物,也值得期待。
韓 燕:正確認識認知訓練
上海市醫(yī)學會神經內科
專科分會青年委員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
岳陽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神經內科主任、教授
在輕度認知障礙的治療中,作為非藥物干預手法的認知訓練很重要,它有助于改善認知障礙及預防和減少進一步的記憶減退,有助于增強其生活自理能力。來自美國的一項研究證實,認知訓練可以帶來中等強度的獲益。
認知訓練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思維能力訓練、記憶訓練、語言訓練等,這些訓練都要求從簡單到復雜,一步一步增加難度。打個比方,一個一直會彈鋼琴的患者,天天彈鋼琴可以維持一定的思維,但是當彈鋼琴很熟練時,還要增加一些新東西的學習,如游泳、圍棋等,只有一步步學習新東西,刺激腦神經,才能達到認知訓練的目的。又比如,現在很多患者是在退休后一下子出現癥狀的,除了年齡老化的因素外,退休后節(jié)奏放慢、接觸新事物少、需要學習的東西少了,也就是退休后的腦功能鍛煉得少了,也是導致疾病的進展的原因。所以我們也會強調,退休后的人,也要保持一定的腦功能的活動,多做相關鍛煉,可以維持腦功能。
因此,認知訓練要在早期進行,甚至沒有相關記憶障礙的人群也應進行,可以對認知障礙的預防起到一定作用。
蔡定芳:輕度認知障礙,預防大于治療
上海市醫(yī)師協會
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分會會長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
中西醫(yī)結合科主任、教授
其實,對于認知障礙來說,哪怕是輕度,一旦確定,其腦功能受損和記憶減退往往是不可逆的,那么其預防就尤為重要。之前我們也一直在說,要將認知障礙的早期干預“關口”前移。那么如何前移呢?
在老年癡呆這個疾病中,有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其中,年齡、家族史為不可控的因素。對于其可控的因素,就是我們干預的“靶點”。這其中,我們特別要強調血壓的控制。據有關數據顯示,相較于血壓控制良好的人,血壓控制不好的人患老年癡呆的概率要增加30%。而血壓的控制,不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醫(yī)務人員,都會存在控制的認識誤區(qū)。一般來說,臨床中會給患者做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我們所要了解的是24小時的平均血壓,但很多人都會以最低血壓點作為自己的血壓值,因此認為自己血壓控制良好。其實,通過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我們要了解血壓低點在何時,高點在何時,對于高點血壓出現的時間段,找出規(guī)律,予以干預。通過對血壓的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癡呆的發(fā)生率。此外,還包括一些慢性病的控制,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畢竟老年癡呆一旦發(fā)生,再難以逆轉。